Appearance
47、经济危机的周期性爆发使资本主义经济“永久繁荣”的神话像肥皂泡一样归于破灭
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是周期性的,不是直线上升也不是永远处于危机之中。马克思指出:“资本主义的生产要经过一定的周期性的循环。它要经过消沉、逐渐活跃、繁荣、生产过剩、危机和停滞等阶段。”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是每隔一定时期重演一次的,它是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在资本主义历史上,首次经济危机于1825年在英国发生,从那时起资本主义大工业就开始了经济危机的恶性循环。
在资本主义存在的整个历史时期内,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以及由它所引起的一系列对抗和冲突是经常存在的。而危机正是资本主义矛盾尖锐化的必然结果,通过危机的破坏,社会生产的比例关系达到强制的恢复和暂时的平衡,从而使资本主义生产重新发展起来。但是,由于危机不过是资本主义再生产过程中各种矛盾暂时的、强制的解决,而不是这些矛盾的消失,所以随着危机过后资本主义经济的恢复和发展,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各种矛盾还会重新发展和激化,再生产过程中比例失调的现象还会重新严重起来,这样就导致下一次危机的爆发。由于上述原因,经济危机就成了一种周期出现的现象,人们刚以焦虑的心情把它送走,但过不了多久它又会再来。
正如恩格斯说:“市场的扩张赶不上生产的扩张。冲突成为不可避免的了,而且,因为它在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本身炸毁以前不能使矛盾得到解决,所以它就成为周期性的了,资本主义生产产生了新的‘恶性循环”。” 由于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资本主义的再生产就具有了周期的性质,从一次危机开始到下一次危机开始,中间的时间便是一个再生产周期。每一个周期一般包括危机、萧条、复苏和高涨四个阶段,其中危机是周期的决定性阶段,它是上一个周期的终点,同时又是下一个周期的起点。尽管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在一个国家的不同的发展时期,由于具体的历史条件不同,周期的整个进程和周期的每个阶段又会有这样或那样的特点,但其中也包含着资本主义再生产周期各个阶段的普遍性特点,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危机阶段
危机通常是在资本主义经济最繁荣、也就是资本主义矛盾最尖锐的时候爆发的。在危机阶段,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存货堆满仓库,资本周转困难,利润率急剧下降,这就迫使资本家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大批工人,缩短开工时间,使成千上万的工人陷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大批工人失业又为资本家提供了进一步压低在业工人工资的条件。这样,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在危机阶段便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由商品销售困难所引起的市场竞争的空前加剧,又使竞争力量比较薄弱的广大小生产者纷纷破产。这一切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消费群众即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急剧降低,这样又引起了商品价格的猛烈下跌(现如今危机期间商品价格的下降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只有一部分商品是如此,但由于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和通货膨胀政策,其实就整个社会来看,就和上一时期对比,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会猛烈上涨)。许多工商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由于经受不住危机的沉重打击而纷纷破产。
在危机阶段,许多工商企业由于商品销售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又会引起整个资本主义支付关系的紧张,引起货币信用的危机。这时,资本家都不愿再以赊销方式出卖商品,而只要求以现金进行支付。由于对现金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给又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而就使得利息率急剧提高(在如今利息率的提高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更多是危机初期。这是由于帝国主义的腐朽性,社会上的借贷资本严重过剩,有个更为庞大的食利者阶层,这些资本是闲置的,难以找到出路的,所以说在危机期间总的趋势是利息率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而在资本主义整个阶段来看又是随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而不断降低)。利息率的提高,企业股息的降低,再加上资本家大量抛售股票、公债等有价证券,结果使有价证券的行市猛烈下跌。资本家为了追求现金,普遍向银行大量提取存款,这就使许多银行特别是中小银行因现金准备不能满足偿还债务的要求而不得不宣告破产。危机所造成的经济动荡局面,还会引起对外贸易收入的减少和其他国外收入的减少,从而形成国际收支方面的巨额逆差,使黄金外流,储备减少。
总之,经济危机就象一场特大的台风一样,由于它的狂吹乱刮,使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以至全部社会生活都陷于一片混乱之中。
萧条阶段
危机持续一段时期以后,市场上的商品数量由于资本家关闭企业、缩减生产和销毁存货的结果而减少了,商品供应超过有支付能力需求的情况便逐渐发生了变化。于是,资本主义经济就从危机阶段转入萧条阶段。在萧条阶段,由于社会生产已经大体上和低下的社会消费水平以及缩小了的市场容量相适应,资本家也就不再进一步缩减生产,企业倒闭暂时停止,失业人数不再增加,商品价格也停止下跌。但是,这时过剩商品的积存还没有消散,大批的失业工人还没有就业,社会购买力依然十分低下,商品销售仍有很多困难,商品价格和企业利润水平仍旧很低,所以社会生产也就处于停滞状态。与生产停滞相伴而来的,是对借贷资本需求的减少,因而市场上游资充斥,信用关系呆滞。一句话,这时危机的震荡虽然已经过去,但是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却呈现一片萧条景象。可是,在萧条阶段,社会的消费毕竟没有停止,积存的商品由于被资本家廉价拍卖而逐渐减少,这样,市场壅塞的情况便逐渐消退。随着市场情况的逐步好转,资本家便着手恢复生产和更新机器设备等固定资本。由于新的投资的逐渐增加,对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的需求也逐渐增加,结果就推动整个社会生产逐步恢复和发展起来。于是,萧条阶段便转入复苏阶段。
复苏阶段
在复苏阶段,投资继续增长,对生产资料的需求日益增多,工人的就业人数也日益增多。社会购买力开始提高,物价缓慢回升,市场容量逐渐扩大。工商企业的活跃,增加了对借贷资本的需求,从而推动了信用事业的扩展。市场容量扩大,资本周转加快和企业利润增加,又推动资本家进步扩大生产。这样,社会生产就逐渐恢复到危机以前的水平。当社会生产赶上和超过危机以前的最高点时,复苏阶段就进入了高涨阶段(也称做繁荣阶段)。
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生产迅速扩大,市场不断扩充,物价稳步上涨,利润急剧增长,投资大量增加,新的企业不断建立。随着生产的迅速扩大,产品数量急剧增加,商业异常活跃,信用关系普遍扩展。这时,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又呈现一片繁荣景象。
然而,“好景不常”,正当资本主义经济走向它的繁荣的过程中,却早已埋藏下了危机的种子。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便越加强;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越加重,对中小生产者的排挤和剥夺也就越厉害。因此,尽管这时工人的就业人数和货币工资水平以及其他劳动人民的货币收入一般都比周期的其他阶段为高,但是社会购买力的提高却远远落后于生产的增长。这就使得整个社会生产不可避免地重新陷入严重的生产过剩状态。不过,这种生产过剩状态最初会由于资本主义商业和信用的作用而被暂时掩盖起来。
在高涨阶段,由于市场繁荣,商品流转顺畅,商人竞相购进和囤积商品,以获取暴利。商业投机造成了市场的虚假需求,掩盖了社会购买力的真实状况,当商品已经大量积存在流通领域,生产过剩已经实际出现的时候,它还在刺激生产继续增长。信用的扩大更加掩盖了市场需要同生产脱节的情况。当商品的供应实际已经大大超过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时,工商业资本家却还在依靠银行贷款以及他们相互间的信用关系,盲目地扩大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高涨时期由信用膨胀和商业投机所造成的虚假繁荣,会使生产在更大程度上超出有支付能力需求的范围,更加扩大生产过剩的规模,从而更加加深即将爆发的经济危机。里当高涨达到顶点,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极端尖锐的时候,只要几种主要商品的流通梗塞,就会迅速波及其他部门,孕育着的经济危机就会突然爆发。
上述各个阶段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不断交替和反复出现,就形成了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周期性。
正如恩格斯指出的:“自从1825年第一次普遍危机爆发以来,整个工商业世界,一切文明民族及其多少尚未开化的附属地中的生产和交换,差不多每隔十年就要出轨一次。商业停顿,市场盈溢,产品滞销,银根奇紧,信用停止,工厂关门,工人群众因为他们生产的生活资料过多而缺乏生活资料,破产相继发生,拍卖纷至沓来。停滞状态持续了几年,生产力和产品被大置浪费和破坏,直到最后,大批积压的商品以或多或少压低了的价格卖出去,生产和交换的运动逐渐恢复起来。运动逐渐加快,慢步转成快步,工业快步转成跑步,跑步又转成工业、商业、信用和投机事业的真正障碍赛马中的狂奔,最后,经过几次拼命的跳跃重新陷入崩溃的深渊,如此反复不已”。这就是经济危机周期循环的全部过程。
固定资本更新是危机周期性的物质基础
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促进了危机过后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为复苏和高涨阶段的到来提供了物质条件。同时,固定资本的大规模更新又为生产过剩、为下次危机的到来创造着物质前提。
在危机中,生产力受到严重破坏,通过强制清算使矛盾得到一定程度的暂时解决。在萧条阶段,资本家们为了摆脱困境,在激烈的竞争中站稳脚跟,在物价较低的情况下获取更高利润,极力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改进生产设备,采用新技术,因而纷纷扩大投资,更新固定资本。危机期间造成的资本进一步集中,和借贷市场上的游资充斥,也为大量投资提供了有利条件。这样,危机便成为杜会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由于资本家大规模更新固定资本,添置效能更高的新机器设备,从而引起对生产资料的大量需求,生产资料的生产首先得到恢复。这些生产部门的恢复和发展又需要增加劳动力和相应的消费资料,从而扩大了对消费资料的需求,带动了消费资料生产的增长。结果,社会生产摆脱了停滞状态,循序进入复苏和高涨阶段。
在高涨阶段,固定资本继续进行大规模更新,推动了新技术的广泛采用和生产规模的迅速扩大,但劳动群众的购买力却仍然受到资本主义制度的限制。日益增长起来的生产力和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之间的矛盾再度尖锐起来,又形成新的生产过剩,导致更加严重的经济危机。可见,固定资本的更新既是此次危机转入高涨的物质条件,又是另一次新的危机到来的物质前提。
所以马克思说:“在周期性的危机中,营业要依次通过松弛、中等活跃、急剧上升和危机这几个时期。虽然资本投下的时期是极不相同和极不一致的,但危机总是大规模新投资的起点。因此,就整个社会考察,危机又或多或少地是下一个周期的新的物质基础。”但固定资本的更新只是为危机的周期性提供了物质基础,而绝不是危机周期爆发的原因。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日益加深
虽然资本主义经济是从一次危机走向另一次危机,但是每个周期并不是已往周期简单的重复,资本主义生产也不可能会永远按照同样的周期反复循环下去。因为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特别是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空前尖锐化,危机日趋频繁,周期日益缩短,危机的破坏性也更为严重。
第一,经济危机的周期缩短,危机更加频繁了。
因为在垄断资本的统治下,劳动人民受到愈来愈严重的剥削,购买力相对缩小,国内市场问题更加严重;还因为各帝国主义国家对外侵略和扩张,加剧了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和附属国人民之间的矛盾,促进了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使帝国主义国家的国外市场日益缩小,商品销售经常发生困难,这样就使生产和消费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这一切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成为生产力发展的严重障碍。
第二,固定资本盲目更新,使资本主义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更加失调。
过去每当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爆发时,都是固定资本投资急剧下降,可是自二战以后,即使在危机期间的固定资本投资水平都比较高。这一方面表明了垄断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机器,加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把从工人身上榨取的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以加速资本积累,同时也加速了无产阶级贫困化,进一步削弱劳动人民的购买力。另一方面固定资本的投资,很大一部分是由军事定货以及同扩军备战有关的需要构成的,这样不仅大量浪费了社会资源,而且造成第一部类的盲目扩大,使社会再生产的比例关系更加失调,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矛盾进一步尖锐化。因此,它又促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更加频繁,日益严重。
第三,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相互交织、相互影响,使整个经济危机更加深化。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不仅有工业生产过剩危机,而且有农业生产过剩危机。农业危机尽管和工业危机的特点不同,但爆发的根本原因却是一样的,而且与工业危机相比,农业危机持续的时间长得多,尤为突出的是在危机期间,农业生产往往不是缩小而是继续增加,农产品长期的大量的积存和农产品价格的持续下跌,正是农业危机的重要标志。
农业危机持续时间长的原因,首先是由于土地集中在大地主阶级手里。土地私有权的垄断,迫使农业资本家即使在危机时期也要交付地租,他们追加投资所得的额外利润也转化为地租流入土地所有者的腰包,这就限制了农业资本家大规模投资的兴趣,因而摆脱危机比工业更困难。同时,农业的固定资本更新,主要是购置工业品而不是购置农产品,所以起不到它在工业中那种促进生产回升和缩短危机持续时间的作用。
其次,除了资本主义农场以外还有很多个体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在危机时期,当产品跌价时,个体农户为了保住他那块土地,不得不以过度的劳动和压低自己的生活水平而继续生产。为了弥补价格跌落所造成的损失,资本主义农场也加重对农业工人的剥削,通过增加产量来维持高额利润。产量不能急剧缩减,危机的持续时间自然会延长,所以农业生产过剩危机一旦发生后,就要持续一个相当长的时间。
农业危机和工业危机是互相影响的,工业危机造成大量的工厂倒闭或停工减产,使大批工人失业和工资水平下降,这一切都会减少对农产品的需求,加深农业危机。反过来,农业危机也使农场主收入减少,迫使他们少追加或不追加投农业危机也使农场主收入减少,迫使他们少追加投资,少雇工人,使农村失业人口增多,加上中小农户的纷纷破产,都会减少对农业生产资料和工业消费品的需求,进一步加深了工业危机。
第四,资本主义的生产过剩危机同财政金融危机相互交织在一起。
在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更加缩短的同时,财政金融危机的爆发更加频繁,而且往往出现经济危机同财政金融危机的“并发症”,财政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一样,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进一步激化的必然结果。它的主要表现是:财政收入不敷支出,滥发钞票,物价上涨,国际收支发生逆差,黄金储备枯竭,货币被迫贬值。
尤其是在二战以后帝国主义各国为了摆脱日益严重的经济危机,妄图用扩军备战的办法,给国民经济的发展打吗啡针。但是,这样一来,军费开支和军事工业生产的费用却越来越多,财政收支连年出现巨额赤字。为弥补庞大的军事费用,帝国主义国家拚命增加税收、举借外债、发行纸币,实行通货膨胀,造成严重的财政危机。通货膨胀日益恶化,货币就越来越不值钱,造成物价不断上涨,而以往经济危机爆发时,物价一般总是下跌的。但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和通货膨胀政策,造成危机期间物价不仅不下跌,反而猛烈上涨。当然货币在国内的贬值,必然要影响到货币的对外信用下降,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金融市场上,不断爆发金融危机,经常出现抛售美元人民币、抢购黄金的风潮,各主要帝国主义各国的信用货币形成的世界霸权地位,也必然要走向土崩瓦解。
经济危机同财政金融危机的“并发症”,使帝国主义经济陷入不能自拔的深渊。一方面,经济危机造成的生产大幅度下降和劳动人民日益贫困化,影响到资本主义国家的财政收入,从而出现大量财政赤字和国际收支逆差,促使财政金融危机更加严重。另一方面,随着财政金融危机的加深,通货膨胀,捐税增加,工人实际工资下降,人民群众购买力相对缩小,又必然进一步促使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更加严重。
可见,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周期性,是一种恶性循环,它愈演愈烈,愈陷愈深,促使资本主义所固有的对抗性矛盾进一步激化,重重危机就象狂风暴雨般地震撼着整个资本主义世界。
现如今新一轮的世界经济危机是工业危机和农业危机互相交织,使资本主义经济更难从危机中摆脱出来。帝国主义垂死挣扎着要走出危机,对内加大通货膨胀政策,对外加征关税打贸易战,更是在中东、东南亚、东欧等地区爆发战争,各帝国转嫁危机的措施无疑又加深了经济危机。
这一切现象都反映了资主本义基本矛盾的日趋尖锐化,预示着资本主义制度必然走向灭亡的历史趋势。正如恩格斯指出:“这种循环在逐渐缩小,运动宁可说是在按螺旋形进行,并且必然象行星的运动一样,由于和中心相碰撞而告终”。资本主义的发展正沿着这条道路向崩溃的方向运动,直到最后灭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