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7、纸币是黄金的价值符号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07、纸币是黄金的价值符号

纸币的产生,是由货币流通手段的职能所引起的,是由铸币转变过来的。货币刚出现时,直接采用金块和银块的形式。每次用货币买商品,先要确定黄金或白银是真是假,含金或含银的成分是多少,并确定金或银的重量,这是很不方便的。为了便于交换,起初某些富有的商人,利用他们在市场上的信誉,在一定重量的金银条块上烙上印记,标明它的成色和重量,这是铸币的萌芽。

后来,由于交换地区的扩大,打上私人印记的金银条块不能在更大的范围内使用,于是就由国家出面,用统一的规格和式样,把金或银熔铸成钱币,在全国范围内使用,铸币就正式产生了。铸币的产生,是适应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需要。铸币在流通过程中,经过多次转手,出现磨损,它的实际重量渐渐低于规定重量,可是它仍然能够同刚刚发行的足值的铸币一样发挥流通手段的作用。

这一事实被政府所利用,政府开始有意识地减低铸币的成色和重量,铸造各种不足价的铸币。国家还发行用贱金属铸成的辅币,与金、银铸币一道流通,这样铸币便日益变成了价值符号或货币符号。以后,国家又进一步发行完全没有价值的纸币,来代替金属铸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所以说纸币是纯粹的价值符号。

为什么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道手段的职能呢?这是由流通手段职能本身的特点所决定的。货币作为流通手段,是在商品流通过程中不停地周转,不断地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对于每个商品交换者来说,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职能,只是转瞬即逝的事情。只要货币能够作为交换的媒介,使自己的商品卖出去,并能买回与货币额面价值相等的商品,人们就不会过问货币所包含的实际价值究竟有多少。这样,就产生了金属货币由不足价的或完全没有价值的货币符号来代替的可能。

马克思说:“商品交换价值的独立存在,在这里,本来只是一个一现即灭的要素,它会立即再为别的商品所代替。所以,在这个使货币不断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的过程中,单有货币的符号存在已经足够。货币, 当作商品价格的暂时的客观反映,本来也不过是当作它自己的符号来发生功能,因此能够用符号来代替。”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并且强制流通的价值符号,它是金属货币的代表,代替金属货币来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但是,由于纸币本身没有价值,所以它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在纸币流通的条件下,执行价值尺度职能的仍然是黄金(或白银),商品价值仍然通过黄金来表现。

其实现在的数字货币实质上也是价值的符号,是数字化的纸币,数字流通也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表面上是简化了支付手续,方便了商品交易,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加紧剥削劳动群众的有力工具。在过去的纸币条件下,银行资本家巧立名目吸收存款,举办各种形式的存款,广泛吸收社会闲散资金,取得了大量货币资本。现在还把注意打在了劳动群众的工资上,通过工资卡和活期存款等方式,资本家将其偷偷挪用为借贷资本,甚至直接盗取或冻结存款,进一步掠夺劳动群众。

既然纸币能代表同面值的金属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作用,那么国家是不是可以无限地印刷纸币呢?必须指出,绝不是国家任意发行多少纸币都能和它面值上所代表的金属货币数量相等。马克思指出:“纸币的发行要在数量上受到限制,不得超过没有纸币作为符号代表时将会实际流通的金量(或银量)。”只有在纸币的发行数量同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数量一致的情况下,纸币才能代表同面值的金属货币发挥流通手段的作用,纸币的流通是以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为基础的。

假定一元人民币可以兑换一枚金币,当商品流通中需要1000亿金币,只有当发行了1000亿元人民币的情况下,每一元人民币才能代表金币发挥流通手段的作用。如果人民币发行量为10000亿,事实上也仍然只代表1000亿金币起作用。这时每一元人民币只能代表一枚金币的十分之一。

可见纸币发行量超过金属货币流通量多少倍,纸币就相应地贬值多少倍,当其他条件不变时,物价也要相应地上涨多少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国家固然可以把印有任意的铸币名称的任意数的纸票投入流通,可是它的控制同这个机械动作一起结束。价值符号或纸币一经为流通所掌握,就受流通的内在规律的支配。

只有当纸币的发行量同流通中实际需要的金属货币数量相符合的时候,纸币票面上规定的币值才能够稳定。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数量的时候,纸币就要贬值,引起物价上涨,这就叫做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使劳动人民以及靠工资收入维持生活的职工受到损失,使他们的实际收入不断下降。纸币的这一特点,给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提供了加重对劳动人民进行剥削的手段。

资产阶级国家通过大量发行纸币,实施通货膨胀的办法,对劳动人民进行掠夺。特别是到了帝国主义阶段,资产阶级国家为了扩大财政开支,把通货膨胀定为国策。用滥发纸币的办法来弥补财政开支,是因为这种办法比其他办法(如增加税收等)富于隐蔽性。

当它们用滥发的纸币向供货厂商支付定货款项,向农民收购农产品,对政府官员、军人等发放薪饷时,也就是说,通过各种方式把大量纸币投入流通时,一般人并不知道这些纸币乃是不代表任何价值的纸片。

可是实际上,它们从进入流通的一刹那起就成为多余的了。既然纸币的发行并不代表社会商品总量的丝毫增加,那么很明显,资产阶级国家借此而获得的大量收入,便是从社会掠夺而来,即依靠削减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收入得来的。列宁指出:“滥发纸币是一种最坏的强迫性公债,它使工人和贫民的生活状况急剧恶化”。

现如今各帝国主义大搞扩军备战,妄图争霸世界,军事开支越来越多,反动统治阶级利用滥发纸币的办法,把沉重的军费负担转移到广大劳动人民头上,加剧了劳动人民的日益贫困化。尤其是中修为了弥补庞大的军事开支和掠夺人民财富,不断开动钞票印刷机,纸币发行量大大超过流通中的实际需要量,达到数万亿的天文数字,造成恶性通货膨胀,物价狂涨,劳动群众日益贫困化,而官僚垄断资产阶级却大发横财。

但是本来垄断资产阶级是通过实行通货膨胀来加紧剥削广大劳动人民,攫取超额利润的。可是事与愿违,由于通货膨胀的恶性发展,物价上涨速度过快,已经反过来形成对资产阶级不利的、无法克服的财政金融危机。如果硬性收缩通货,抑制物价,会使本来已经进人危机的资本主义工商业更加萧条,失业和企业倒闭会更加严重;如果要刺激经济,继续滥发纸币,又会使通货膨胀,物价上涨更为严重,对资本主义经济同样不利,而且会因为广大劳动人民的奋起反抗和斗争,动摇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

帝国主义国家通货膨胀,物价飞涨,财政金融危机日益加剧的事实说明,帝国主义国内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衰败腐朽的帝国主义制度迟早要被革命的无产阶级所推翻。只要建立起真正的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政权,建立生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度,就能够建立稳定的货币制度,通过有计划地发行货币,为发展生产,繁荣经济,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服务,当然随着公有制的发展,商品经济的消亡,货币也要退出历史舞台。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消灭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