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6、货币的职能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06、货币的职能

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执行着五种职能,即: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其中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是货币的基本职能。马克思说:“一种商品变成货币,首先是作为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换句话说,价值尺度和流通手段的统一是货币。货币的其他各种职能,是随着商品经济及其内在矛盾的发展而逐步出现和发展起来的。

价值尺度

货币出现以后,商品价值一律用货币来表现,商品价值量由货币来衡量和计算,是货币的价值尺度的职能,用货币来表示的商品价值叫作商品的价格。一切商品有了统一价值尺度以后,通过各种商品的不同的价格,就可以很容易地比较商品价值的大小。当然,各种商品能够在价值量上进行比较,不是因为有了货币,而是因为它们都是人类劳动的产品,都凝结了一定量的人类抽象劳动。货币能够充当价值尺度的职能,因为货币本身也是具有一定量价值的商品。只有本身具有价值的货币商品,才能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这正如砝码可以衡量物品的重量,是因为砝码自己也有重量一样。

不过商品生产者用货币来衡量和计算自己的商品价值的时候,并不需要手里有现实的黄金货币,只要观念上有一个明确的黄金货币的概念就行。可以用观念上的货币来计算商品的价值,像橱窗里的商品,可以用标明价格的方法,贴个价格标签就行了告诉购买者商品价值的大小。因此,货币是作为想象的或观念的货币来执行价值尺度的职能的。马克思说:“货币在它的价值尺度功能上,本来也只是作为观念的或想象的货币。” 但是,用观念的货币来衡量商品的价值,绝不意味着人们可以随心所欲地规定商品的价格。实际上,由观念的货币所表明的商品价格,是以人们在现实交换中所支出的实在的货币为依据的。货币和其他各种商品之间的想象中的比例,不过是客观地存在于它们之间的实在比例的反映。

货币作为价值尺度,是用来衡量一切商品价值的。由于不同数量或不同种类的商品具有不同的价值量,因而,为了把不同的价值量表现为不同的价格,便需要用不同的货币量,这就要求货币自身的量必须是可以计量的。为了计量货币自身,在技术上便需要确定一种固定的货币单位,有了这个单位,任何价格便都可以表现为同一单位的一定倍数。作为货币材料的黄金或白银,有一种习惯的衡量单位,即重量单位。所以黄金或白银的一定的重量单位,便自然地成为货币单位,我们把它叫做价格标准,即用以计量商品价格的标准。

流通手段

在货币出现以前,商品交换是商品生产者之间直接进行物物交换。卖和买同时同地一次进行,时间和空间上是统一的。一个人既卖了自己的商品,又买了对方的商品,如果自己是卖,对方就是买。每一笔交换活动,都由商品生产者双方面对面地进行,只要有一方不需要对方的商品,交换就无法实现。虽然这种交换不大方便,可是一旦实行交换,卖和买同时完成,既卖了自己的商品,又买到了对方的商品。

货币出现以后,货币成了商品交换的媒介,物物交换就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流通,商品交换中卖和买分成了两个阶段,商品生产者先卖掉商品取得货币,再拿货币购买商品。因此,货币在成为交换媒介以后,克服了物物直接交换的困难,大大推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同时,由于商品交换对货币这个媒介的依赖性的加强,使商品交换就再也离不开货币了。在商品流通中,开始埋下了资本主义特有的经济危机的种子。

货币发挥流通手段职能的特点,就是货币不断起商品交换的媒介作用,从一个人手里流到另一个人的手里。商品通过买卖,只要到了购头者手里,就不再参加流通了,可是货币却不断地从买者手里转到卖者下里。卖者出售商品以后,于里有了货币,就变成了买者,再用货币购买其他卖者的商品。这样在流通领域当中,货币便反复不断地作为购买手段,发挥交换媒介的作用。

根据这个特点,在商品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取决于三个因素:待流通的商品的总量、商品的价格水平、货币的流通速度。商品卖得快,货币的周转次数愈多,商品越不容易销售,货币的周转次数愈少。显然,在流通中需要的货币数量同商品数量、价格水平成正比,商品数量越多,价格愈高,所需的货币数量也要相应增加。反过来,货币数量同货币平均周转次数成反比。周转快,次数多,货币数量可以少;周转慢,次数少,货币数量就要多。

贮藏手段

在商品流通中,当某些商品完成了商品形态变化的第一个过程,即商品变为货币以后,如果货币不再继续用来购买商品,完成商品形态变化的第二个过程,而是从流通中退出,被其所有者贮藏起来,这时货币便成为贮藏货币,具有贮藏手段的职能。

因为货币是一般等价物,是价值的代表,可以购买任何一种商品,货币又成了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因为货币的这种独特的作用,引起了人们贮藏货币的欲望。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产品愈来愈多地成为商品,人们仅仅为了购买个人消费品就要求掌握必要的货币。在商品没有出售以前,为了维持生活和使生产持续进行,也要求人们有必要数量的货币储备。在私有制条件下,谁占有的货币愈多,谁的社会势力也愈大。贮藏货币实质上是贮藏社会财富,因此,作为贮藏手段的货币必须是足值的金属货币或者黄金白银本身。

货币作为贮藏手段具有自发地调节货币流通量的作用。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减少时,有一部分铸币就会退出流通成为贮藏货币;而当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增加时,贮藏货币又会加入流通成为流通手段。这样贮藏货币就象蓄水池一样,自发地调节着流通中的货币量,使它与商品流通的需要相适应。由于贮藏货币具有这种作用,所以在足价的金属货币流通的条件下,便不会产生流通中货币量过多的现象,不会发生通货膨胀。

支付手段

在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中,往往会出现赊销和赊购的情况。有些商品生产者缺少必要的现金,可是又迫切需要补充原料,只好用赊购的办法,购进原料,待成品出售以后再支付货款。这时卖主和买主之间,已不是一般的现金买卖关系,而变成了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关系。买者赊购商品所欠的款项,必须按照约定的日期支付,在这种用延期支付方式买卖商品的情况下,用货币来偿还债务的时候,还有用来支付工资、房租、利息等,这时货币执行着支付手段的职能。

在用延期支付的方式买卖商品时,货币和商品不在买卖过程中同时出现,也就是说,在商品从卖者手中转到买者手中的时候,货币并没有同时从买者手中转到卖者手中商品的转让与商品价格的实现,在时间上分开了。当赊账交易出现后,许多商品生产者之间彼此都结成了债权、债务关系,某些生产者所以把商品赊卖出去,是因为他们预期债务人能够按期归还欠款。但由于种种原因,比如生产或销售发生了困难,使债务人往往不能按期支付欠款,当某些债务人不能按期支付欠款时,某些债权人就有破产的危险。

特别是在发达的商品经济中,商品生产者之间普遍存在着债务关系,在整个债务关系的链条中,如果有一个债务人不能按期支付欠款,就可能引起整个债务关系的连锁反应,这样就会造成许多商品生产者经营上的困难甚至破产。可见,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的出现,大大加强了商品经济的矛盾,使发生经济危机的可能性也进一步扩大了。

世界货币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随着国际贸易的产生和发展,货币的作用超出了国界的限制,在世界市场上发挥作用,于是货币便有了世界货币的职能。作为世界货币的,只能是黄金和白银,铸币和纸币是不能充当世界货币的,因为它们一超出本国范围便失掉了原来的法定意义。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货币一离开国内流通领域,就会解除它在那里取得的作为价格标度,铸币,辅币和价值符号的地方形式,返回到贵金属原有的条块形式。” 世界货币职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作为一般的支付手段,用来支付国际收支的差额。(2)作为一般的购买手段,用来购买外国商品。当发生战争或其他重大事件而破坏了国际间正常交往的时候,购买外国商品必须用现金偿付。(3)作为社会财富的代表由一国转移到另一国,在支付战争赔款、输出货币资本或由于其他原因而把金银转移到国外等情况就是。

货币并不是这几种职能的简单总和,而是在几种职能的有机联系中表现其本质即一般等价物的。实际上自货币产生以来,货币的本质和职能并没有多少变化。从奴隶社会开始,到资本主义社会,货币一直是社会财富的代表,并且也是一种剥削手段。

掌握在奴隶主、地主、商人、高利贷者手里的货币,都是对劳动人民进行残酷榨取、剥削的手段。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由于劳动力可以自由买卖,货币转化为资本,在劳动力自由买卖,等价交换的掩盖下,使货币作为剥削手段的作用达到了顶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