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5、货币的本质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05、货币的本质

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反映一定的生产关系,因此,孤立的一个商品表现不出自己的价值,商品的价值只有在两个商品的交换关系中才能表现出来。这就是说,一个商品的价值必须通过另一种商品来表现,把另一种商品当作自己的价值形式。

现在,一切商品的价值都是用货币来表现的,这是价值形式长期发展的结果。从简单的价值形式到货币价值形式,经历了一个很长的发展过程,只有研究了这整个过程,才能了解货币的起源及其本质。

马克思指出:“在这里,我们要做资产阶级经济学从来没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这种货币形式的起源,就是说,探讨商品价值关系中包含的价值表现,怎样从最简单的最不显眼的样子一直发展到眩目的货币形式。这样,货币的谜就会随着消失”。

简单价值形式

价值形式是随着商品交换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最早的商品交换发生在原始社会各个部落之间。当时,生产的目的还不是为了交换,只是由于偶然发生的交换关系,少量剩余产品才转化为商品。在交换中,一种商品的价值,偶然地、简单地表现在另一种商品上,这种价值形式,叫做简单的或偶然的价值形式。例如1担谷物=1只绵羊,从谷物和绵羊相交换的这个简单等式来看,前一种商品(谷物)要表现自身的价值,起着主动的作用,它的价值通过绵羊相对地表现出来,所以叫做相对价值,或者说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后一种商品(绵羊)则用来表现谷物的价值,起着被动的作用,它成为前一种商品的等价物,或者说处在等价形式上。

在这个价值形式上,谷物的价值通过绵羊的使用价值表现出来了,或者说,谷物通过和绵羊相交换,使自已的价值得到了相对表现。1 担谷物的价值有多大?有1只绵羊那样大。绵羊用什么表现谷物的价值呢?是用它的价值吗?不是。因为1只绵羊就是1只绵羊,一个具体的使用价值,至于它的价值即内部包含的劳动时间是多少,人们还是看不出来。

可见,绵羊是用它的使用价值表现谷物的价值,绵羊的使用价值成了谷物价值的表现材料,绵羊的自然形式成了谷物的价值形式。商品的等价形式,“就是它能与另一个商品直接交换的形式”。绵羊所以处在等价形式上,是因为谷物主动要求同它相交换,认定绵羊和自己的价值一样大。在这个关系中,绵羊本身就成为价值的化身,具有了能直接同另一种商品谷物相交换的资格。

从简单价值形式的总体来看,处在相对价值形式上的商品,它的自然形态只有使用价值的意义,处在等价形式上的商品,它的自然形态只有价值形式的意义。商品内部包含的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由此表现为两个商品之间的外部对立。简单价值形式虽然是最原始的价值形式,但已包含了一切价值形式的秘密。在这个交换关系内,商品绵羊担任着等价物这个特别的社会职能,成为货币形式的胚芽。

简单价值形式是很不充分的,在这里,商品谷物仅仅同另外一种商品绵羊发生交换关系,因而表现不出谷物和其他一切商品在性质上相同,在数量上可以相等,也就是说,没有充分表现出价值是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物这种性质。

扩大价值形式

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商品交换越来越成为经常的事情。一种商品不单是偶然和另外一种商品相交换,而是经常同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这时,简单价值形式就发展为扩大的价值形式。

扩大的价值形式表明,一种商品的价值可以经常用一系列其他商品来表现。例如1 担谷物不但可以和1只绵羊相等,而且可以分别同2件上衣,4把斧头、3 张兽皮等各种与自身不同的商品相等。这时,“价值本身才真正表现为无差别的人类劳动的凝结”;谷物同其他各种商品的交换比例,也显示出是以它们包含的价值量为基础。

扩大价值形式下,每种商品都有一系列的价值表现,都有数不完的商品作为自己的特殊等价物,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又都是不一样的。这说明全部商品还没有一个统一的价值表现,还没有出现一个大家公认的等价物作为商品交换的媒介,还处在物物直接交换的阶段。随着商品交换的扩大,物物交换产生越来越多的矛盾和困难。例如在市场上,谷物所有者需要绵羊,绵羊所有者却不需要谷物而需要斧头,斧头所有者需要的偏偏又不是绵羊而是另一种商品等等,所以常常不能成交。

商品交换的困难增多,表明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进一步加深了。在简单价值形式阶段,交换也可能发生困难,但那时交换是偶然发生的,产品换不出去自已用掉就是了,对生产和生活的影响不大。现在不同了,商品交换既然已经成为经常的事,能否顺利进行,就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商品所有者的生产和生活,这就决定了扩大价值形式向一般价值形式的过渡。

一般等价形式

在商品交换的长期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摸索到解决困难的办法。既然一种商品可以经常同其他多种商品相交换,为什么其他各种商品不能反过来经常和一种商品相交换,都用一种商品来表现自己的价值呢?于是从许多商品中逐渐分离出一种商品,其他一切商品都愿意和它交换,用它作为交换的媒介,这就从扩大价值形式发展到一般价值形式。例如1只绵羊、2件上衣、4把斧头、3 张兽皮可以先换成一担谷物,然后用1担谷物去和其他商品交换。

在一般价值形式下,每种商品的价值表现是很简单的,因为都用唯一的商品来表现。

各种商品的价值表现又是共同的,因为都用同一种商品来表现。正因为“它们的价值形式是简单的和共同的,因而是一般的”。这种被所有商品用来表现自身价值的商品,也就成了一般等价物。这时,商品生产者都把自己的商品,首先换成一般等价物商品,然后再用这种商品去换自己所需要的东西。交换由原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由一般等价物作媒介的商品交换。

在一般价值形式下,由于一般等价物成为其他一切商品的价值形式,一切商品才真正有了一个独立的价值表现,一切商品才真正作为价值互相发生关系,并且在量上可以互相比较。同时,由于一般等价物能够直接与其他一切商品相交换,生产这种一般等价物商品的劳动也就直接表现为一般人类劳动和社会劳动,任何一种商品只要换得一般等价物,生产这种商品的劳动也就取得了一般人类劳动和社会劳动的性质,再用一般等价物去换得自己所需要的商品就很容易了。

一般等价物的出现,是社会分工和交换发展的结果,也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矛盾发展的必然产物。它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发展。但是,它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商品所固有的内在矛盾,只不过把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转化为外部的对立罢了。

货币价值形式

作为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开始并不固定在某一种商品上,它因时因地而不同。历史上,许多商品都曾作过一般等价物,如牲畜、粮食、布帛等。一般等价物不固定,不统一,阻碍了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随着独立的产生、商品生产的出现和商品交换的进一步扩大,固定由某种商品充当一般等价物,便成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贵金属(金或银)用来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时,一般价值形式就发展到货币形式。

货币价值形式和一般价值形式并没有根本区别,不同的只是在货币价值形式上,一般等价物已经稳固地由一种商品(黄金)来充当,马克思说:“一当它在商品世界的价值表现中独占了这个地位,它就成为货币商品。只是从它已经成为货币商品的时侯起,一般价值形式才转化为货币形式。” 货币无非是一般等价物,是固定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货币所以能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是因为它本身也是商品,也具有价值;但它又和普通商品不同,它是唯一专门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至于黄金为什么会充当货币的材料,那也不是由于黄金有什么神秘的属性。在人类历史上,实际上曾有很多种商品起过货币的作用。例如,在我国古代,最早的货币是贝。

只是由于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货币的作用才逐渐地自发地固定在白银和黄金上面。其所以会固定在白银和黄金上面,那是因为这些贵金属的自然属性适于执行货币的作用,具有同质性、易于分割、不腐烂、体积小而价值大、便于携带等特性。所以,马克思曾说:“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既然货币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发展的产物,那么货币的出现,是不是意味着商品经济矛盾的解决呢?不,货币的出现,不但未能解决商品经济的内在矛盾,反而使这些矛盾进一步展开了。货币的出现,使得整个商品世界分裂成了两极:一极是商品,它们是各种特殊的使用价值;另一极是货币,它代表着交换价值。

这样,商品的内在矛盾,即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就转化为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了。货币出现以后,一切商品都必须换成货币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一切具体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一切私人劳动都必须通过货币才能取得社会劳动的形态。因此,如果商品生产者不能把他的商品换成货币,他的生产就将受到严重的影响。

在资本主义社会,由于商品经济的高度发展,商品和货币的对立也发展到极端尖锐的地步。资本主义社会频繁发生的经济危机,就是这种对立的最明显的表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