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30、资本主义竞争下剩余价值转化为平均利润
利润率的高低同资本有机构成的高低按相反方向变化,在资本主义社会里,由于生产过程本身的特点和技术水平发展程度不齐,各个生产部门的平均资本有机构成是高低不同的,即使剩余价值率和其他条件相同,它们的利润率也必然不一样。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利润率较高,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则利润率较低。
但是,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获得利润。为了得到尽可能多的利润和尽可能高的利润率,不同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必然展开剧烈的竞争,大量资本必然从利润率低的部门转投到利润率高的部门,例如疫情期间其他生产部门的资本家就会争先恐后地把资本转投到口罩、防护服、集装箱等生产部门中去。结果,这些生产部门由于资本大量转出,生产减少,商品价格因供不应求而逐渐上升,利润率因而普遍提高,而口罩等生产部门由于大量资本转入,生产扩大,商品价格因供过于求而下跌,利润率因之普遍下降,特别是放开管控之后。这种资本的自由转投,只有当各部门的利润率大致相等时,才会暂时稳定下来。这就是各生产部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
马克思说:“资本会从利润率较低的部门抽走,投入利润率较高的其他部门。通过这种不断的流出和流人,总之,通过资本在不同部门之间根据利润率的升降进行的分配,供求之间就会形成这样一种比例,以致不同的生产部门都有相同的平均利润”。
利润率的平均化,是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客观趋势,是剩余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体现着不同部门的资本家集团按照等量资本要求等量利润的原则来瓜分剩余价值的关系。在利润率平均化的过程中,形成了社会的平均利润率。所谓平均利润率,是按社会总资本平均计算的利润率,是社会的剩余价值总额与资本总额的比率。
这时,各个部门的资本家所得到的利润在量上可能不再和他们所直接榨取的剩余价值相一致。他们都不得不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取利润。按照平均利润率来计算和获得的利润,叫做平均利润,平均利润=垫支总资本x平均利润率。这时,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小于本部门直接榨取的剩余价值,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得到的平均利润大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只有资本有机构成同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相一致的部门,所获得的平均利润才会与本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大体一致。
各个部门的不同利润率到平均利润率的转化,只是一种一般的趋势,不能认为是利润的绝对平均化。事实上,在平均利润率起作用的条件下,各个部门的利润率仍然可以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差别。如果仅从个别年代来看,在某些部门之间,利润率甚至还可以存在较大的差别。不过,只要我们从较长一段时期来看,各个部门的利润率的确存在着一种平均化的趋势。
当然平均利润率的形成,并不排斥各部门中少数先进企业可以获得超额利润,即不排斥同一部门中各企业之间可以有利润率上的差别。我们分析利润到平均利润的转化,是把每一个部门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的,因而是以每一个部门的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和平均周转速度为前提的。至于说到每一部门内部的各个个别资本的有机构成和周转速度,那肯定是有差别的。只要一个部门中各企业之间存在着这种差别,它们的利润率就会高低不等。资本有机构成高于本部门平均构成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高,可以得到超过平均利润以上的超额利润;反之,资本有机构成低于本部门平均构成的企业,劳动生产率比较低,连平均利润也得不到。因此,各个资本家并不会由于平均利润率的作用,而放弃追求超额利润的竞争。
为了追逐超额利润,他们还是要不断改进技术,更新设备,提高劳动生产率,加强对工人的剥削。正如马克思所说:“事实上,一个资本家或定生产部门的资本, 在对他直接雇用的工人的剥削上特别关心的只是:或者通过例外的过度劳动,或者通过把工资降低到平均工资以下的办法,或者通过所使用的劳动的额外生产率,可以获得一种额外利润,即超出平均利润的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有些部门资本家所得利润和该部门生产的剩余价值不一致了,这是不是否定了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呢?利润率的平均化不但没有否定剩余价值规律,倒宁可说是以剩余价值规律为基础的。
平均利润不过是利润(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平均利润率形成后,虽然有些部门的利润量和剩余价值量不一致了,但从整个社会来看,资产阶级全体所得的利润总额,和工人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还是一致的。利润率的平均化,只是把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总额,比例于资本的大小,进行了均等的重新分配而已。某些部门资本家从利润平均化中得到的超过剩余价值的部分,恰恰就是另一些部门的资本家从利润平均化中失去的低于剩余价值的部分。剩余价值仍然是平均利润的基础,剩余价值总量规定着平均利润量的水平。
平均利润率规律,不过是剩余价值规律作用的必然结果和具体表现。部门之间的竞争,以各个资本家追求更多的剩余价值或利润为前提,这种竞争在客观上必然导致利润率的平均化,使资本家一般只能得到平均利润。
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利润作为剩余价值的转化形态,表现为总资本的产物,已经掩盖了剩余价值的来源,但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还是一致的,多少还使人感觉到它们来源于工人的劳动。而当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以后,平均利润和剩余价值在量上的一致也成为偶然的了,不一致倒成了普遍的现象。既然等量资本带来的是等量利润,那末,利润就更加表现为全部资本的产物。
利润与可变资本、与雇佣工人剩余劳动的联系,一点也看不出来了。这就彻底掩盖了利润的真实来源和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关系,进一步加深了资本的拜物教性质。马克思指出:“现在,在各特殊生产部门内,利润和剩余价值之间不仅是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之间实际的差别,把利润的真正性质和起源完全掩盖起来,这不仅对存心要在这一点上自欺欺人的资本家来说是这样,而且对工人来说也是这样。” 等量资本获得等量利润正是各个生产部门的资本家之间平均瓜分剩余价值的结果。整个资本主义经济好象一个庞大的股份公司,所有的资本家都是这个股份公司的股东,各个生产部门创造的剩余价值汇集在一起,按照各个资本家所占有的股份多少来瓜分相应的利润。平均利润率规律的理论说明,全体产业资本家都比例于各自的垫支资本瓜分剩余价值,而不管这些剩余价值是否都是本部门生产出来的。
这就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的剥削关系不只是个别资本家剥削个别企业工人的关系,而是整个资产阶级剥削整个无产阶级的关系。既然平均利润率是剩余阶值总量对社会总资本的比率,因而每个资本家所得利润多少就不仅决定于他对本企业工人的剥削程度,而且还决定于整个资产阶级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程度。
资本家之间在瓜分剩余价值上固然有利害冲突,尽管在竞争中尔虞我诈,拼个你死我活,这种斗争“不过是大狗小狗饱狗饿狗之间的一点特别有趣的争斗”。但在加强对工人阶级的剥削以榨取更大量的剩余价值这一点上,却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整个资产阶级为了获得更高的利润,必然要不断加强对整个工人阶级的剥削。
所以马克思说:“我们在这里得到了一个象数学一样精确的证明:为什么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因此,无产阶级要想摆脱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仅仅反对个别资本家是不够的。只有团结起来共同斗争,推翻整个资产阶级的反动统治,消灭整个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无产阶级才能获得彻底解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