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第三节:意识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整个世界是一个物质的统一体,并且是一个无限发展的过程,已如前述。那么,意识是什么呢?如果不正确地回答这个问题,唯心论还是有可乘之隙,唯物辩证法回答说,意识并不是物质之外的独立实体,而仅仅是一种发展到高度完善的物质——人脑的属性或机能,是客观世界(即人脑以外的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的存在不仅没有否定世界统一于物质的原理,相反地,意识本身只有从物质的发展中才能得到科学的说明。
意识是怎样从物质世界中产生出来的呢?
恩格斯说·“物质从自身中发展出了能思维的人脑,这对机械论来说,是纯粹偶然的事件,虽然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处是一步一步地必然地决定了的。但是事实上,进一步发展出能思维的生物,是物质的本性,因而这是在具备了条件……
任何情况下都必然要发生的。” 列宁也说:“假定一切物质都具有在本质上跟感觉相近的特性、反映的特性,这是合乎逻辑的。” 意识就是这样一种高级的反映特性,是从有机物到人类社会不断发展的产物,也是反映能力不断深化的结果,是一种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
自然界中最早出现的无机物已经具有了某种简单的反映特性。例如高山滚石,水中浮影,铁质生锈等等,所有这些在外界刺激下产生的某种力学的、物理学的 或化学的变化,都属于这种简单的反映形式。 无机物的反映形式进一步发展的结果,出现了比较高级的生物反映形式。 有机物的反映形式,在植物和原生动物那里表现为刺激感应性。例如向日葵能随着太阳的运行而转动,变形虫能趋向食物和逃避不利于它的化学药品,就是刺激感应性的表现。
生物的反映形式在多细胞生物那里要复杂得多。多细胞生物在进化过程中,产生了专司反映的器官,即神经系统。原始的神经系统是由单个的分散的神经细胞组成的网状结构;后来这些神经细胞逐渐集中起来,形成了神经节;然后神经 节又结合起来,发展成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与神经系统相联系的生物反映形式,就是反射。
反射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两类。非条件反射是动物机体对某种现实的外界刺激物的直接回答。例如食物进入口腔,唾腺就大量分泌唾液;阳光照射眼睛,瞳孔就缩小。这种反射是一切具有神经系统的动物都具有的,是与生俱来,不学而能的,是一种低级的神经活动。但与人类意识存在本质区别。当我们的手被火焰灼伤时,不仅会产生缩手反射,大脑皮层还会形成永久记忆——手被烫过一次就能终生记住火焰危险。这种将感觉经验转化为认知的能力,正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基础。
条件反射则不是由某种特定的现实刺激物直接引起的相应的反射,而是由这一现实刺激物的“信号”(“信号”本身也是一种现实刺激物)引起的反射。例如,每次给狗以食物时就开亮电灯,多次以后,食物的刺激和灯光的刺激就在狗的大脑皮层上形成了暂时的神经联系,灯光就成了食物的“信号”;这时只要一开亮电灯,即使不给狗以食物,它也会大量地分泌唾液,正像就食时一样。实验证明,还可以有第二级、第三级以至更多级的条件反射。
在种族发展史上,条件反射的出现比非条件反射的出现要晚得多。条件反射的 出现,是同神经系统的逐渐复杂化分不开的。
在原始的腔肠动物(例如水螅)身上,已经出现了神经系统的萌芽——分散的神经网。它的身体表面的特别神经细胞受到外界刺激时,分散的神经网立即把这种刺激扩散到身体的其他部分,引起全身反应,这叫做泛化反射。
在环节动物身上,神经系统前进了一步,形成了反射弧。它们的感受器官接受 了外界刺激以后,就把这种刺激转化为神经冲动,由向心神经传达到神经中枢,然后再由神经中枢经过离心神经传达到运动器官。这样,它们对于外界刺激就不再是以全身来反应,而是以与特定的反射弧相联系的器官来反应了。因此,它们能够比较精细地区分各种不同性质的刺激,并以不同的肌肉运动和内部器官状态的改变来回答这些刺激,这叫做单向反射。
在节足动物身上,神经系统又前进了一步。它们在接受一定的外界刺激时,不仅仅引起一种反射,而且还像锁链一样引起一系列互相联系的反射。这叫做连锁反射。连锁反射在动物的生活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动物的本能就是建立在连锁反射的基础之上的。这种本能可以达到十分复杂的程度,例如蜜蜂可以建造出精巧的蜂房,蜘蛛可以编织出镇密的蛛网,这样的本能就是建筑在连锁反射的基础之上的。
但是,元论是泛化反射、单向反射或连锁反射,都还只是非条件反射,都还只限于对特定的现实刺激作直接的回答。至于条件反射,那是在脊椎动物那里才出现的。
脊椎动物处于动物发展的高级阶段,它们的神经系统高度地发达起来了。特别 是在高等脊椎动物身上,大脑的构造达到了高度复杂的程度,皮层细胞的数量有了显著的增加。大脑两半球像帽子一样,覆盖着脑的较低部分。脑的表面,有许多褶皱,并且分成为具有不同机能的几个大区域,即大脑叶,其中主要的有额叶、顶叶、枕叶和颞叶已整个大脑皮层与各种感觉器官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不同的感觉器官通过向心神经和大脑皮层的相应部分联系起来。
例如,视觉器官中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枕叶,听觉器官中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颞叶沿大脑侧沟的部分,嗅觉器官中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大脑半球内侧面的海马区,触觉器官产生的神经冲动传送到顶叶前端中央沟的地方。大脑皮层是内外分析器的高级中枢的总和,它对各种刺激进行高级的分析与综合。这样,在高等脊椎动物身上,除了非条件反射之外,还出现了复杂的条件反射。
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心理活动的生理基础。
由于高等动物具有条件反射的机能,因而能够构成种种联想,进行相当复杂的活动。例如狐狸可以利用熟悉的地形,进行躲避天敌和猎户。猿猴能够用木棍打下树上的果实,剥开果皮,取食果肉,扔掉果核。像猿类这样的高等动物,已经具有心理活动即萌芽状态的意识了。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恩格斯指出,“整个悟性活动,即归纳、演绎以及抽象……,对未知对象的分析(一个果核的剖开已经是分析的开端),综合(动物的机灵的动作),以及作为二者的综合的实验(在有新的阻碍和不熟悉的情况下),是我们和动物所共有的。”
上节我们讲了地球和人类的起源,随着物质世界的变化发展,物质的属性之一即反映能力也不断进化,从无机物的简单反映—生物非条件反射(肛肠动物泛化反射—环节动物单向反射—节足动物连锁反射)—脊椎动物条件反射,我们可以看到反映能力是从低级到高级不断发展的,直到人类出现才发展为意识,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更高级反映能力。由此看来意识并不是神秘的更不是凭空产生的,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是反映能力不断进化的过程,是劳动的产物。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当类人猿在劳动过程中进化成为人类的时候,地球上就出现了崭新的目前最高级的反映形式—人类的反映形式即意识。
人的大脑两半球及其最重要的部分——皮层——有着显著的发展,两半球的褶皱数量很多,构成皮层的神经细胞的数量达到 100—150 亿之多。皮层的上面几层得到充分的发展,集中了全部皮层细胞的三分之二,因而能进行最精细的分析和复杂的综合。特别与猿脑不同的,是有了感知和执行语言的语言中枢,这些语言中枢保证着人类语言运动的正常进行和对语言的正确理解。
如果先天性语言中枢发育异常,在胚胎发育过程中,语言中枢若出现发育缺陷或畸形,可能导致出生后语言功能缺失,无法正常说话,也就是俗语说的天生哑巴,当然哑巴还可能是因为听力系统异常、发音器官结构畸形、染色体异常或综合征等导致的。如果是后天性语言中枢损伤,可能因脑外伤、脑部感染、 脑血管疾病等后天因素,损伤了大脑的语言中枢,可能会使患者丧失语言表达能力,像脑瘫、中风、癫痫、阿尔茨海默症等患者就是如此。
由于人脑的发展达到了高度完善的程度,因此人脑的活动比其他高等动物的大 脑的活动更为复杂,而具有为其他高等动物所设有的新的、高级类型的神经联系,这是同语言的作用分不开的。
如前所述,高等动物的条件反射(即暂时的神经联系)是在现实的物体或现象 的刺激之下形成的。这就是说,作为“信号”的东西,只能是实物(例如灯光、 铃声等)。而对人来说,则作为条件反射的“信号”的东西不仅仅可以是实物,而且可以是语言。
例如吃过梅子的人,以后不但在看到梅子的时候会大量分泌唾液(所谓“望梅止渴”),而且在看到或听到“梅子”这个词的时候也会大量地分泌唾液。接受现实刺激物的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的一套神经活动的机构叫做“第一信号系统”;接受语言刺激而引起条件反射的一套神经活动的机构叫做“第二信号系统”。显然,同语言相联系的“第二信号系统”是人所特有的,是神经活动机构上的附加物。
这种附加物有什么意义呢?它的意义就在于使人们的抽象思维成为可能。因为语言是思想的物质外壳,没有这个物质外壳,思想形成是不可能的。
有人会问了,哑巴不会说话,为什么哑巴还能表达思想呢?这就把语言的范围缩小了,语言形式是丰富多样的,不仅是有声语言这一种,还有文字、绘画、肢体动作等无声语言。意识的产生基于大脑对客观世界的主观反映,哑巴可通过其他感官接收信息形成意识,且能借助无声语言表达和交流。举个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一个人冥思苦想的时候,头脑中往往会联想到一个个词语,一段段话,需要借助语言和概念才更深刻表达出思想。语言是思维的物质载体,在这个情况下,语言是形式,思维是内容,只有一定形式下的内容,两者是不可分离的,没有脱离内容的形式,也没有脱离形式的内容。
语言不仅是人类意识产生的必要条件,而且是人类意识进一步发展的必要条件。这是因为,由于有了语言这个交往手段,劳动的规模日益扩大了,劳动的技 能日益提高了,人们在劳动中积累的经验也日益丰富了;由于有了语言这个交往 手段,人们不仅可以取得直接经验,而且可以取得间接经验,这就可以把个别社 会成员的个人经验社会地积累起来和交流起来,这都使得人类意识的内容日益丰 富。同时,在劳动和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人们的头脑也日益完善化了,抽象思维 的能力也日益提高了,这也为意识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条件。
但是,究竟是什么力量决定着类人猿的头脑变成人类的头脑,动物的心理过渡 到人的意识呢?归根到底,这种力量是劳动。大脑结构的完善化,是在劳动的推动下实现的;作为思维的物质外壳的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由于交流思想的需 要产生的;人类意识的丰富内容,是在劳动的过程以及以劳动为基础的其他社会实践过程中取得的。人类的头脑之所以具有意识这种特殊的机能,决不是由纯粹生物学的过程所造成的,而是由社会实践(首先是劳动)所造成的。所以恩格斯说,“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而且只要人们还存在着,它就仍然是这种产物。” 以上的简述表明,意识决不是什么同物质并列的独立的实体,更不是物质世界 的创造主;恰恰相反,它仅仅是物质世界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仅仅是一种特殊的物质(人脑)的机能或属性,仅仅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它是一点 也不能离开物质的。
唯物辩证法的这个看法,首先是同唯心论针锋相对的。主观唯心论者把感觉、 观念说成唯一的存在,把一切事物说成感觉或观念的组合,这就等于主张不是头脑产生思想,而是思想产生头脑了,有的主观唯心论者,例如阿芬那留斯,甚至赤裸裸地断言:“思维也不是头脑的产物,甚至也不是头脑的生理机能或一般状态。”,“表象不是头脑的(生理的、心理的、心理物理的)机能。”他认为如果说思维是头脑的机能,就是把思想“嵌入”(即从外面放进)头脑,就是 “自然科学的拜物教”。 列宁公正地把这种反科学的谬论叫做“无头脑的哲学”。
客观唯心论者虽然不一定直接否认人的意识是头脑的机能,但是它既然主张在人类出现以前、也就是人的头脑出现以前就有所谓“理念”、“世界理性”、“绝对观 念”之类的东西存在,这实际上仍然是主张可以有没有头脑的思想,不过采取了转弯抹角的形式,不像主观唯心论那样露骨而已。所有这些荒谬意见,都在唯物辩证法的科学论断面前破产了。
唯物辩证法的这个看法,同二元论也是不相容的。二元论把意识看作自古以来 就存在着的、同物质相平行的独立实体,否认了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这在实际上也就是否认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这种错误意见也是站不住脚的。
唯物辩证法的这个看法,同庸俗唯物论也是根本不同的。庸俗唯物论把意识和 物质混为一谈,把意识看成头脑“分泌”出来的特殊物质,正如肝脏分泌出来的 胆汁一样。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头脑中幻想下共产主义那么不经过革命就可以实现了,因为意识是物质,是客观存在。这种错误理论取消了哲学的基本问题,把唯物论作了极端的歪曲和庸俗化。他们它不了解,意识固然是人脑的产物,但意识本身并不是物质,而只是高度组织起来了的物质即人脑的机能,只是物质世界在人脑中的反映。
唯物辩证法的这个看法,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也有原则的区别。形而上学的唯 物论虽然正确地主张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客观存在的反映,但是它们不了解由低级物质的低级反映形式到人类意识的辩证式的发展过程,尤其不了解社会实践 对意识的产生和发展的决定作用。它们当中有些派别不了解,意识仅仅是人的头脑所特有的机能,而错误地断言一切物质形态都有意识。例如斯宾诺莎就认为不仅人有意识、有机体有意识,而且连无机物也有意识。这就陷入了荒谬的“物活论”。诚然一切具体物质都具有反应能力,但意识却是人所特有的。显然,这样的看法在同唯心论或二元论作斗争的时候是软弱无力的。
2。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
要充分论证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使唯心论无隙可乘,除了要正确地回答意识的起源问题之外,还必须正确地解决意识对物质世界的反作用即主观能动作用的问题。这是因为唯心论常常以意识的能动作用为借口来否认世界的物质性,而旧唯物论则由于忽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而给了唯心论以可乘之隙。
意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映,但不是镜像式折射,是有个思维抽象的过程。
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反作用于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对物质起决定作用。
但往往一开始只能是感性认识,是表面的、片面的,有待于上升到理性认识,这就需要分析事物的矛盾,透过现象抓住本质,善于从个别事物中发现一般规律。无论是生产斗争、科学实验、阶级斗争,都不离开认识的指导。生产商品离不开作业指导书,做实验离不开自然科学知识,阶级斗争离不开革命理论。
当然认识也有正确错误之分,只有在获得正确认识的基础上,才能按客观规律办事,将精神力量转化为巨大的物质力量,在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不断改造客观世界。当然无论是物质变精神,还是精神变物质任何一过程都离不开社会实践,只有通过实践才能获得认识,只有通过才能实现认识的两次飞跃。
毛主席说,“思想等等是主观的东西,做或行动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都是人类特殊的能动性。这种能动性,我们名之曰‘自觉的能动性’,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 由此可见,主观能动作用就是指的这样一种能力。 第一、根据对客观存在的认识,在头脑中构成某种预定的目的以及实现这种目的的计划;第二、通过实践,改造客观存在,把预定的目的变成现实。换句话说,前一件事就是所谓认识世界,即变客观的东西为主观的东西,后一件事就是所谓改造世界,即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这两个方面又是不可分离地联系着的,只有在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才能认识世界,只有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才能改造世界。 把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就体现了人类特有的主观能动作用。所以,所谓意识的能动作用或主观能动作用,就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
为什么说主观能动作用是“人之所以区别于物的特点”呢?
因为除了人以外,任何动物都没有这种能力。我们常常看到,有些高等动物似乎也能够“认识世界”。即是说,它们也能够以感觉,知觉,表象的形式对周围的自然界的某些属性有所反映,并以这种反映为根据,在头脑中构成某种行动的“计划”。
例如,狐狸可以施用种种诡计来追捕野兔和躲避猎人,猿猴可以设法取得树上的果实,等等。但是,当它们按照“计划”去行动的时候,却只能利用自然界的现成事物,而不能改造自然界。最狡猾的狐狸也只能利用现成的地形来追捕野兔或回避猎人,而不能制造打猎工具或修筑防御工事;最机敏的猿猴也只能拾起现成的石块或木棒来打下树上的果实,而不能制造那怕是一把最粗笨的石刀。
这就表明,动物是不可能在认识世界的基础上改造世界的。
我们也常常看到,有些动物似乎也能够“改造世界”。即是说,它们也可以用自己的活动引起自然界的某种变化。例如蜜蜂能酿蜜,蜘蛛能织网,水獭能筑堤,等等。但是,它们这样做却完全是无意识的,它们并不懂自己做的是什么,为什么要这样做。
这从水獭筑堤的例子中可以看得很清楚,试把一只幼獭捉来,关在笼子里,在它身边放上一些泥土,等它长大时,它就会自动地筑起堤来。显然,在笼子里亳无筑堤的必要,它之所以筑堤,完全是出于本能。此外,这些动物都只能以自己的特殊的器官(不是劳动工具)引起自然界的某种特定的变化,蜜蜂不能织网,蜘蛛不能筑堤,水獭不能酿蜜。这也可以证明它们对自然界的“改造”只是出于本能,而不是有目的有计划的行动。
马克思指出:“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这一点正是最拙劣的建筑师优越于最精巧的蜜蜂的地方。
总之,尽管动物(特别是高等动物)的活动同人的活动有某些相似之处,但是 它们都不能自觉地制定某种行动计划,并用改造世界的办法来实现自己的计划。
正如恩格斯所说,“一切动物的一切有计划的行动,都不能在自然界上打下它们 的意志的印记,这一点只有人才能做到。” 所以说,以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为 特征的主观能动作用,是人类所特有的,是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特点。
主观能动作用是一种伟大的力量。物质世界自从发展到出现了意识的时候以来,它的面貌就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界已经“人化”了。即使是原始人的骨针石斧,木巢土穴,也不是自然界的现成事物,而是人类改造自然的成果,更不用说近代的轮船和铁路,现代的人造卫星和电子计算机,当代的物联网和机器人。
自然界已经不是人类出现以前的“洪荒之世”,而是“人化”了的自然界了。在人的活动所及的范围之内,到处都可以看到人们的“意志的印记”。
科学和技术,就是人类改造自然的种种成就的结晶,是主观能动作用发展程度的测量器。劳动工具的变化也可以判断人主观能动性的发展程度,从原始社会的石器,到奴隶社会的青铜器,到封建社会的铁器,再到资本主义社会的机器。
人们不仅不断地改造着自然环境,而且也不断地改造着由自己的活动创造出来的社会环境。列宁说,“人的意识不仅反映客观世界,并且创造客观世界。” 这个著名的论断,充分地表述了意识对于物质世界的巨大的反作用。
关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这里谈一谈气候问题吧。在当前垄断资产阶级国际同盟统治下,建立了许多生态组织,订立了许多虚伪的气候条约,但实际上是在肆无忌惮地破坏生态环境,全球气候受到严重影响,导致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尤其是极端天气层出不穷,某些地区甚至出现百年未有之剧变,这无疑也会加剧了资产阶级及其他剥削阶级政府和无产阶级及其他劳动群众的矛盾,成为加速帝国主义及一切剥削阶级政府灭亡的助推器,虽然并没有像封建社会那么显著,但给农业带来了危机是十分巨大的。
当然剥削阶级统治对环境对气候的影响,不是单指某个人某个时期,是经过奴隶制、封建制、资产阶级制对环境破坏的量变积累,这些剥削统治政权在破坏作用是主要的,尤其是帝国主义时代,更是变本加厉的、咳人听闻的,在现阶段已经达到质变,各种极端天气尤为频发,特别突出的表现出来了,关于各种自然灾害动不动就是百年未见、建国以来、三十年间,这都是有力的证明。
那么,意识对物质世界的这种巨大的反作用,是不是像唯心论者所说的那样,表明了意识可以不依赖于物质呢?
不是的。 首先,人们改造物质世界的活动,固然总是在意识的指导之下进行的,即是说,总是在一定的动机的推动之下进行的。但是,为什么在一种情况下人们有这样的动机,在另一种情况下又有那样的动机呢?为什么各种不同的人们会有完全不同的甚至根本相反的动机呢?这是无法从动机本身得到说明的。人们的动机并不是随心所欲地任意地产生的,而是由人们所处的客观地位(在阶级社会中首先是阶级地位)及其面临的实践需要所决定的。而人们的客观地位及其实践需要,则是由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特别是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所决定的。即是说,首先是物质世界的发展规律决定人们的动机,然后人们的动机才能对物质世界发生反作用。关于这部分内容我们在前天的物质统一性,已经讲过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这一唯物史观根本原理,并且分析了为什么推动社会发展的不是个人动机,这里就不过多延伸了。
其次,人们的动机固然是改造世界的必要因素,但是当动机还停留在人们头脑中的时候,并不会引起物质世界的任何变化。为了使物质世界发生变化,就必须通过实践。而实践并不是意识活动,而正是一种客观的物质的活动。
再次,人们即使有了必要的动机,也进行了实践活动,也不一定就能在改造物 质世界的活动中实现预定的目的。要实现预定的目的,还必须使行动的计划符合于客观对象的规律性;如果不符合,原来的动机就不能变成现实。
由此可见,意识的能动作用不管有多么大,仍然不能不受物质世界的制约,不能超越客观物质条件所许可的范围。机械唯物论看不到意识的能动作用,固然是错误的;但是,如果丢掉了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这个唯物论的基本前提,把意识夸张成为不受物质制约的东西,以为无论什么奇谈怪论、狂想谬说都可以 变成现实,以为画饼可以充饥,杯水可以行船,地球可以停转,时间可以倒流,那就是十足的主观唯心论、唯意志论,十足的狂人哲学了。
意识在一定条件下起决定作用,这个一定条件就是物质。例如你要去做饭,案板上有菜有肉,但没有做饭经验,只能手忙脚乱,做出来的饭菜不是咸了就是没味,不是糊了就是没熟。只有掌握了一定烹饪技术,才能将食材变成美味佳肴。这时候意识就起决定作用了,但没有食材空有技术也不可能变为现实,这说明了离不开物质,食材就是意识起决定作用的一定条件。
旧中国是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资产主义经济发展不充分,无产阶级数量少,为什么能够建立社会主义社会?而欧美国家的资本主义已经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工业无产阶级数量多,共产党创立悠久,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为什么不能够推翻资本主义社会?
这就在于中国有一条坚持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的革命路线,建立一个以毛主席为首的党中央为核心的成熟的共产党,坚持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巩固以无产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团结一切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在这种情况下,正确的革命路线(即精神)就对革命(即物质)起决定作用,但也离不开一定的物质条件(有少量无产阶级和广大农民阶级,马列主义传入中国,国内阶级矛盾尖锐等)。
唯物辩证法科学地解释了意识的起源问题和意识的作用问题,这就驳倒了唯心论(以及二元论)在世界本原问题上的谬论,完满地证明了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的原理。
因为本篇的任务只在于论述世界是物质统一体的无限发展过程,讲到意识的时候也只是为了论证这个原理,面不是对意识本身作全面的考察,所以对关系到意识本身的许多其他问题,如意识的社会性和阶级性问题、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的问题、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关系问题等等,都没有讲到,这些问题,留到第五篇(认识论)中再详细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