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26、产业资本循环过程的继起性和并存性
产业资本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使自己保存和增殖,因此,它不能在完成一个循环以后就停止下来,而必须周而复始地循环下去。这样,资本循环的公式,也就成为无止境的:G(货币)一W(生产资料➕劳动者)一P(生产过程)一W'(包含剩余价值的商品)一G' (增值了的货币)· G一W一P一W'一G' 等等。
这个不断重复的循环过程表明,在产业资本不断运动的过程中,不仅进行着货币资本的循环,而且还同时进行着生产资本的循环和商品资本的循环。因此,产业资本不只有一个循环形态,而是有三个循环形态。
货币资本循环表明生产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剩余价值
货币资本的循环即G一W一P一W'一G',是从货币形态的资本G的垫付开始,经过一系列的形态变化,到价值增殖了的G'结束。在这一循环中,资本家把一定的货币额(G)垫付下去,是为了让它变成更多的货币(G'),即为了使价值增殖。在货币资本的循环过程中,垫付的货币不断地变成更多的货币,剩余价值不断地被生产出来。这样,货币资本的循环清楚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是取得剩余价值,或者说是赚钱,而生产过程则不过表现为一个不可缺少的中间环节。正由于货币资本的循环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的这种本质特征,所以它就成了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形态。
但如果我们把G一W一P一W'一G'当作循环的唯一形态,孤立地加以考察,那么我们就会看到,它的始点和终点都是货币形态,作为产业资本的决定形态的生产资本,只占着中间地位,它的起点是垫付的资本价值,终点是增殖了的资本价值,G变成了G',即资本家收回的货币(G)比他投入的货币(G)为多。从这里就产生一种假象:仿佛在货币资本的循环中,价值是在流通过程中增殖的,价值增殖好象是货市本身具有的一种能力,“货币资本也就表现得好象是能够孵生货币的货币”。因此,货币资本的循环具有一定的片面性。马克思在分析货币资本循环的特征时曾经指出:“货币资本的循环,是产业资本循环最片面的、从而也最明确最富有特征的现象形式”。
生产资本循环是价值增值的过程即剩余价值的创造
生产资本的循环即P一W'一G'一W一P'(扩大再生产),从这个循环形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货币资本G是由工人在生产过程中生产出的商品转化而来的,资本家再用这部分货币去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而用于购买劳动力的部分就成为工人的工资。可见,工资不过是工人自己生产的价值的一部分。或如马克思所说:“这里垫付给劳动者的货币,只是劳动者自己所生产的商品价值一部分所转化成的等价形态。” 其次,还可以看出,不仅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要依存于资本的循环,就是资本家的个人消费也要依存于资本的循环。资本家购买个人人消费品的过程,完全是一般商品流通,它似乎与资本的循环无关,但它要依靠剩余价值,如果资本的循环受到阻碍,剩余价值不能实现,资本家的个人消费就必然要受到影响。
G'中所包含的剩余价值究竟如何运动,它是作为资本家的消费基金而被支出,还是作为新增的资本而与原有的资本合并一起进行循环?如果是简单再生产,则生产资本循环的终点P等于它的始点P,因为全部剩余价值都被资本家用于个人消费,因而这部分价值就退出资本运动过程而进入一般商品的流通过程,从而形成与资本价值运动不同的另一条运动轨道。如果是扩大再生产,把一部分剩余价值用于购买更多生产资料和雇佣更多劳动者,生产出更多剩余价值,则终点P'大于始点P。
生产循环的终点P'大于始点P,从形式上看这似乎同货币资本循环中的终点G'大于始点G没有什么区别,但实际上这个循环的终点P',与货币资本循环的终点G',具有不同的意义。马克思指出,G'所表示的,是“剩余价值已经生产出来的事实”,而P'所表示的则是“所生产的剩余价值已经资本化,资本已经积累"的事实。就是说,G所以成为G',是价值增殖的结果,而P所以成为P',则是剩余价值资本化的结果。
P的形态是再生产的形态,这个形态虽然纠正了货币资本循环所造成的假象,不再把资本的循环表现为货币价值自行增殖的过程,但由于资本的货币形态在这种循环中只表现为转瞬即逝的暂时形态,因而以追逐剩余价值为目的这一资本主义生产的本质特征,便被掩盖起来了。在P一P的运动形态中,始点是P,终点也是P,这种情况很容易使人“忽视生产过程的确定的资本主义形式,而把生产本身为是过程的目的,好象目的就是要尽可能多,尽可能省地进行生产”。所以,这一循环形态又从另外的方面表现出自己的片面性。马克思曾经指出:“运动的一般形式P一P,是再生产的形式;这个形式,与G一G'不同,不会把价值增殖当作过程的目的表示出来。”
商品资本循环是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在产业资本的运动中,商品资本也在不断地循环。商品资本循环的公式是:.W'一G'一W一P一W'(W") 这个循环形态,与上面所阐明的两种循环形态都有所不同在G一G'和P一P'这两种循环形态中,终点G'和P都是流通过程的直接结果,而它们循环的开始阶段,不是直接的生产过程(P),便是为生产过程准备条件的生产要素的购买阶段(G一W)。而商品资本的循环W'一W"却完全是另外一种情况,在这里表现为循环终点并与起点采取同一形态的W',不是流通过程的结果,而是生产过程的结果,循环起点是一个采取商品形态而又包含剩余价值的资本价值,从而这一循环的最初阶段(W'一G),便是这个巳经增殖的商品的销售阶段,也就是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过程。
马克思说:“商品资本循环却不是以资本价值开始,而是用商品形式上已经把价值增宛的资本价值开始;因此,本来就不只包含处在商品形式上的资本价值的循环,而且包含剩余价值的循环。因此,商品资本的循环与生产资本的循环一样,也表明再生产过程。如果是简单再生产,循环的终点为W',如果是扩大再生产,循环的终点则为W"。
从这个循环形态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商品产品W'被全部消费是资本循环得以正常进行的首要条件。这个循环的开始阶段,就是W'-G'的销售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实现,是以这些产品被全部消费(包括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为前提的。
在商品资本的循环中,占首要地位的是流通过程,是商品的实现和消费,这就造成一种假象:资本主义生产所以需要不断进行,似乎就是为了满足社会的需要,而作为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的对剩余价值的追逐,却被模糊了。
通过考察产业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使我们明确了,这三个循环有一个共同点:它们都是以价值增殖,即剩余价值的取得为目的。同时,在它们的运动形态上,又表现出各自的特点和片面性。货币资本的循环G一G',最明显地表现出价值增殖是资本整个运动过程的目的和动机;生产资本的循环P一P(P'),最明显地表现出产业资本的运动是再生产过程(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的过程);而商品资本的循环W'一W'(W"),则最明显地表现出资本的运动过程自始就包含着生产消费和个人消费,并且全部产品的消费是实现增殖了的资本价值的条件。
因此,只有把资本循环的三种形态统一起来加以考察,才能全面了解产业资本的运动过程。反之,如果孤立地考察其中的某一循环形态,就会片面地理解资本主义的现实,得出错误的结论。
当然实际上产业资本在循环过程中,不可能每个阶段全部存在于一种职能形式上,如果这样产业资本的循环就要中断。假定产业资本全部由货币资本变为生产资本,又全部由生产资本变为商品资本,那末,当商品还没有卖出去,也就是商品资本还没有变成货币资本的时候,由于无钱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生产就要停顿,资本的循环就要中断。而资本主义生产或资本的循环要成为连续不断的,则必须遵循以下两个条件。
首先,全部产业资本必须分为三部分并同时存在于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上。也就是说,在产业资本家的手里,要经常保持一部分货币资本,准备随时购买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同时要有一部分生产资本处在生产过程中,使生产不间断地进行;同时还要有一部分商品资本,以便通过出售取得货币。当资本家把一定量的商品资本转变为货币资本时,同时就有相应的生产资本转变为商品资本,以及相应的货币资本转变为生产资本。只有这样,产业资本的循环才能不间断地进行。
其次,产业资本的每一部分,都必须顺序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和依次采取三种职能形式。货币资本要不断地转化为生产资本、商品资本,最后回到货币形式上来;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也要分别按顺序地转化为其他两种形式,并最后回到各自的出发点。三部分资本都同时正常进行自身的循环,产业资本的循环才能不间断地进行,资本的任何部分、循环的任何阶段如果发生障碍,都会引起整个循环的中断。
总之,为了使资本循环能够不间断地进行,资本的三种形式必须同时并存,各个部分又都必须顺序通过循环的三个阶段。这两个方面是互为前提、互相制约的。各个阶段的继起性以三种形式的并存性为条件,而并存性又是继起性的结果。马克思指出:“在这里, 每一部分的相继进行,是由各部分的并列存在即资本的分割所决定的。”“但是,决定生产连续性的并列存在之所以可能,只是由于资本的各部分依次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运动。并列存在本身只是相继进行的结果。” 由上可见,只有资本在三种形式上的并存性和各种资本形式在自身循环中的继起性的统一,才能保证总资本循环的连续性。“产业资本的连续进行的现实循环,不仅是流通过程和生产过程的统一,而且是它的所有三个循环的统一。” 对于产业资本循环的分析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实质和特征,资本不但体现着一种生产关系,而且是一种运动,只有在不停的运动中,资本才能实现价值增殖。正如马克思所指出:“资本作为自行增殖的价值,不仅包含音阶级关系,包含着建立在劳动作为雇佣劳动而存在的基础上的一定的社会性质。它是一种运动,是一个经过各个不同阶段的循环过程,这个过程本身又包含循环过程的三种不同的形式。因此,它只能理解为运动,而不能理解为静止物。” 这是资本运动得以正常进行的条件,但是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存在着各种对抗性矛盾,存在着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存在着个别企业生产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的矛盾,社会生产的无限扩大趋势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存在着资本主义竞争关系,经常具备这些条件是不可能的。因此产业资本的循环,只能在不断遭到破坏和不断造成混乱的情况下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