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第三节、第四节:中世纪和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哲学的积极因素
第三节:中世纪哲学中积极的成分
自从日耳曼人征服了古代世界,而历史的⻋轮由奴隶制社会进到封建社会以后,古代世界所发展起来的哲学与科学就横被摧残了。封建的中世纪(大致从公元五世纪末到十四,十五世纪)的前几百年是相对停滞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欧洲诸国的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基督教的神学。
在神学的支配之下,科学和哲学大受压迫,许多有价值的文化都被破坏了,哲学变成了神学的奴仆。可是在欧洲诸国受了压迫的古代世界的科学和哲学,却流传于信奉伊斯兰教的阿拉伯诸国而被保存着。到了八世纪,各种封建势力的野蛮的侵略、征服及移民等,已经告了一个段落,经济的发展及对哲学与科学的研究逐渐恢复。
这是在阿拉伯诸国开始的。
这是由于在欧洲进入中世纪以后,地主阶级和天主教进行的结合,实现了最反动的政教合一的反动统治。
在天主教成为欧洲各国地主阶级之上的具有更高权力的存在以后,他们就一直反对任何的进步思想,通过“异教徒”的口号,将大量的思想异己分子和反抗思想的分子统统以最残忍的办法给迫害。
在这种残忍的高压反动统治之下,就导致了欧洲进步哲学和思想遭受到了打压,以至于几百年之间思想进入了相对停滞的阶段。
而经院哲学和宗教思想却大行其道,迫使当时欧洲的劳动人民被强迫成为天主教的子民,又通过各种教廷机构来监控人民,对于中世纪进步哲学更是进行了查封,不允许普通人进行阅读和学习。
这时候欧洲的政治和宗教情况已经不适合哲学的进一步的发展了。
哲学只能够进入到那些能发展的国家。中世纪时期的中东地区,由于过去亚历山大大帝等进行的东征,曾经将古希腊进步的思想传播到了他征服的地区;同时,又由于阿拉伯商人将中东和封闭的欧洲在后来不断地联系起来,在进行商品交换的过程中,又承担起来了文明的使者,继续将欧洲的古代先进文化带入到中东地区。
阿拉伯诸国,在八世纪至十一世纪之间,是经济上、文化上最进步的国家。
阿拉伯的学者们,在数学,天文学、物理学、化学、医学等科学的方面都有过许多重要的贡献。至于阿拉伯人的哲学,首先是希腊哲学的注解,主要的是对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注解。阿拉伯人对于哲学的研究,到了十一,十二世纪最为隆盛,当时最著名的哲学家,要推伊朋—西拿和伊朋—路西德。
伊朋—西拿是中世纪时代中亚细亚的卓越的学者和哲学家。
在解决哲学基本问题时,他是一个二元论者。他继承和发挥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论因素,认为万物都是由物质所组成,是永恒存在的。物质本身和物体形式统一不可分,没有脱离物质的抽象的物体形式。但是他又承认世界上有“真主”的存在,世界有两个本原,即物质实体和精神实体。他特别注意研究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认为亚里士多德的逻辑学是研究哲学的工具。
他自己也留下了许多关于逻辑学的思想。
他坚持思想体系的逻辑严密性,坚持精确的论证方法,认为逻辑的范畴和结构应该符合客观现实。
这里的逻辑学其实指的是形式逻辑,是帮助人们就是论证认识客观事物的工具,通过逻辑学的形式逻辑的办法,帮助我们更好的论述以及推断客观事物的发展变化的种种过程,同样发展为这样的辩证逻辑。
他又注解了亚里士多德关于因果性、 实体及普遍性的学说。
他还对人类的知识作了分类。在他看来,人类的一切知识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是理论哲学,属于这一类的东西,是物理学、数学、地质学;第二是实践哲学,属于这一类的东西是逻辑学、经济学、政治学。理性区分为的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将那些比较复杂和抽象的,尤其像物理学,数学,它因为要进行抽象的研究和抽象的数学研究,那么它就需要进行这样的抽象的把具有复杂推理的学说归结为了理论哲学,也就是理性认识就教那些实践的,因为这样他这里的逻辑学是形式逻辑要和经济学,数学,政治学这些就是改性材料就比较充充分的充分的东西,是看做事是一种感性认识。
伊朋一路西德是中世纪阿拉伯著名的思想家。
在他的时代,封建教会已开始崩溃,教会国家也开始瓦解。他的哲学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经济情况,表现了唯物论的倾向。伊朋—路西德和伊朋—西拿一样,是亚里士多德哲学的注解者。当时有人说,亚里士多德解释了自然,而伊朋一路西德解释了亚里士多德。但是,伊朋一路西德绝不是简单地注解亚里士多德的学说,他的主要功绩在于发展了亚里士多德的唯物论思想。伊朋一路西德认为,运动是永恒不断的,因为每一个新的运动都是由以前的运动所引起的。
由于运动才有时间的存在。
人们只能从运动中测量时间路西德所理解的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而不是别的。
没有物质就没有运动。
物质世界在时间上是无始无终的,在空间上是有限的。至于物质,在他看来,其中存在着各种形式;这些形式是被包含着的萌芽状态的普遍的可能力。
这种物质的可能力的放射,就创造出多种不同的物质世界。在这种⻅解上,他是主张物质的永恒性的,物质不能产生也不能消灭。基于这一点,他推翻了“真主”从“无” 中创造出世界的宗教信条。此外,他又否定个人的灵魂不灭,而采取人类种族不灭的⻅解。在宗教论方面,他反对可兰经的原则,承认宗教与科学的分鼓,这是后来的二重真理论的先驱。
伊朋一路西德去世以后,阿拉伯的科学与哲学趋于没落,由阿拉伯人发展了的科学与哲学就流入西欧,而由西欧学者去研究了。
路西德是中东地区最为进步的哲学家,我们从这段内容中就可以看到,路西德克服了西拿的唯心论倾向进一步的否认了真主,这就为不管是欧洲还是中东和唯心论斗争都取得了尖锐的武器。
在十一世纪左右,欧洲陷入了普遍封闭的中世纪反动宗教的全面统治,但是罗马教皇不甘心宗教的统治范围只存在于欧洲范围,它便在欧洲纠集起来了一批宗教军队对外进行侵略扩张,扩大罗马教皇的统治范围。于是,中东地区就作为了天主教传播的最佳选择,而由于天主教的十字军对中东进行了疯狂的压迫与剥削,使得当时条件下的伊斯兰教无法取得对中东地区的彻底的宗教统治。
连续几百年的宗教战争,使得一些伊斯兰教统治比较稳定地区不断的收纳到被十字军东征摧残的家园的群众,进入到了比较统治稳定的地区,一些群众由于受到了两个宗教彼此的矛盾冲突。
这也导致了劳动人民的宗教思想受到了衰弱,而这种对宗教思想的衰弱和对宗教的怀疑就形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社会思想,在经济和文化较为发达的阿拉伯统治较为稳定的地区,产生了唯物论的基础。
但是伊斯兰教的反动统治仍是存在的,所以就出现了像西拿这种在哲学上调和社会上两大思想的二元论的观点。
在统治阶级内部由于阿拉伯地区的群众的坚决斗争,也存在了两条路线的激烈斗争,西拿同样是是在承认了社会的进步阶级的社会意识形态,又不得不服从了当时的阿拉伯世界的伊斯兰教的大地主阶级的压迫。
而路西德则是由于阿拉伯群众的最为激烈的反抗,极大的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路线斗争,所以路西德这时候就能够更加提出更为进步思想形态了。
当阿拉伯人盛行着亚里士多德的哲学的研究时,西欧方面还受着基督教神学的思想统治,基督教神学的典型形式是经院哲学。
经院哲学是用来为基督教教义作论证,为对上帝的信仰建立哲学基础的。它证明世界是由上帝创造的,人要受上帝的意志所支配。
这样就把哲学变成了神学的侍婢。
经院哲学抹煞了亚里士多德哲学中的唯物论成分,利用和夸大了其中的唯心论。
经院哲学的方法是利用了亚里士多德的三段论法,其研究的范围是基督教的宗教思想,其研究的根据是书本教条,此外对于任何自然现象的研究、对于经验与观察,都是拒绝的。经院哲学使人的理性完全屈服于目的信仰,压制人的思想自由,阻碍科学的发展。随着封建社会的瓦解,经院哲学也开始崩溃,而分化为唯名论与唯实论两派了。唯实论追随柏拉图的⻅解,把概念说成离开客观事物而独立存在的东西。
唯名论则认为只有个别事物才是真实存在的,面人们的概念则只是事物的名称或符号,它不仅不能离开个别事物而独立存在,而且也不能反映个别事物的特性,它纯粹是思维的产物。
这两种对概念的解释固然都是不正确的,但是唯名论认为个别先于一般(指概念)而存在,却是中世纪哲学中“唯物主义的最初表现”。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斗争,反映了封建制度崩溃时期中的新旧势力的矛盾 (即新兴的工商业者阶级与封建领主之间的矛盾)。到了十三、十四世纪,这个矛盾更加扩大起来,就表现为意识形态领域中的科学与宗教的矛盾。
为调和这种矛盾,就产生了二重真理论的哲学。二重真理论,主张划分知识与信仰的领域,建立了如下的命题:由神学(宗教)的⻅解看来是真理,由哲学的⻅解看来是虚伪;反之,由哲学的⻅解看来是真理,由神学的⻅解看来是虚伪。这种二重真理论,在当时宗教势力统治下,使科学在一定的程度上摆脱教会的控制而获得独立的发展,同时因为在以这个问题为中心而进行的论争中提出了新的问题和新的解决方法,也促进了哲学的发展。所以,二重真理论虽然本身并不是正确的理论,但在当时的具体历史条件下所起的作用却是积极的、进步的。
第四节: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资产阶级哲学中的积极成分
历史的⻋轮进到十六、 十七世纪,欧洲开始由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资产阶级作为一个新兴的革命阶级登上了历史舞台。
在中世纪,为封建统治服务的宗教支配了精神生活的一切方面,人们如果稍微触犯了宗教教条,就要受到残酷的刑罚。但是,到了十六,十七世纪,由于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发展,自然科学终于冲破宗教的罗网而突⻜猛进地发展起来了。
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刻卜勒的行星运动定律、伽利略的力学原理,标志着这个时期自然科学的重大成就。
在这些成就的基础上,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思想家们就开始对宗教实行批判,并建立新的哲学体系了。英国的唯物论,就是这种哲学体系的代表之一。
由于当时的资产阶级的力量比较软弱,也由于当时的自然科学还处在搜集材料的阶段,英国唯物论还不能拜托宗教的束缚,并且具有明显的形而上学性。但是,它毕竟给了宗教和经院哲学以沉重的打击,为人类认识开辟了前进的道路。
英国唯物论的第一个代表人物是弗兰西斯·培根。他是“英国唯物主义和整个现代实验科学的真正始祖”。培根尖锐地批判了统治欧洲近一千年之久的经院哲学。他认为,要使人类免除灾难和痛苦,就要去获得真正的知识,必须老老实实地研究自然界。他指出,必须破除妨碍科学发展的种种偏⻅(他把这些偏⻅称为 “幻象”),以便在“人的理性中创造一个世界的模型,它要像世界的本来面目,而不是像各人的思维所妄想的那样”(《新工具》)。培根对知识的起源问题作了唯物论的解答。他认为,人们的一切知识都来源于感觉,而感觉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要取得知识,首先就要用实验的方法去取得感性经验。他与狭隘的经验论者有所不同,他并不是主张简单地搜集事实,加以罗列,而是主张对事实进行分析、比较、加工,得出定理。他把当时自然科学不自觉地采用着的方法加以系统化、理论化,变成了自觉的方法论,即实验归纳法。
培根的主要缺点在于:他的唯物论具有神学的不彻底性。
他一方面强调科学的重要性,一方面又承认有神学的真理;在认识论上,他对理性认识的作用估计不足。他片面地强调了归纳,忽视了演绎。他是唯物论的经验论的代表。
我们从上面可以看到,培都是承认了感性认识,但是却忽视了理性认识,尤其他提出的科学归纳法,它也仅仅只是对感性认识改性材料的归纳,将它理论和科学系统的起来,但是他却没有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的将它上升为理性认识。
力量上的弱小使得他承认了唯物主义的感性认识,因此就是我们就可以看到在这个时期的英国资产阶级像他一样的意识形态的代表人物,他也不可能提出彻底的唯物论,而必然要和神学进行一定的调和来服务他的科学思想的发展,他这种唯物论就是不彻底的唯物论,给神学就留开了空间,像培根的这样的情况,在当时哲学家中也是比较普遍的存在的。
英国唯物论的另一个代表人物是霍布士。
霍布士的主要功绩在于把培根的学说进一步系统化了,并且消除了它的神学的不彻底性。他认为,世界是物体的总和,物体的基本特性是广延(即物质的空间属性,即所谓的⻓宽高,物质必然占据空间),凡不具有广延的就是不存在的;上帝既然不具有广延,就是不存在的。
霍布士根本不承认“宗教的真理”,他要求完全废除神学。
在认识论方面,他认为实验归纳法并不是万能的,在几何学和社会学这样的科学中就不适用。他主张在这样一些科学中以演绎法代替归纳法。这种⻅解,在某种意义上对培根的片面强调归纳法的缺点有所纠正。
但是,霍布士的唯物论具有极端的机械性。他把一切事物都归结为物体,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把几何学的方法说成研究一切科学的方法。
他虽然提出以演绎法补充归纳法,但他所理解的演绎法也仅仅是指数学上的计算方法,他并未真正了解归纳和演绎的相互关系。
霍布仕将培根的理论进行了改造,克服了培根的一些唯心主义的成分,这一点是它的正确性的地方,但是他对归纳法和演绎法上的缺点也就说明了在当时的收集材料的这科学的条件下,使得人们不能够认识到正确的辩证法,这是这属于是历史的局限性。同时,由于归纳法和演绎法还没有充分和发展,使得在当时的条件下也不能对演绎和归纳有一个比较正确的完整论述。
英国资产阶级在1688 年实现了同封建贵族的妥协,稳定地取得了政权。
这次妥协在意识形态上的表现,就是洛克的哲学。洛克是培根、霍布士的唯物论传统的继承者,但他在一系列的问题上都表现出妥协和折衷的特点。
洛克的主要贡献,在于详细地论证了知识来源于经验的原理,发展了培根的唯物论的经验论。
他认为,人的心灵最初好像一块白板,一切观念都是后天获得的。人们从外界环境中所获得的感觉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人的一切心理活动无非是变相的感觉。
他尖锐地批判了“天赋观念”说。他说,如果观念是天赋的,那么所有的观念就应该为一切人所具有;可是生而盲目的人并没有颜色的观念,无知的小孩并没有同一律和矛盾律的观念,善和恶的观念在各个人的心灵里也大不相同,这就可⻅“天赋观念”说是虚妄的。洛克的这种⻅解打击了唯心论,给了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论以很大的影响。
但是,洛克的错误也是很多的。他虽然正确地论证了知识起源于经验,但他把经验分成外部经验(他认为这是由外物作用于感官而引起的)和内部经验(他认为这是主体内部的感受,如愿望、痛苦、快乐,爱、恨等等),把二者都看成知识的来源,这就向唯心论敞开了大⻔。他还错误地把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指广延、形状、运动、不可入性等等)和“第二性的质”(指颜色、声音、 气味等等),认为“第二性的质”不是客观事物所固有的,而是人的心灵附加到事物上面去的。
这也是向唯心论的让步。
对外部的感觉产生的主观的自发产生的主观的感情,并不是什么所谓的我们认识的理性,理性认识并不是在外部的这种感觉而引起来形成了这样的感情,而是从诸多的改性材料而从中分析和找到了事物的本质。他只是将人的主观上的一些心思和情绪将他作为了理性认识。
至于洛克提到的“主体内部的感受”,早在古希腊,伊壁鸠鲁就否认了这一点,他认为这就是事物的属性,但是它经过了几千年的一个发展,大约1000 年左右的发展到了洛克的时代还倒退了,倒退了德谟克里特的时期,竟然还承认了“人心灵的附加到事物上去的”,这是已经向唯心论让步了。
正因为洛克的哲学具有妥协折衷的特点,因此它同时成了近代唯物论和唯心论两大党派的理论渊源。他的“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这个命题,一方面被十八世纪的法国唯物论者继承下来,作了唯物论的发挥;一方面又被⻉克莱、体谟抓住利用,发展成为主观唯心论的体系。
十七世纪西欧大陆各国哲学的主要代表,是法国的笛卡尔、 荷兰的斯宾诺莎和德国的莱布尼茨。
十七世纪的法国比英国落后,资产阶级在反封建的斗争中具有较大的妥协性。
笛卡尔的二元论哲学就是这种妥协性的反映。
笛卡尔在自然科学的领域中是一个机械唯物论者。他认为物质是唯一的客体,物质的本质属性就是广延,物质的唯一运动形式是空间移动;一个叫做庞加莱的人进行了猜想,他观察了在一个有限封闭的空间内有这样的进行有序排列的粒子,在经过很⻓的一段时间内,这些粒子会自行运动从有序变为无序,在经过很非常⻓一段时间内它就会重新变为有序的。
庞加莱就把这个他的在这样的有限空间内的物质运动进行了无限的推广,将它推广到宇宙中去了,在宇宙中他认为粒子它会经过这样的从有序到无序,然后再到有序到无序的宇宙的循环,认为宇宙的粒子变化也与有限空间的粒子变化是一致的,认为宇宙会进行这样的循环活动。因而,他提出了宇宙的循环论,甚至他也说什么你相不相信在一万亿亿年前人类,就是一万亿亿年前的你和现在的你是做着同样的一件事,他就得到了这样的极端的唯心主义的学说。
他就是将在有限空间的运动形态,粒子和物质的运动形态作为的普遍的运动形态,作为的全部的运动才得到了这种荒谬的宇宙观,这就是披着科学外衣的宿命论。
笛卡尔用力学原理来解释生命现象,把动物也了解为机械。
他的主要贡献是第一次提出了运动量守恒的思想。他认为,宇宙间的运动量(物质粒子的质与粒子运动速度的乘积)是一个常数,这个思想是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先驱,是唯物论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一。此外,他第一次创立了变数的数学——解析几何,把辩证法引入了数学领域。
笛卡儿在认识论的领域中是唯心论的唯理论的代表。
他认为,感性认识是不可靠的,要取得可靠的知识,就要从那种绝对不能怀疑的命题出发,用严格的逻辑方法,推出一个知识系统。
他认为以往千百年来被人们当作真理写在书上的那些知识都是可以怀疑的,只有“我在怀疑”这件事是无可怀疑的,也就是说“我在思想”是无可怀疑的;既然我在思想,那么“我存在着”也是无可怀疑的;于是他就把“我思,故我在”作为他的认识论的基本出发点,提出了“天赋观念”的理论。
显然,这些都是十足的唯心论。但是,笛卡儿强调理性的作用,认为一切传统的教条和偏⻅都应该放到理性的法庭上来加以审判,这对于摧毁经院哲学的统治,威力是很大的。教条散发着对神圣的光芒,不允许质疑它什么地方不对,所以说这就是把教条和偏⻅放在法庭上去审判这个,因为这个有些教条和偏⻅群众的眼睛一看这就是纯垃圾,那些宗教上的教条的反动性立马就被群众所认识到了。
但是他前面说的我思故我在这更是纯粹的从他的主观主义和个人主义的条件下形成的,以至于形成这样的意识决定存在的这样的比较荒谬的观点。
斯宾诺莎是荷兰的杰出的唯物论者。
他以泛神论的形式扬了唯物论,打击了唯心论和宗教谬说。他的哲学的中心概念是“实体”。他认为,“实体”是一切具体事物(他称之为“样态”)的基原。实体是自己存在的,不需要别的东西作为它存在的原因;实体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是无限的,它具有无限多的属性。他把这样的“实体”叫做“神”或“上帝”。其实,他所说的“神”或“上帝”就是指的自然界。尤其重要的是,他认为广延和思维是同一个实体的两种不同的属性,这就克服了笛卡儿的二元论,打击了唯心论。不过,他认为自然界的万物都能思维,陷入了物活论,这却是错误的。
斯宾诺莎在认识论方面是唯物论的唯理论的代表。他反对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认为只有天赋的认识能力,没有天赋观念;观念只能是人对自然界的认识。他认为理性具有无限地认识客观事物的能力,极力推崇理性的作用。这些都是有积极意义的。但是他片面地推崇理性认识,贬低感性认识,竟认为感性认识是模糊的、 不可靠的认识,认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直接把握“实体”,这却是错误的。斯宾诺莎的哲学总的说来是形而上学的,但是也包含着一些辩证法的因素。例如他在论述“实体”和“样态”的关系时,实质上论述了一般和个别的辩证关系。
他对必然和自由的辩证关系也有某些理解,懂得人们只有对客观事物的联系和秩序有明确的认识才能获得自由。
不过他对必然的了解具有机械论的性质(否认偶然性),对自由的了解也带有消极的、思辨的色彩(仅指个人在克服情欲之后的幸福)。他所说的,不去对感应材料的充分占有,那么怎么从中发现理性认识?通过理性认识直接把握所谓的事物,那这个更是不可能实现的,都没有这样的改造世界的过程,也没有感性认识,是根本不能通过任何其他的方面得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唯一的源泉就是感性认识。
十七世纪的德国是一个落后的封建国家,资产阶级的力量极为软弱,他们不敢公然反对贵族,总想在同贵族妥协的条件下实现一些改革,使资本主义得到发展。
当时的中国条件不是也是如此吗?当时中国有一个李贽,就在当时明朝的时期,也提出了哲学上的一些观点来抨击当时的王阳明的心学,提出了要进行资本主义改革。
当时看来,李贽的一些观点是比17 世纪的德国是比较正确和进步的,尤其后面到后面的王夫子,他更是提出了唯物论的观点了,这都是极大的发展了中国在唯物论上的斗争,壮大了法家的力量。
不过这其实已经不算是法家内部的思想了,更属于是资产阶级在哲学上先进哲学的代表人物了,中国的资产阶级在哲学上的先进的代表人物。
莱布尼茨就是这样一个软弱的资产阶级的思想代表。为了迎合贵族的利益,他极力反对唯物论、无神论,企图把宗教同科学调和起来,这就决定了他是个唯心论者;另一方面,发展资本主义的利益又使他要求改变现状,这又决定了他有某种辩证法的思想。
莱布尼茨认为构成万物的本原是所谓“单子”。按照他的解释,“单子”是由上帝“发射”出来的绝对单纯的精神实体,“单子”没有广延性,不存在于空间之中,也不可以分割;“单子”有自己活动的能力;每一个“单子”都是互不相同的,但所有的“单子”却能够行动一致,表现出宇宙的“和谐”状态,这种“和谐”是由上帝安排好了的,所以叫做“先定的和谐”。显然,这些都是极端神秘的唯心论的说教。
但是,莱布尼茨的“单子论”中也有合理的内核,那就是关于“单子”的能动性的思想。笛卡儿把物质粒子当做惰性的、自己不能运动的东西,莱布尼茨却指出,自己不运动的东西就不能成为世界的本原。这确实抓住了形面上学唯物论的弱点。
列宁说:“莱布尼茨通过构学而接近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的 (并且是普遍的、 绝对的)联系的原则。” 单子作为上帝发射出来的精神体,就需要运动不断推动别的物质形态进行发展,以至于自己是要进行运动,因为它是本源。总不能一个本源不进行运动,他们认为要有一个外部的推动力,单子就是要进行这样的外部推动,所以说单子他必须进行运动,否则他是不能是成为本源了。就像牛顿,他认为要有一个第一推动力,第一堆推动力的上帝他就要进行运动,如果连上帝他都需要有一个第一推动力了,那上帝之前是不是还有一个更更深奥的上帝来推动这个上帝,以此类推。
所以说这些唯心论的观点的人中他们认为这些上帝也好,单子也好,自己是必须要进行运动的,否则他是不能够推动世间万物进行运动的。
正是指的这一点。
莱布尼茨不依赖牛顿而独立创造了无限小的数学,即微积分学,对于数学的辩证法的展开上有很大贡献。
十八世纪的法国,资产阶级的经济势力已经强大起来,而当时的封建制度严重地舒服了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资产阶级与封建统治阶级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已不能用妥协的办法来解决了。因此当时法国的资产阶级是很革命的,他们向封建制度进行了猛烈的斗争。
资产阶级的斗争的精神武器,是完全抛弃了宗教外衣的反宗教、反唯心论的无神论、唯物论。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者的代表人物是狄德罗、拉·美特利、爱尔维修、霍尔巴赫等人。当时的自然科学已经比十六、十七世纪发展到了较高的水平。力学已经很发达了,并在科学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数学方面,在当时开拓了解析几何学、微积分学等新的领域,给研究物体运动提供了工具;物理学方面也有很大的成绩;医学上也有进步,医学家们反对过去医学中的迷信,而努力用力学和数学的原理来说明人体的一切过程了。此外,由于望远镜和显微镜的应用,人们所能直接观察的自然现象的领域也扩大了。
十八世纪法国唯物论是在总结当时自然科学成果的基础上产生的。
法国唯物论者主张自然是物质的、永久存在的、唯一的实体,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
他们肯定定了物质与运动是不可分的,即没有不运动的物质,没有无物质的运动。物质之所以是运动的,是因为它有内在的能动性。正因为他们提出了而且坚持了这一点,因此就不需要在这个世界之外去找一个推动世界运动变化的“第一推动者”。
他们认为自然界的一切现象都受最严格的因果律所支配,并用这种唯物论的决定论来反对唯心论的目的论。
因此法国唯物论者在对自然的说明上是彻底唯物论的。这里提到的内在的能动性,这其实就已经具有了辩证法的思想,它不再是形而上学了,不再像牛顿和那些机械论者。他们认为在事物的内部的实现的运动,他们当时还没有提出是矛盾,但是能提出这样的物质自己在运动这个观点就已经非常难能可贵了,将在物质的运动的本源上坚持的辩证法,那么也就将唯物论彻底的贯彻了下去。
法国唯物论者虽然知道物质是运动的,但不了解运动形态的多样性,而把运动仅仅了解为物体在空间中的位于。
他们承认自然界的因果必然性,但却排斥了偶然性。
他们也不了解事物运动的泉源在于事物的内部矛盾,不了解事物的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他们把物质的一切运动形态还原为力学的、机械的运动形态。
法国唯物论者对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作了唯物论的解决,即主张永恒存在的物质是根本的东西,精神即思维是从物质产生的,而不是相反。既然如此,自然也就没有什么不依存于肉体而独立存在的灵魂或精神实体,这样就不仅反对了唯心论,而且也克服了笛卡儿的二元论。但是人的意识、思维是怎样从永恒存在的物质中产生的呢?法国唯物论者对于这个问题不能给以科学的解释。
因为当时的自然科学,特别是生物学知识毕竟还远没有达到足以解决这个问题的水平,而他们又不理解劳动在意识产生中的决定作用,这就使得他们不能正确地解决意识怎样从物质产生的问题。拉·美特利与狄德罗对这个问题也曾做过努力的探讨。
拉·美特利把人类比拟为最复杂最精密的机器,而思维则是这种机器的机能。
狄德罗把人类当做“禀受感性和记忆的器具”,用鸡蛋孵化为小鸡(由无感觉的物质块演化为有感觉的生物)作为一个比喻,借以说明意识由物质产生的过程。这些⻅解虽然幼稚,但他们力图从物质的运动引出感觉,把感觉解释为是运动着的物质的性质之一,确是唯物论的⻅解,方向是正确的。可以看到,他们虽然提出的观点是很幼稚的,但是他说的思维是这种机器的机能,这种机器就是人的话,机器既然是机器的就是客观存在,而是思维是这种物质的机能,那就是其实承认了思维是由物质所产生的。
尽管这是有猜测的成分,因为在当时的这种条件下是不足以认识到意识是怎么产生的,但是他们的这个观点已经是非常正确了。
法国唯物论者在认识论方面继承并发展了洛克的感觉论。
他们认为认识必须开始于感觉,而感觉是外物作用于感官的结果,是客观物质世界的反映。客观物质世界是完全可以认识的。
他们认为事物的一切性质都是客观的,从而批判了洛克把事物的性质分为“第一性的质”和“第二性的质”的错误观点。法国唯物论者不仅坚持了感觉来源于客观世界的唯物论立场,而且还正确地肯定了一切理性思维都是在感觉的基础上产生的。
他们认为,如果没有感觉,就没有抽象的思维活动。
这样就不仅反对了笛卡儿的“天赋观念”说,同时也克服了洛克在认识论上的不彻底性。
但是他们都不了解感觉与思维、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之间的辩证关系,特别是不了解人的社会性和历史发展,不了解实践在认识中的作用。
他们认为感觉是最单纯的意识要素,由感觉的结合而生表象,由表象的结合而生概念。他们在认识论方面,也贯串了机械论。
法国唯物论者从唯物论的世界观和认识论中直接作出了彻底的无神论的结论。他们认为世界是自己存在的,根本没有上帝,他们对神学理论和宗教信条作了尖锐的批判。
但他们不了解宗教的社会根源,而认为宗教的产生只是由于人们的愚昧无知,因而认为只要依靠宣传教育就可以消灭宗教。
这显然是错误的。
从上述的说明看来,法国唯物论整个说来是形而上学的、机械的唯物论。然而在法国唯物论者拉·美特利、狄德罗、爱尔维修和霍尔巴赫等人的哲学思想中,也包含有辩证法的因素,其中以狄德罗的哲学表现得比较显著。
狄德罗认为自然界不断地在运动着,运动是物质本身所固有的。
他进而把这种辩证法思想运用于研究有机界,认为有机界中的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着,由低级到高级,组成了一条不可分割的生物发展的链条,而物种的变异是由客观条件的变化所决定的,这样就否定了物种不变的形而上学观点。
恩格斯曾经对狄德罗的辩证法思想作了很高的评价,指出狄德罗的《拉摩的侄子》是当时的“辩证法的杰作”。在社会伦理观点上,法国唯物论者认为,人要求得幸福,必须用好制度代替坏制度。而社会制度的性质是以社会的政治组织为转移的,社会的政治组织又是由当时的法律所产生的,归根到底也就是由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思想所产生的。这种唯心论的社会观,与其唯物论的自然观是互相矛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