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46、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制度的不治之症
周期性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的特殊产物,危机的深刻根源,就在于资本主义商品生产,就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就在于资本主义生产的相对过剩。资本主义社会在进入大机器工业时期以后,从19世纪初叶开始,每隔若千年就要经历一次经济危机。每当经济危机爆发时,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生活和整个社会生活,就象受到一次瘟疫或战争的剧烈破坏一样, 突然陷入瘫痪和混乱的状态中。在危机期间,商品流通停滞,大量商品由于找不到销路而堆满仓库,甚至被成批地毁掉;企业开工时间缩短,生产猛烈下降;信用关系遭到严重的破坏;工厂、商店和银行纷纷倒闭,失业人数急剧增长,工人和其他劳动人民的收入显著下降,生活困苦不堪。
在不同的资本主义国家和不同的时期,危机的表现形式和具体进程虽然有所不同,但一般说来,每一次经济危机都是生产过剩的危机。危机的最一般最普遍的现象,就是商品的生产过剩,危机时期的各种现象都是直接或间接由生产过剩引起的,都是生产过剩在社会经济生活各个方面的表现。
这种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以前一切时代的人们所从来不曾经历过的。在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下不会产生经济危机,因为生产者及其家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品,产品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并不拿到市场上进行交换,当然不存在产品过剩和卖不出去的问题。所以马克思说:“在人们为自己而生产的社会条件下,确实没有危机”。当然在资本主义以前的各个社会里,由于战争、天灾或瘟疫等原因,也会在或长或短的时期内使生产陷于瘫痪,造成社会生产的危机。但是,作为这种危机的特征的现象并不是生产的过剩,而是生产的严重不足,因而,它同资本主义生产过剩的危机是根本不同的。
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生产过剩”,不是绝对的过剩,不是说社会上生产出来的东西广大人民群众已消费不了。因为在危机爆发时,常常可以看到这样的现象:纺织工人接到了解雇通知,说是纱布生产过剩,没有销路,所以要缩减生产、解雇工人。但是,纺织工人一家人却是衣单被薄,生产布的人却买不起布。煤矿工人接到了解雇通知,说是煤炭生产过剩,需要解雇减产。但是,煤炭工人一家人却正在寒风中战栗,无钱买煤御寒。
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过剩,是相对的过剩,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只是在同人民群众的购买力相比较的时候,才显得太多了。在危机时期的根本特点是:一方面,是有着堆积如山的找不到销路的过剩商品,资本家仓库里商品堆积如山,卖不出去眼看着某些商品白白地烂掉,甚至人为地大批毁坏掉;另一方面,是广大劳动人民的饥寒交迫,买不起东西,缺吃少穿,挣扎在饥饿线上。
简单商品经济蕴含着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商品生产的发展和货币的出现,使物物交换发展为商品流通,由于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卖和买分裂为两个独立阶段,卖和买的脱节,便包含着危机的第一种可能性。 由于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商品生产者之间结成错综复杂的债务关系,信用关系的被破坏,便包含着危机的第二种可能性。危机的这两种形式的可能性,不过是说已经具备了危机可能产生的条件和危机的一般表现形式,并不意味着危机必然爆发。
事实上,在资本主义社会以前,在简单商品经济中,危机的可能性还不会变为现实,也就是说,还不会爆发整个社会的生产过剩的危机。这主要是因为:第一,在资本主义以前的社会经济中,占统治地位的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商品生产所占的比重不大,因此,商品买卖的脱节和支付连锁关系的破坏,虽然对某些商品生产者会发生较大的影晌,但不致于牵动整个社会经济。第二,在商品生产的领域内,小商品生产者之间虽然有眷各种联系,但由于各个地方市场彼此处于相互隔绝的状态中,因而这种联系毕竟不是很广泛的,一般来说,它是被限制在比较狭小的范围以内。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某个地方发生了买和卖的脱节或者支付方面的困难,对商品经济本身的影响显然是很有限的。第三,小商品生产者通常是为自己所熟悉的本地市场或者固定的买主进行生产,因而供求关系是比较稳定的。
总之,在简单商品经济中,还不具备危机必然发生的经济条件,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危机的“这种可能性要发展为现实,必须有整整系列的关系,从简单商品流通的观点来看,这些关系还根本不存在。”“危机的一般条件,必须用资本主义生产的一般条件来说明。”
资本主义制度下经济危机是不可避免的
随着简单商品经济向资体主义经济的过度,危机的可能性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且获得了更加其体的内容。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已经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形式,商品的形态变化已经表现为资本的形态变化,商业和信用关系也获得了普遍的发展,因而产生买卖脱节和支付连锁关系遭到破坏的可能性比以前大大增多了。而从资本主义成为占统治地位的生产方式之后,就成为一种周期爆发的规律性的现象的,所以说只有在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下,危机才成为必然的和不可避免的。
这在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区别于以往任何生产方式的地方是:一方面,此时社会的生产力获得了巨大的发展,生产达到了高度社.会化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却被一小撮资本家私人占有。正是这种生产的社会性同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的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即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构成了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真正原因。
在生产高度社会化的条件下,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联系空前地扩大和加强了,整个社会经济已经结成为一个统一的有机体。这种社会化的大生产,客观上要求由社会共同占有生产资料和对社会生产进行统一的计划和管理,同时还要求生产成果也归社会共同占有和分配。只有这样,才能使社会生产各个部门和各个企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以及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比例关系协调起来,从而使社会再生产得以顺利地进行。
但是,资本主义的现实情况并非如此,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的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日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里,归他们私人占有,服从于他们攫取剩余价值的贪婪目的。生产力的性质变了,私人占有的形式没有变,因此,生产的社会化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必然产生深刻的矛盾。正是“这个使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资本主义性质的矛盾,已经包含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并不可避免地导致经济危机的爆发。
因此斯大林说:“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的根源和原因在于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危机的根源在于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成果的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就指明了生产的社会化和占有的资本主义形式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资本主义各个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
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所有制决定了资本家对自已企业的生产活动有绝对的支配权,企业生产什么,如何生产和生产多少,都是由各企业的资本家自己决定的。资本家为了获取更多的剩余价值,总是力求采用先进技术,改进生产条件,调整劳动组织,加强生产管理,因而就单个资本主义企业的生产来说便能够具有一定的组织性。但是,就整个社会的生产来说,由于生产资料归私人占有,互相联系的各个生产部门和各个企业都被这种私有制分割开了,因而完全处于竞争与无政府状态之中。每个资本家都是在竞争规律的支配下盲目地进行生产,他们不知道其他企业的生产情况,也不知道自已的商品是否符合社会的需要,是否能在市场上按照有利的条件销售出去。在各个资本家之间,为了争夺利润进行着你死我活的尖锐竞争。
个别企业生产的组织性,不仅不能限制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而且必然要加剧这种无政府状态。这主要是因为:第一,每个资本家愈是改进企业的技术装备,改善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就愈能降低商品的生产成本和扩大生产规模,从而就会把数量更多和价格更低的商品投入市场。这样,就会进一步加强他们之间的竞争,加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第二,个别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生产组织性的加强,意昧着它们竞争实力的加强,而竞争的手段也会更加多样复杂,这当然会进一步加剧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一个小作坊不仅竞争能力薄弱,而且竞争的手段也是很有限的。但是,一个资本雄厚的现代化大企业就不同了,它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的竞争手段,比如实行倾销、收买专利权、玩弄金融诡计、勾结政府官员向竞争对手挑起无休止的争讼,乃至雇用侦探专门刺探情报和收买代理人搞颠覆活动等。此外,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商业资本的扩大,信用制度的发展,投机活动的盛行,都进一步加强了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总之,资本主义企业内部越是有组织,资本主义社会的竞争和生产无政府状态便会更加尖锐和激烈。
正由于整个社会生产的盲目性,各个资本家不可能了解社会对某种商品的真实需求情况。只要有利可图,资本家就要相互竞争,拚命扩大生产。同时,资本主义的商业活动也会造成虚假的需求,掩盖社会真实的购买力情况。尽管生产实际上已经超越群众购买力的水平,但是,只要市场上价格的上涨势头还没有落下来,商业资本家还会盲目地向产业资本家订货,借贷资本家也会拚命向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扩大信贷,助长产业资本家盲目地扩大生产,造成市场上的虚假繁荣。这种虚假繁荣,掩盖了实际存在和发展着的生产过剩,以致当生产过剩终于掩盖不住而暴露出来的时候,它就要象雪崩一样地通过经济危机的形式表现出来。
资本主义生产是社会化大生产,客观上要求按比例发展,生产和消费之间、两大生产部类之间、各部类内部各部门各企业之间,只有保持相应的比例关系,整个社会生产才能正常进行。可是,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却会经常造成各部类、各部门之间的比例失调。当这种比例失调的现象达到一定的程度之后,社会总产品首先是其中的某些重要产品的实现条件就要遭到破坏,从而不可避免地就要发生普遍性的买卖脱节,即爆发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正如斯大林说:“ 危机乃是现代资本主义生产无组织性的直接结果。”
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和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资本主义生产所以具有无限扩大的趋势:是由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即剩余规律所决定的。资本家对剩余价值的无限贪欲,外部竞争的压力,促使他们必须不断改进生产技术和扩大生产规模。所以,在资本主义经济中,客观上存在着一种不顾市场限制而盲目提高生产能力和扩大生产规模的趋势,同时,由于生产的社会性质也有可能把生产迅速地扩大起来。这是因为,高度社会化的大生产是以现代机器工业作为技术基础的,大机器工业拥有先进的生产技术,它可以在新的合理的基础上改造生产,可以有系统地将新的科学成就应用于生产,这样就使生产取得了一种突然的跳跃的伸张力,造成了生产规模无限扩大的可能性。
但另一方面,和资本主义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同时并存的,却是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的趋势。在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的发展并不是为了提高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而是为了资本家获得高额利润。因此,资本家在改进生产技术和提高企业生产能力的同时,又总是尽量地加强对工人的剥削,降低他们的工资,使工人阶级日益相对贫困化和绝对贫困化。此外,资本家还利用大生产的优越地位,不断地排挤和剥夺中小生产者,使他们日益贫困和破产。这样,资本主义制度就把广大劳动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限制在一个极其狭小的范围内,并且同日益扩大的生产规模越来越不相适应。
我们知道社会生产的增长,归根结底要依赖于人民群众的消费。资本主义既然在无限扩大生产的同时相对缩小了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降低了他们的消费水平,这就在生产和消费之间造成了日益尖锐的对抗性矛盾。当这种矛盾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即当若干重要的商品由于群众无力购买而找不到销路的时候,社会总产品的实现条件就要遭到猛烈的破坏,于是普遍性的生产过剩的危机就会爆发。
马克思强调指出:“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后原因,总是人民大众的贫困和他们的受着限制的消费,但与此相反,资本主义生产的冲动,却是不顾一切地发展生产力,好象只有杜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的限制。” 但是资本主义制度下所以不可避免地爆发生产过剩的危机,并不是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的巨大增长超过了人民大众的绝对需要,而仅仅是因为它超过了人民大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马克思曾经说过:“生产过剩的危机和绝对的需要有什么相干呢?它只是和有支付能力的需要有关系。”“如果生产过剩真的要到国民全体把最必要的欲望满足以后方才能发生,那在资产阶级社会一直到今日的历史上,就不仅不能有一般的过剩生产出现,甚至不能有局部的过剩生产出现了。” 事实的确如此。在危机期间,千百万劳动者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到生活必需品的缺乏,他们所以挨饿受冻,正是由于他们生产了“太多的”的粮食和燃料等。正如空想社会主义者傅立叶所说:“富裕变成贫穷和困苦的源泉”。所以,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生产过剩,并不是绝对的过剩,即超过了人民大众的绝对需要而形成的过剩,而只是一种相对的过剩,即和人民大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而言的过剩,经济危机实际上就是资本主义商品生产的相对过剩的危机。
由此可知生产相对过剩的危机,完全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在矛盾的产物,是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身造成的,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特有的经济现象,也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伴侣,是资本主义的不治之症。如果资本主义能够把生产不用于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而用于不断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状况,那就不会有危机发生了,但这样一来资本主义也就不成其为资本主义了。
只要存在着资本主义制度,资本家就不会放弃剥削,资本主义的深刻矛盾就无法得到解决。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工人阶级和其它劳动人民就不能摆脱经济危机这种社会灾难。只要存在资本主义制度,就必然要爆发经济危机,要消灭危机,就必须消灭资本主义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