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二节:运动二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第二节:运动二

1。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形式,那么,这是不是否认静止呢?

不,唯物辩证法并不否认静止。它认为,绝对地运动着的事物也具有相对地静止的一面。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事物才具有确定性质和确定形态,才可能存在和发展,才可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如果只有运动,没有任何静止,一切变成倏忽即逝的、没有任何确定性的、不可捉摸的东西,任何事物的存在和发展都将成为不可能,人们认识和利用事物也将成为不可能了。

事物的相对静止的一面,主要地表现在如下两种情形中:第一、事物虽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但是某一具体事物在某种场合下却可以不 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态。在这种情况下,事物在这一方面就表现出静止的面貌。

例如,地面上的建筑物对地面而言,轮船上的设备对轮船而言,都没有发生机械运动,在这一点上,它们是静止的。不过,这种静止只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因为这些物体(建筑物、轮船上的建筑物)虽然没有作机械运动,但是它们 内部的分子在振动着,原子内部和原子核内部在经历着复杂的物理变化。而且,这里的所谓没有作机械运动,也仅仅是就一定的观察系统(在物理学上叫做“参考系”)面言,就它们同一定客体的相对关系面言,并不是绝对地没有作机械运动(地面上的建筑物随地球一起围绕着太阳转动着,轮船上的设备随着轮船一起在水面上运行着)。

第二、事物虽然无时无刻不在运动,但是事物的运动并不是在任何情况下都引 起事物的质的变化。而当事物的运动还没有引起事物的质的变化的时候,某一事物仍然是某一事物。

在这种情况下,这个事物就显出静止的面貌,这其实也是质量 度三者的关系,可以简单地说,相对静止就是事物的量变,是量的积累过程,是不显著的运动。

当一事物超越它存在的范围即超越了度,那么就要走向反面,走向灭亡,一事物就要发生质变,引起飞跃,转化为他事物。我们学习运动和静止的关系要联系量变质变的知识,因为后面唯物辩证法规律那一章有专门论述,这里就不过多阐述,这里提醒一下事物总的量变过程中也有部分的质变,也有飞跃,也有剧烈的运动。

以水结成冰的运动为例,水的温度没有下降到零度就不可能结成冰,下降到零度时会形成冰水混合物,但是如果低于零度,水才能从液体完全转化成固体,转化成冰。但是水在没有转化之前,不管其温度是15 度还是50 度,都还是液体,当温度超过了100 度,液态水沸腾了之后就转化成了气态的水蒸气。当然这里说的温度变化是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和标准摄氏温度的条件下,如果到了高原,大气压发生变化后这样的规律就不适用了。

由水到冰再到水蒸气就是由一种运动形态转化为另一种运动形态,有一种物质转为另一种物质,未质变之前就是相对静止,质变过程就表现为剧烈运动即飞跃,但量变的过程也是在运动的。

资本主义由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即帝国主义,是腐朽的、寄生的、垂死的,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这也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是在不断运动的,尽管帝国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组织程度更高,出现了全国甚至全球性的金融资本垄断集团。

正如列宁说的:“私有经济关系和私有权关系显然已经变成一种与内容不相适应的外壳。如果人为地拖延这个外壳的消灭的日子,那它就必然要腐化起来,也许它还能在腐化状态中存留一个比较长久的时期······但是终究是必然会被消灭的。” 这说明在帝国主义时代,形成了向更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即社会主义过渡的物质前提,但仍然是资产阶级专政,资本主义的根本性质没有变化,那就还是资本主义社会,而不是别种性质的社会,在这个意义上就可以说它是静止的。 只有在工人阶级掌握了政权、消灭了生产资料私有制而代之以公有制之后才能建立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不可能通过平静的进化,这种代替要通过革命的飞跃,通过阶级斗争,通过剧烈运动来实现。中修正处于帝国主义阶段,而且是最反动的法西斯主义专政,是最欺骗的修正主义专政,是最腐朽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专政。目前国内工人运动日益高涨,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我们正处于无产阶级革命的前夜,必须进行第二次社会主义革命,才能推翻中修统治重建社会主义,这也是我们这代人伟大的历史任务。

由此可见,无论就上述的何种意义说,静止都只是有条件的、暂时的、相对的,都只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运动本身则是无条件的、永恒的、绝对的。 恩格斯说:“个别的运动趋向于平衡,总的运动又破坏平衡。” 静止并不是单纯消极和保守的因素,而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条件。

第一,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事物才成其为具有确定性质和确定形态的 事物,才可能存在和发展,才可能被人们认识和利用。正如恩格斯所说:“物体相对静止的可能性,暂时的平衡状态的可能性,是物质分化的根本条件,因而也是生命的根本条件。” 第二,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它才能够在自己存在的时期中为抵抗旧事物的复辟提供条件,为过渡到更高级的新事物准备前提。以社会主义时期的分配制度为例,是各尽所能,按劳分配。我们实行按劳分配消灭了雇佣劳动制度,发扬了劳动群众的主人翁地位,激发了劳动群众的积极性,推动国民经济按比例高速度发展,为巩固社会主义抵抗资本主义复辟奠定了物质基础。

但按劳分配毕竟是资产阶级法权,是产生新的资产阶级的经济土壤,所以我们还要强调各尽所能,提倡共产主义觉悟,发扬集体主义精神,斗争私有观念,而且不断扩大国民经济中集体和社会公共事业的比例,不断改革工资制度,为实现共产主义的按需分配创造条件。这也是我们说的不断革命论与革命阶段论。

社会主义为什么实行按劳分配,主要的原因就是由于生产力还不够充分发展,物质财富没有丰富到可以进行按需分配的地步。社会上还存在资产阶级,他们宣传好逸恶劳的寄生的价值观,不消除这些消极影响,也不可能推动社会主义生产高速度发展。而且劳动者的思想还没有高度觉悟,还或多或少带有小资产阶级或资产阶级思想,劳动还不能成为人的第一需要。

正如马克思说的:“我们在这里所说的这样的社会主义社会不是在它自身的基础上已经发展的恰好相反是刚刚从资本主义社会中产生出来的,因此在它在各方面在经济、道德和精神方面还带着它脱胎出来的那个旧社会的痕迹”。

第三,正因为事物有相对静止的一面,事物的运动才成为可以衡量和计算的东西。物理学上为了要计算物体的空间位移,就必须选择一个物体作为参考系,而选择参考系之所以可能,正是因为物体本身有相对的静止。恩格斯说:“运动应当从它的反面即从静止找到它的量度”,说的正是这种情形。

由此可见,运动和静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没有绝对的运动,就无所谓相对的静止;没有相对的静止,也无所谓绝对的运动。绝对的运动和相对的静止 相结合,构成了唯物辩证法的完整的运动观。不断革命论和革命发展阶段论相结 合,就是这种运动观的具体运用。

形而上学的错误,就在于把相对的静止夸大成为绝对的东西,否认了运动的绝对性。这样,在形而上学者那里就出现了所谓绝对不变的天体,绝对不变的物 质“要素”,绝对不变的物种,绝对不变的社会制度,绝对不变的人性,等等。

这种观点是同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不相容的。

相对主义的错误,则在于根本不承认任何静止。古希腊哲学家克拉底鲁认为万物只是一种不可名状的旋风。中国的庄子主张“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方可方不可,方不可方可。”惠施主张“日方中睨,物方生方死。”这都是相对主义和诡辩 论的典型。按照这种观点,必然要否认事物的质的规定性,否认事物之间的质的 差别,甚至根本否认任何确定事物的存在。这样,人们认识事物和利用事物就根 本不可能了。显然,这种观点也是同人类的全部实践经验和科学成果不相容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辩证关系也是如此,那些相对主义者就不承认存在绝对真理,现在那些形形色色的修正主义也是如此。他们都否认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真理这一方面,经常唱着这些陈词滥调“时代变化了马列毛主义已经过时了,各国国情不同马列毛主义不能适用了。” 但是就像我们上面说的,不管国情再特殊,时代再变化,只要还是在资本主义时期,只要还是处于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前夜,只要还是在阶级社会,要进行无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解放运动就离不开马列毛主义的指导。马列毛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总结了阶级社会运动的一般规律,是放之四海皆准的,是普遍适用的,当然个别准则或具体策略可能会不适应新的情况了,是相对真理,但是我们总结了在这个时代革命的具体条件,提出新的措施,这又会更加丰富发展了马列毛主义,为绝对真理这一长河注入更多真理性颗粒,但是我们不能因此否认了马列毛主义的绝对真理性。

2。运动的基本形式和相互关系

唯物辩证法的运动范畴是极广泛的范畴。恩格斯说:“运动,就最一般的意义来说,就它被理解为存在的方式、被理解为物质的固有属性来说,它包括宇宙中发生的一切变化和过程,从单纯的位置移动起直到思维。”运动的形式同物质的形态一样,是无限多样的。不同的运动形式,构成了各门科学的研究对象。

科学地划分各种运动形式,探求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是哲学科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根据当前的科学发展水平,可以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按其复杂的程度和发展 的顺序划分为五种基本形态;一、客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变动(这是力学的研究对象);二、波和粒子的运动(这是物理学的研究对象);三、原子的化合和分解运动(这是化学的研究对象);四、有机体的运动,即同化与异化、遗传与变异 (这是生物学的研究对象);五、社会运动,即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的发展变化(这是社会科学的研究对象)。

这五种运动形式是基本的,每一种基本的运动形式又包括着无限多样的具体形式(例如就客观物体的机械运动看,就可以区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等速运动和变速运动,变速运动中又有匀变速运动和非匀变速运动、加速运动和减速运动)。运动的基本形式愈高级,其中所包括的具体形式也更加复杂多样。

运动的形式像物质的形态一样,是不可穷尽的。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将被不断地揭示出来,运动形式的分类也会越来越精确。

毛主席说:“所有这些物质的运动形式,都是互相依存的,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 首先,各种运动形式并不是彼此孤立的,而是互相依存的。各种运动形式的互 相依存表现在:

第一、高级运动形式依赖于低级运动形式,它是在低级运动形式的基础上产生、 并把低级运动形式包括在自己之内。例如,社会的运动形式不能离开生物学的运动形式,因为作为社会运动的主体的人是生物界长期发展的产物;生物学的运动形式不能离开化学的运动形式,因为没有化学的变化就不可能产生生命,也不可能实现有机体的新陈代谢。

第二、低级运动形式当其作为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而被包括在高级运动形式之内时,它的作用也依赖于高级运动形式。因为高级运动形式中,低级运动形式虽然仍旧保持着自己的特性,但是所处的条件已经完全不同,因而起作用的方式也就有所变化。

就像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也是如此,感性认识就是低级的意识运动,理性认识就是高级的意识运动,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感性认识在理性认识中得到升华,引起飞跃,发生质变。

第三、各种运动形式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互相转化。一方面,从宇宙发展的长河看,各种运动形式是按照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的秩序逐步展开的。

例如在地球上首先是力学的、物理的和化学的运动,然后是生命的运动,最后出现了人,出现了社会的运动,体现了由低级运动形式向高级运动形式的转化。

另一方面,在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存在的情况下,彼此间也可以互相转化。例如 “物体的机械运动可以转化为热,转化为电,转化为磁;热和电都可以转化为化学分解;化学化合又可以反过来产生热和电,而有电作媒介再产生磁;最后,热和电又可以产生物体的机械运动。”如此等等。以上种种,都表现了各种运动形式的互相依存的关系。

各种运动形式固然是互相依存的,但又是本质上互相区别的。唯物辩证法不允许把不同质的运动形式混淆起来,不允许把高级的运动形式归结为低级的运动形式。当然,高级运动形式总是包括着低级运动形式,但是低级运动形式在高级运动形式中并不起主导的、决定的作用,而只起辅助的、次要的作用。高级 运动形式之所以为高级运动形式,并不是因为它包括着低级运动形式,而是因为它具有自己的质的特殊性。

就像从封建社会过渡到资本主义社会,因为都是私有制的剥削阶级社会,所以资本主义社会不用完全打碎旧的意识形态,会保留一部分封建社会的腐朽思想,但是这些反动思想适用的条件不同了,就像儒教是适用于封建社会,在资本主义社会也需要维护统治奴化群众的精神宗教,他们就对儒教思想进行资产阶级化改造。

恩格斯说:“这些次要形式的存在并不能把每一次的主要形式的本质包括无遗。

终有一天我们可以用实验的方法把思维“归结”为脑子中的分子的和化学的运动;但是难道这样一来就把思维的本质包括无遗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