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第二节:运动一
上一节我们说明了什么是物质,现在我们进一步说明物质的存在形式,即运动、 空间与时间,本节先说明运动,鉴于本节内容较多分两天讲述。学习这一节要和矛盾的知识联系起来,运动就是矛盾,不同的运动形式就是不同的内部矛盾。
1。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运动的主体,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和固有属性,整个世界就是物质的运动或运动着的物质,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不存在。
有的人会说除了物质不是还有意识吗?意识和物质当然不是一个概念,但意识只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一种属性,没有运动着的人脑就不可能存在意识,更准确地说意识就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
水的流淌和火的燃烧都是一种具体的运动形态,是我们可以看见的,这个很好理解。其实意识就是人脑的运动形态,是人脑内部分子运动的结果,不能脱离人脑这一物质主体而独立运动,只不过我们不能直接观察到。物质的根本属性是运动,那么意识就是人脑的根本属性,人脑为什么不同于动物的大脑,就在于它的具体运动形式不同,内部矛盾运动不同,就在于这种特殊的意识运动这一根本属性,也可以说意识即运动。
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地联系着的,“没有运动的物质是和没有物质的运动是同样不可想象的。”这是显而易见的,也是和我们生活常识符合的。
如果我们承认了有离开运动的物质,也就是说这个物质是绝对静止的,那么它就没有发展,没有灭亡,那么这种物质是怎么产生的呢?就要从外部去找原因了,就要陷入唯心主义,臆想存在造物主。当然也否认了事物之间的相互转化,那么一事物和事物之间的联系也就被取消了。如果承认有离开物质的运动,就存在非物质的世界,那么是谁在运动呢?就要企图寻找非物质的运动,像黑格尔认为的绝对观念,马赫主义者认为的感觉经验。
简单的说物质的发展就是运动,运动离不开物质的主体。为什么物质世界是无限发展的,就在于运动的无限多样性。一事物能够区别于他事物,也在于事物内部不同的运动形式。
(1)首先,全部科学成就证明:物质是永恒地运动着、变化着、发展着的,不可能有离开运动的物质。
宇宙间的无数星系在形成着、变化着、毁灭着;一切天体都按照一定的规律运 转着,组成物体的分子、组成分子的原子、组成原子的电子和原子核都在运动着;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以及微观世界中的其他粒子,也在不停地运动着。
生物机体内部的新陈代谢不断地进行着,物种不断地进化着。人类社会的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在无阶级的社会中是先进与落后、革新与保守等等的斗争)
和其他种种形式的活动不停地进行着,低级的社会经济形态向高级的社会经济形态过渡着。一切的物质形态,无不处在运动之中。
我们可以看到从宏观天体到微观例子,从自然界到人类社会,从空间位移到思维运动,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在运动,这是运动的普遍性也是矛盾的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而且,某种特定的物质形态之所以成为特定的物质形态,正因为它具有某种特定的运动形式。恩格斯说:“运动着的物体的性质是从运动的形式得出来的。” 毛主席也说:“人的认识物质,就是认识物质的运动形式”。太阳系之所以为太阳系,正因为太阳及其行星按照天体力学所揭示的规律运动着;微观客体之所以为微观客体,正因为它按照量子力学所近似地描述的规律运动着;生物之所以 为生物,正因为在它的体内进行着新陈代谢;人类社会之所以为人类社会,正因 为在它的内部进行着生产力和生产关系、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如果某种 特定的运动形式结束了,与它相应的物质形态也就不再是这种特定的物质形态了。
由此可见,所有一切领域中的一切物质形态,没有不是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之中的。运动并不是物质的偶然的、外在的、可有可无的属性,而正是物质的固 有的、内部的、根本的属性。运动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正如恩格斯所总结的:“无论何时何地,都没有也不可能有没有运动的物质。” (2)其次,全部科学成就也证明:离开物质的运动同样是不可能的。
“物质是一切变化的主体。”任何领域中的任何形式的运动,都有它的物质主体。
机械运动的主体是宏观物体;热运动的主体是分子;生物学运动的主体是活的有机体;社会运动的主体是处在一定生产关系中的人。总之,只要说到运动,就是物质在运动。脱离物质的所谓“纯粹”的运动是不可能的。
在认识史上常常有这样的情形:人们发现了某种特殊形式的运动,可是暂时还 不知道这种运动的特殊的物质主体是什么。例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人们发现了电和光的运动形式,却不知道它们的物质主体是什么。这种情形往往被唯心论者作 为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的借口。其实,既然物质总是要通过它的运动形式来表现,那么,在认识过程中首先认识到一定的运动形式,然后才进一步认识到这种运动形式物质主体,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事实上,人们只要发现了某种特殊形式的运动,经过或长或短的时间总会揭示这种运动的物质主体的。例如人们在认识了电和光的运动形式之后,终于发现了它们的物质主体是电子和光子。
我们前面学的古希腊哲学家,他们是把世界看成是一副不断运动着的图画,但具体是怎么运动的,古希腊哲学家在细节方面是存在缺陷的,主要是因为当时自然科学不够发展。这其实也是先认识到了物质世界在运动,但是具体物质运动的形式依赖于各门具体科学的发展才能认识到的,尤其是研究微观世界,更要依靠精密的科学仪器。
由此可见,只有物质才是运动的主体,离开物质的运动是没有的。
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的原理,越来越为发展着的自然科学 所证实。现代自然科学不断地从各个不同的侧面揭示了物质和运动的具体联系,从而越来越深刻地表现了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例如,狭义相对论所表述的 质量与运动速度关系的定律表明,物体的质量会随着运动速度的改变而改变;运动的速度愈高,物体的质量也愈大。又如质量能量关系定律表明,任何物质客体都具有质量,同时又具有与一定的质量相对应的能量;质量和能量的任何一项发生了变化,其他一项必然相应地发生变化 。
正如这定律的公式所说的,在一般速度的时候,这样的变化是不起眼的,很难观测到的,但是并不代表它不存在,当这种运动速度逐渐加快接近光速的时候,质量和能量的变化就非常显著了。
当然,应当指出,这里的“质量”概念不能和“物质”概念等同,“能量”概念也不能和“运动”概念等同,这里所说的运动也只是指物理形式的特殊运动,而不是指一般的运动。物质与运动的一般联系要复杂得多,丰富得多。但是,质量毕竟是只有物质才能具有的特性(精神是不能具有“质量” 的),能量则是运动的尺度,而物理运动又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式。这两大定律深刻地揭示了物质与运动在一定方面的具体联系,是对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的有力的证明。
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是经过哲学和科学的长期发展检验过并且证明了的真理。一切离开运动来考察物质或者离开物质来考察运动的观点,都是错误的。
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就在于设想离开运动的物质。当然,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哲学家当中有些人(例如托兰德、狄德罗)并没有简单地主张有不运动的物质;相反地,他们还发表过运动和物质不可分离的见解。
但是,因他们都不了解物质运动的泉源,而且又都把运动仅仅归结为机械运动一 种形式,因而都不能揭示物质与运动之间的真实联系,不能正确地说明为什么不能有不运动的物质。这样,他们虽然提出了正确的哲学论断,却不能科学地说明这种论断。而且,按照这样的观点逻辑地推演下去,还必然走到原来结论的反面,最终陷入设想不运动的物质的境地。
当然我们说的运动都是指的是一般运动,而不是具体运动形式,但是我们在现实中接触的是具体的运动。不过他上面说的这个机械运动只是从这种表面上就是我们肉眼可见的这一方面来去看,看不到他的空间位移,就说是不能自己运动的,是惰性的,需要有外界推动力。例如我们桌子上放了一个水杯,看起来好像一直没有运动,但其实它是一直在运动的,只是运动不那么显著。因为这个杯子内部的分子是在运动的,正因为内部分子运动和外部环境侵蚀的作用下它会走向反面,从水杯变为废品,它的寿命就终结了。而且杯子它所在的地球也是在不断的自转的,只不过这种运动是非常细微的,肉眼不能看见的,但不能否认它是不运动的,这是一个显著的运动和不显著量的变化的一个区别,也就是量变质变的反应,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表现。
至于有一些受形而上学唯物论支配的自然科学家,则更是直接设想不运动的物质。他们把物质看成不能自已运动的、死板的、 有惰性的质量,要使这样的质量运动起来,就必须有外力的推动。如果这种观点在解释地球上个别宏观物体的机械运动时还可以言之成理的话,那么,一超出这个范围,就必然要碰到不可克服的矛盾了。
例如著名的自然科学家牛顿在解释行星围绕着太阳运转的现象时,就不能说明本来不运动的星球为什么会围绕着太阳运转起来。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他不得不假定“第一推动力”的存在,从而最终陷进了唯心论。恩格斯在批判十九世纪的形而上学者杜林时一针见血地指出:“物质的不动的状态,是最空洞的和最荒唐的观念之一,是纯粹的‘热昏的胡话’。” 唯心论在这个问题上的错误,则在于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唯心论者当中有些人并不否认运动,但是否认运动的主体是物质。例如黑格尔认为运动的主体是 “绝对观念”;马赫主义者认为运动的主体是感觉、表象、概念,并千百次地宣称,“什么在运动”这个问题是“无聊的问题”,是应当拒绝回答的,只要承认“在运动着”,就足够了。这一类的荒谬说法在哲学史上是不胜枚举的。
现代的唯心论较之古老的唯心论的“新颖”之处,就在于借歪曲自然科学新发现的办法,来反刍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谰言。限于科学水平的发展,我们暂时没有观测到这些运动的物质主体,但并不代表这一物质不存在。就像我们不借助仪器肉眼看不见分子,但是我们能说分子不存在吗?分子运动的主体不是分子而是非物质吗?
在十九世纪末和二十世纪初出现的“唯能论”,就是这种企图的典型代表之一。
“唯能论”的创始者是德国化学家奥斯特瓦尔德。他认为,以物质为世界终极要素并不能说明世界的本性,只有“能”才是唯一的实在。他说:“所谓物体性质者,乃表示物体直接或间接与吾人之感觉器官发生之关系是也。但吾人感觉器官之作用,实不外乎彼与外界发生之能之交替而已。故物体之一切性质,亦可以能之作用解释之。”因此,他认为无论是自然现象、社会现象或精神现象,都是能的变化形态,都“可以能之作用解释之”。这样,世界就不是物质的世界,而是能的世界了;第一性的东西就不是物质,而是不依赖于物质的能了。
其实能只不过物理形式的特殊运动,并不能包含所有运动。但是,能也是运动的一种尺度。 承认有不依赖于物质的能,也就是设想没有物质的运动。列宁说得好:“想象没有物质的运动的这种意图偷运着和物质分离的思想,而这就是哲学唯心主义。” 例如1932 年发现了一个电子和一个正电子(即“电子偶”)在互相碰撞时转化为一对光子的现象,以及相反的过程。于是“唯能论”者歪曲地解释说,这证明了物质转化为能,能转化为物质。因为在他们看来,光子并不是物质,而只是纯粹的能。但是,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光子和电子偶一样,是独立于意识之外并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光子不仅具有能量,而且具有质量(只不过没有 静止质量罢了)。电子偶和光子对的相互转化,只不过是物质的不同形态之间的相互转化,完全不是什么物质和能之间的互相转化。
不同的具体物质形态之间可以相互转化,但不能说是物质消灭了,物质不灭不过粉碎就是这个道理。而且光子是一直客观存在的,只不过限于之前的科学水平没有认识到而已,所以也不能说创造了新物质。
近代物理学发现了核反应过程的所谓“质量亏损”现象。例如铀原子核经过裂变后,就成为氪原子核和钡原子核,同时放出各种具有很大能量的射线 。如果仅仅计算裂变前后原子核的质量,那么就会发现,作为裂变产物的氮原子核和钡原子核的质量之和小于原来的铀原子核的质量。即是说,经过裂变,铀原子核 的质量有一部分是“亏损”了。那么,这一部分“亏损”了的质量到哪里去了呢?
“唯能论”者解释说,这一部分质量转化为能(即各种射线)了。他们又想借此重 弹“物质转化为能”的旧调,并宣称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被“推翻”了。
但是,“唯能论”者的这个论据也是不能成立的。如果我们不是片面地只计算裂变后新原子核的静止质量,而是把裂变过程中放出的各种射线的运动质量也计算进去,那么就会发现,铀原子核的质量与裂变后各种产物的质量之和是相等的。裂变过程并没有创造任何物质,只是运动形态的转化,这一部分亏损的能量只不过等量转化成其他的射线了,当然这种的射线也是物质。
所谓“质量亏损”,实际上不过是铀原子核的一部分静止质量转化成了各种射线的运动质量而已,并不是什么“亏”损”。整个裂变过程仍然是严格地遵守着质量守恒定律的。同时,裂变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射线的能量,也不是像“唯能论” 者所说的那样是由“亏损”了的那一部分量“转化”而成的,而是由铀原子的核内能的一部分转化面成的。在裂变过程中,铀原子核的核内能的一部分转化为氪原子核和钡原子核的核内能,另一部分则转化为各种射线的放射能,裂变前后的能量总和是相等的,是符合于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
如果我们承认了有质量亏损或者有能量亏损了,那么就承认了就是物质就是消灭了,物质不是一直处于运动之中。
因为质量就是物质固有的一种属性,如果有质量消失了,它不守恒了,它不会转化成为其他形态物质的质量,那就说明了这一部分的物质就是消灭了,那么就会给唯心主义留下空子。
能量也是一样的,承认了能量亏损了,能量是一种特殊的运动形态,是运动的尺度,能量亏损了并没有将这一部分能量转化给其他物质,那么就是认为这部分能量消失了,就是说这部分物质不是一直处于运动的,所以这也侧面证明了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转化定律的伟大之处。
由此可见,唯物辩证法关于物质与运动不可分割的原理,是为哲学和科学的长期发展所证明了的客观真理。近代科学的每一个重大发现,都灿烂地证实了这个真理,而给了一切违反这个真理的思想以有力的驳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