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33、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33、平均利润率下降是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

由于资本主义各生产部门的互相竞争,结果导致了平均利润率的形成。但是,平均利润率形戚以后,并不是永远固定在一个水平上,它还会继续发生变动。从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来看,平均利润率的水平,不是趋向提高,而是趋向下降,尽管下降的速度并不很快。

平均利润率必然下降的原因

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是社会资本平均有机构成的提高。在剩余价值率不变的条件下,一个资本额究竟能获得多少剩余价值,能有多高的利润率,这同它的有机构成的高低有着直接的联系,取决于可变资本的总量。有机构成愈低,同量资本推动的劳动力便愈多,因而利润量便愈多,利润率便愈高;反之,情况也就相反。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每个资本家都力图通过扩大生产规模,采用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以攫取超额利润。随着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和技术的进步,资本有机构成也不断提高,各个部门的资本有机构成都是在不断提高的。而各个部门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结果,必然会使整个社会资本的平均有机构成提高,不但个别资本家的超额利润将会消失,而且整个社会的平均利润率也会随之下降。因为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表明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加得快,随着可变资本部分在总资本中的比重日益下降,资本所推动的劳动力也日益相对减少,由可变资本带来的剩余价值总额与总资本的比率即利润率,也必然随之降低。因此,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资本有机构成提高的必然结果,是不以资本家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趋势。马克思说:“一般利润率愈益下降的趋势,不过是劳动社会生产力愈益发展这个事实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一个特有的表现。”

平均利润率趋向下降但利润量同时增加

然而,平均利润率的下降,并不意味着剩余价值率的下降,无产阶级受剥削的程度减轻,更不意味着利润量的下降。在平均利润率下降的同时,剩余价值率可以不变甚至还能不断提高。而且,随着社会总资本的扩大,利润率虽有下降趋势,利润总量却仍然可以不断增加,因为在扩大的社会总资本中,可变资本的相对量尽管在减少,绝对量却在增加,被剥削的劳动者人数在绝对增加,所以,他们生产的剩余价值总量即利润总量也必然增加。

马克思说:“在生产过程和积累过程的发展中,可以被占有和已经被占有的剩余劳动的量,从而社会资本所占有的利润的绝对量,都必然会增加。但是,同样一些生产规律和积累规律,会在不变资本的量增加时,使不变资本的价值同转化为活劳动的可变资本部分的价值相比,越来越迅速地增加起来。因此,同样一些规律,会使社会资本的绝对利润量日益增加,而使它的利润率日益下降。” 即使在可变资本的绝对量不增加,雇佣劳动者的人数也不增加的情况下,利润率的降低和利润量的增加也可以同时发生。只要延长劳动日,提高劳动强度,便会使剩余劳动量从而利润量增加。事实上,在资本主义发展的过程中,剩余价值率是不断提高的,因而同量可变资本所得到的剩余价值量和利润量也是不断增加的。

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趋势,不仅不排除利润总量的增加,同时也不排除在个别年份中利润率的上涨。不应当把利润率的下降,理解为年复一年的直线下降,而应当理解为在长时期内表现其作用的一种趋势。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虽然劳动生产率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得相当快,尤其是从产业革命以后,有机构成提高得更快,但利润率的下降却是比较缓慢的,这是因为有一系列因素在阻碍着利润率的下降。

阻碍平均利润率下降的手段

第一,剥削程度的提高。这包括延长劳动日、提高劳动强度、降低工资等。延长劳动日,固然会增加每个劳动者所使用的生产资料,从而增加不变资本,但就固定资本来说,却是相对地减少了。在劳动日延长的情况下,即使不增加固定资本,剩余劳动量从而利润量也会增加,这就阻碍了利润率的下降。

提高劳动强度也会有同样的作用,特别是通过加快机器运转速度而使劳动强化的方法,比那种用增加每个劳动者照管的机器数量而使劳动强化的方法,对资本家更为有利。因为,前一种方法可以相对减少固定资本的消耗,而后一种方法却要增大固定资本的投资。

降低工资,也可以增加剩余劳动量和利润量。当然,这里所说的不是指那种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劳动力价值减低所引起的工资下降,因为这会同时提高资本的有机构成,从而降低利润率;这里所说的是指由于大批妇女儿童参加生产,或大量相对过剩人口的存在所引起的劳动力在价值以下出卖的工资下降。在后几种情况下,资本有机构成不会提高,而利涧总量却可以增加,从而阻碍利润率的下降。

第二,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而发生的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在资本主义生产发展的过程中,虽然不变资本的绝对量和相对都在不断地增加,但这种增加并不与生产资料的数量成比例。不变资本价值的增加程度,总是小于生产资料数量的增加程度。因为, 随着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一定量生产资料的价值也在相应地降低。

马克思写道:“18世纪初期纺纱业投下的资本价值,是不变资本部分1/2,可变资本部分1/2,现在是不变资本部分7/8,可变资本部分1/8,但由一定量纺纱劳动生产地消费的原料和劳动手段等等的总量上, 现在恐怕已经有18世纪初期几百倍之多。理由简单就是,劳动生产率增进时,劳动所消费的生产资料的数固然会扩大,但它的价值,和它的数相比来说,将会减低。因此,生产资料的价值绝对地说增加了,但没有和它的数按比例增加。”生产资料价值不断降低,便减弱有机构成提高的速度,从而延缓利润率的下降。此外,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还会引起原有不变资本价值的减少,如果考虑到这一层,利润率下降所受到的阻碍,就会比以上所说的还要大。

第三,由于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存在所引起的某些部门对手工劳动的采用。我们知道,资本家采用机器的目的,是为了减低生产成本,取得更多的利润。可是,在有大量相对过剩人口存在,从而有大量廉价劳动力可供利用的情况下,某些生产部门就宁可采用手工劳动而不使用机器。在这些部门中,因为可变资本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并且工资很低,因而剩余价值率便比较高。这样,同量资本所获得的剩余价值量也就比较大,利润率也就比较高。这当然也会阻碍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第四,对外贸易的发展。帝国主义国家,可以通过对外贸易,特别是对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获得巨额垄断利润。首先,利用对外贸易既可以输入廉价的原料、材料,降低不变资本的价值,从而提高利润率;也可以输入廉价的生活资料,降低劳动力的价值,从而提高剩余价值率和利润率。其次,输出到经济落后国家的商品,可以按照高于输出国的商品价值的价格出售。因为经济落后国家的劳动生产率低,生产同种商品所耗费的劳动多,因面商品的价值高,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发达国家输出的商品即使按照低于当地价值的价格出售,也会取得高额利润。最后,资本家还可以把对外贸易同对殖民地及经济落后国家的直接投资结合起来,也就是说,他们可以在国外购买廉价劳动力和原料、材料等就地进行生产,并将产品就地出卖。由于殖民地和经济落后国家的资本有机构成低,剥削程度高,因而利润率便比较高,当然帝国主义不仅是要兼并那些落后的工业国也力图兼并其他工业发达的帝国主义国家。所有这些,都会阻碍本国平均利润率的下降。

第五,股份资本的增加。随着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股份资本日益增加,但股份资本并不要求获得平均利润,它只是凭股票取得一定的股息,而股息照例要小于平均利润。股份贤本只取得较小的利润率(利息率)这一事实,对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过程,能起某种延缓的作用。

由于有以上这些因素阻碍和延缓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所以,尽管平均利润率的下降是一种确定不移的趋势,但它下降的速度却不象一般设想的那样快,它的作用实际上要经过一个较长的时期才能明显地表现出来。马克思说:“一般地说我们已经看到,同样一些引起一般利润率下降的原因,将会生出相反的作用,阻碍它的下降,缓和它的下降,并且部分地使它变得微弱。所以,这个规律只是当作倾向来发生作用;它的作用,只有在一定情况下并且经过长的期间,方才会明白地显示出来。”

平均利润率下降激化了资本主义矛盾

平均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存在,明显地暴露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发展过程中的矛盾。争取尽可能高的利润率,以最小限度的垫付资本攫取最大限度的利润,这是每一个资本家经营企业的动机和目的,也是他们改进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力的唯一动力。但是,资本家这种为争取高利润率而进行的活动,结果却带来了与他们的“初衷”相违反的东西一一利润率下降。这个与资本家的主观愿望完全对立的客观趋势,引起了资本主义社会一系列的不可克服的矛盾。

首先,是生产扩大与价值增殖之间的矛盾。资本主义生产的唯一动机和直接目的是追求剩余价值,为了达到这一目的,资本家便尽量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生产规模。因此,从这方面来看,生产力具有无限发展的趋势。可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结果却引起了利润率的下降。同时,生产力的发展,也引起了现有生产资料价值的降低,从而使资本贬值。资本家本来的目的是想保存现有的资本价值,并以此为基础来取得最大限度的利润,可是在生产扩大的过程中却产生了相反的结果:扩大生产的手段与价值增殖的目的发生了矛盾,生产力发展的无限性与价值增殖的有限性发生了冲突。

其次,是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在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资本家为了弥补利润率下降所带来的损失,便尽量增加积累,扩大资本规模,以期通过扩大剥削范围和提高剥削程度来增加利润量。这不仅使大资本同中小资本的竞争更加尖锐化,而且也提高了为获得一定利润量和开办新企业所需要的最低资本额。这就使得许多分散的中小资本难以独立经营,而成为闲置的过剩资本。与此同时,随着资本积累的进行和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相对过剩人口也在不断地增加。一方面,有大量的过剩资本不被用于生产;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过剩人口找不到工作,造成了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这是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阻碍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最突出的表现之一。

再次,是生产与消费之间的矛盾。利润率的下降和积累的扩大,是同时进行而又相互促进的同一过程的两个方面。资本的不断积累,造成了生产的巨大发展,同时也造成和加深了劳动群众的贫困化。尤其是为了阻碍利润率的下降,资本家更加强了对劳动者的剥削,使社会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这样,商品的实现,从而价值和剩余价值的实现便越来越困难。马克思指出:剩余价值的生产条件和实现条件是不同的,“一个只受限制于社会的生产力,另一个却要受限制于不同生产部门的比例性和社会的消费力。但后者是由那种立在对抗性分配关系基础上的消费力决定。这种对抗性分配关系,使社会大多数人的消费,减少到一个只能在相当狭小的限界以内变动的最小限度。”可见,在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和产品实现过程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这种矛盾可以归结为生产和消费的矛盾,即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对缩小之间的矛盾。

最后,利润率下降趋势规律的作用,也加剧了资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各帝国主义之间、帝国主义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间、以及资本家相互之间的矛盾。在利润率下降趋势的威胁下,帝国主义除日益加紧对本国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榨外,还尽量扩大对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掠夺性贸易和资本输出,这就必然会同时加深他们同本国无产阶级的矛盾以及他们同国外其他民族的矛盾。另外,资本家相互之间为争夺利润而进行的斗争也会更趋尖锐化。

上述一切矛盾,是资本主义生产发展和利润率下降的必然伴侣,它们的存在和发展,充分地表明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局限性和历史过渡性。所有这些矛盾,都不可能在资本主义范围内加以解决,只有通过革命变革,以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以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才能打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给社会生产力发展所造成的种种限制,从而使人类社会在新的基础上迅速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