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39、借贷资本家通过贷放货币瓜分剩余价值一利息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39、借贷资本家通过贷放货币瓜分剩余价值一利息

平均利润分割为企业利润和利息

借贷资本家把货币资本借给职能资本家使用,是为了取得利息,而利息来自企业平均利润的一部分。产业资本家和商业资本家用借来的钱经营企业,一般会取得平均利润,但他们不能把平均利润全部据为己有,必须拿出一部分作为利息付给借贷资本家,否则借贷资本家不会把钱借出去,同时借贷资本家也不能把企业的平均利润全部当作利息拿走,否则职能资本家无利可图,也不会去借钱经营企业。因此,当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时,企业所得的平均利润必须在职能资本家和借贷资本家之间瓜分,一部分作为利息被借贷资本家拿走,一部分作为企业利润归职能资本家占有。可见,利息不过是职能资本家作为使用借贷资本的报酬而付给借贷资本家的一部分平均利润,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式。

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本来只是在职能资本家使用借贷资本的场合才会发生。但是,在资本主义的现实生活中,资本家即使是运用自有的资本进行经营,他们也会像使用借入资本经营的资本家那样,把所获得的利润划分为利息和企业利润。这是因为,“总利润数量上的分割一旦取得独立的形式,这个独立形式就会生出这种性质上的分割”。换句话说,总利润随着数量上的分割而转变成二种性质上不同的东西,其中利息单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结果,表现为资本本身的产物;而企业利润则单纯表现为资本家使用资本进行操作的结果,表现为资本家发挥职能的产物。

“总利润的这两个部分因此就硬化井且独立化了,好象它们本来就是由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源泉生出一样。”随着利润出现这种性质上的分割,使用自己资本进行经营的资本家,在人格上就变成了双重的:资本的所有者和资本的使用者。因为他是资本的所有者(即贷放资本给自已的人),所以要取得利息;因为他是资本的使用者(即职能资本家),所以要取得企业利润。

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两部分,进一步掩盖了资本对雇佣劳动的剥削,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更加神秘化了。因为这种单纯量的分割,造成了一种假象:似乎利息和企业利润是两种性质不同的收入,并且“是出自两个本质上不同的源泉”。利息表现为资本所有权的果实,是货币所有者的“忍欲牺牲”的报酬,表现为资本本身的自然产物;企业利润则表现为资本执行职能的结果,表现为职能资本家管理企业和监督生产的“劳动”报酬。这样一来,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就一点也看不见了。

其实利息也好,企业利润也好,既不是什么资本的自然产物,也与监督管理生产毫不相干,它们都不过是资本家无偿占有的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都是剩余价值的特殊转化形态。我们知道,任何资本如果不被用来榨取雇佣工人的剩余劳动,不管他的所有者如何“忍欲牺牲”,它也绝不会增加一个价值原子。说资本本身能够产生利息,这和说把钱锁到柜子里它会变多是一样不合理的。借贷资本家虽然不直接和雇佣工人发生关系,但他们是通过职能资本家间接地同雇佣工人发生关系,他们是凭借对资本的所有权,和职能资本家一道瓜分雇佣工人在生产过程中所创造的剩余价值。

马克思指出:“在再生产过程中,职能资本家作为别人所有的资本的代表,与工资佣劳动者相对立;货币资本则以职能资本家为代表,而在劳动的剥削上参与进来。”所以,借贷资本家同产业资本家、商业资本家一样, 也是无产阶级的剥削者,和无产阶级处于对立的地位。

决定利息率高低的主要因素

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是如何决定的呢?为了弄清这一点,首先要了解什么是利息率。利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通常按年计算)利息量与借贷资本量的比率,利息的高低就是由利息率来表示的。

既然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平均利润率便构成了利息率的最高界限。在通常情况下,利息率无论如何不会与平均利润率相等,更不会超过平均利润率。只有在某些极特殊的场合,利息率才会等于或超过平均利润率。从理论上说,利息率的最低界限是无法确定的,因为它无论如何不能等于零,如果等于零,那就意味着没有人来出借他的货币资本,从而利息率这个概念本身也就不存在了,所以,利息率总是在平均利润率和零之间上下摆动。

由于利息是平均利润的一部分,所以利息率的变动也就密切依存于平均利润率的变动。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平均利润率提高了,利息率就会相应地提高;反之,就会相应地降低。利息率的变动依存于平均利润率这一事实,清楚地表明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在剥削工人阶级这一点上,有着共同的阶级利益。因为利息率和平均利润率的水平,归根结底要取决于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剥削程度越高,平均利润率就越高,当其他条件不变时,利息率也就会越高。

但是当平均利润率为已定的时候,利息率的变动就取决于平均利润分割为利息和企业利润的比例。而这种比例首先是由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双方,即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之间的竞争来决定的。当借贷资本的供给增加而需求不变时,利息率就会下降;反之,当对借贷资本的需求增大而供给不变时,利息率就会提高。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借贷资本家和职能资本家在瓜分剩余价值上有矛盾,因为在一定数量的平均利润下,利息和企业利润的大小成反比,但这种矛盾并不排除他们在加强对工人阶级剥削上的利益一致性。

借贷资本供求双方的竞争,尽管在利息率的确定上起着决定的作用,但是这种竞争本身并不能说明有关利息率的全部情况,正如它不能说明,当市场上借贷资本供求平衡的时候,平均利息率是由什么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在平均利息率的决定上,习惯和法律的传统等等,也和竞争一样起着作用。”

两种不同的利息率及下降趋势

当我们谈到利息率时,还必须把市场利息率和平均利息率加以区别。市场利息率是由每一时期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求状况来确定的利息率,平均利息率则是根据整个产业周期来平均计算的利息率。市场利息率是不断变动的,特别是在产业周期的不同阶段上变动就更大。市场利息率尽管不断地变动,但在每一个确定的时间内,它就象商品各个时期的市场价格一样,表现为固定的和一致的。与市场利息率不同,平均利息率会在较长的时间内表现为不变的量,这是因为作为它的根据的平均利润率,只是在较长的时间内才会发生变动。

在利息率的决定上,所以存在这样的特点,是由利息本身的性质引起的。我们知道,在借贷资本的场合,同一个资本是取得了双重的存在:在借贷资本家手里是作为财产资本,而在职能资本家手里则是作为职能资本。这种情况虽然使两个当事人(借者和贷者)都有了分割利润的权力,但是并不能使同一资本发生两次职能,生产两次利润。在生产过程中,只有作为职能资本的资本在发挥作用,而作为财产资本的资本,在这里是完全不起作用的。

利息和企业利润的分割,并不是因为财产资本和职能资本在剩余价值的生产或实现过程中,起了不同性质的作用,而完全是由于这个过程以外的原因,即由于资本的所有权和资本的使用权的分离,才使得同一利润要以不同的名义在两类资本家之间进行分配。因此,借贷资本本身不能提供一个内在的标准(象商品有内在的价值一样),来决定自己占有利润的比例,并作为市场利息率依以摆动的基础。正因为如此,所以在借贷资本供求平衡的情况下,利息率就只能由习惯和法律的传统等等来决定了。

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平均利息率也象平均利润率一样有逐渐下降的趋势。造成这种下降趋势的原因,首先是平均利润率的下降。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平均利润率有下降的趋势,因而,以平均利润率的变动为转移的利息率也就有下降的趋势。其次,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食利阶层的人数日益增加,他们或者因为资本过小而不能独立经营,或者因为利息收入已够维持奢侈生活而不愿组织生产,于是把自己的货币资本变成了借贷资本。最后,信用制度的发展,也使得社会各个阶层的游资容易集中起来,形成大量的借贷资本。这可能使得借贷资本供给的增长速度超过需求的增长速度,从而引起利息率的下降。

利息率的下降趋势,反映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有日益增大的资本部分不能用于生产,造成了借贷资本的经常过剩,这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及其矛盾的深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