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三节:空间和时间一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第三节:空间和时间一

上节我们学习了运动和物质的关系,简单的说,具体物质之间质的区别在于其运动形态的不同,正是由于具体运动形态的无限多样,带来了物质世界的无限丰富,现在再说明空间和时间与运动着的物质的关系。

空间、时间、运动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这是显而易见的,正如我们观察的每一事物都是运动着的,都是存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的广延性即长宽高,都是处于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具有一定的持续性即有产生、发展、灭亡,我们不能幻想不存在于一定时空内的具体物质。但物质的属性并不等于物质本身,空间、时间也不是独立的物质,物质是属性的主体,属性是物质间的联系属性是物质的属性,我们也不能设想脱离物质的属性。物质和运动、空间、时间是不可分割的,当然空间和时间也是不可分割的。

无限时空、无限运动的物质世界正是由一个个存在于有限的时空和特殊运动形态的具体物质组成的,无限寓于有限之中通过有限表现出来,有限中包含无限但不能涵盖无限。根据矿物学的研究,目前已知的矿物质有2300 多种,我们能说已经穷尽了对矿物质的认识吗?世界上没有别的矿物质吗?显然是不能的,只是受限于目前的科学水平,无法发现到更多了,但不能因此否认其他矿物质的客观存在,目前地球上的矿物质我们尚不能认识穷尽,更不要说其他恒星其他星系了。连矿物质这一类特殊物质我们都不能认识穷尽,更何况包含了万事万物的物质世界呢?怎么会得出物质世界是有限的结论呢?

我们不能设想物质世界是有限空间的,如果承认的话,那么物质世界肯定是从最小的物质进化而来,最小的物质是什么呢?是原子、中子、质子、光子还是夸克呢?夸克只是目前我们可观察世界已知的最小粒子,但不代表就是最小的粒子,我们可以试想下夸克内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夸克内部难道没有更小的粒子吗?这个最小粒子产生之前的物质世界是怎么样的呢?最小粒子之外没有其他物质吗?如果我们目前已观察的有限空间的总星系是最大的物质世界,那么总星系之外是什么呢?总星系之外难道没有物质吗?由总星系构成的更高一级的其他宇宙星系是不存在的吗?

这就不可避免要陷入唯心论,设想出非物质的世界,这个最小或最大的物质世界之外的非物质世界是谁的地盘呢?自然是造物主的,是神学的领地,这下终于为上帝找到了容身之所

第二,我们也不能承认物质世界是有限时间的,物质世界既然有起点,那么就有终点,总有一天会要灭亡,灭亡之后的物质世界是怎么样的呢?人类社会是怎么发展的呢?这不就是资产阶级宣传的世界末日和铁的历史周期律,最终不可避免地陷入了不可知论和循环论。

物质是客观存在的,意识只是对物质的能动反映,物质世界是无限的,人类社会的认识才能是无限的,但我们生存和可观察的世界是有限的,一代人的认识当然是有限的,主观辩证法只是客观辩证法的反应,认识的无限性和有限性也反应了物质世界的有限性和无限性。

无限和有限、一般和个别、斗争性和同一性、普遍性和特殊性、量变和质变、否定和肯定运动和静止、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这些哲学范畴上都是对立统一的矛盾,也可以简单的说是绝对性和相对性在不同领域的反应,无限、一般、斗争、普遍性、量变、否定、运动绝对真理都是绝对的、无条件的,有限、个别、同一、特殊性、质变、肯定、静止、相对真理都是相对的、有条件的。最核心的一句话就是绝对寓于相对之中并通过相对表现出来相对中有绝对但不能涵盖绝对。如果我们理解了绝对和相对这一辩证关系,也就基本上领悟了对立统一,哲学上多数问题大都可以弄懂了。

1。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列宁说:“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这就是说,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正像运动与物质是不可分割的一样,空间和时间与物质也是不可分割的。

第一,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首先表现在没有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

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客体,从宇宙天体到微观粒子,都具有一定的广延性(长、 宽、高)和一定的形状,都处在一定的位置,对其他客体都有一定的距离和排列次序(前后、左右、 上下);任何物质的运动首先就包含着位置的变动。任何社会组织都有一定的规模,都处在一定的地理位置;生产斗争和阶级斗争都在一定的环境中进行。因此,当说到某物存在着的时候,就要问它是在什么处所存在着,具有什么形状,具有多大的体积或规模。不能设想一个运动着的物质客体存在着,但是不存在于任何处所,不具有任何形状,不具有任何体积或规模。可见,运动着的物质是不能离开空间的。

同样,任何物质客体的存在都具有一定的持续性;物质客体的运动、变化、发展都是前后相随,连续更替,按照一定的顺序展开的。因此,当说到某物存在着的时候,就要问它是在什么时候存在着,存在了多久。不能设想一个物质客体存在着,但又不存在于任何时候不经历任何时间。可见,运动着的物质是不能离开时间的。

恩格斯指示说:“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 例如,黑格尔不承认自然界有任何时间上的发展、有任何前后的连续性,只承认相互间的并存性。在他看来,自然界不过是“绝对观念”在自我发展过程中“外在化”的表现,只不过是 “绝对观念”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为自己建立的一系列的“寓所”,这些“寓所”只能并列地存在着,在空间上展示出自己的多样性,而不能在时间上有所发展。因此,自然界只运动于空间之中,而不运动于时间之中。显然,黑格尔的这种观点是极其荒唐的,是同现代科学所揭示的自然发展史完全不相符合的。

又如,杜林断言,世界曾经有一个阶段处在绝对不变的状态,因此在这个阶段上,世界虽已存在,但却没有时间,世界是处在时间之外的。杜林的这个见解是极端荒谬的。因为如果世界曾经处于一种绝对不发生任何变化的状态,那末,它怎么能从这一状态转到变化呢绝对没有变化的、而且从来就处于这种状态的东西,不能由它自己去摆脱这种状态而转入运动和变化。因此,使世界运动的第一次推动一定是从外部,从世界之外来的。这种“第一次推动”只是代表上帝的另一种说法罢了,是地地道道的唯心主义谬论。杜林的这种荒唐见解,遭到了恩格斯的严厉批判。

又如,马赫断言,“不必设想化学元素是在三维空间中的。”“正如没有任何必要从音调的一定的高度上去设想纯粹思维的东西一样,也没有任何必要从空间即可以看到和触摸到的东西上去设想纯粹思维的东西。”马赫所谓“纯粹思维的东西”,指的是分子、原子、电子等等不能在通常条件下直接感觉到的东西。 他硬说,既然这些东西无非是“纯粹思维的东西”,那么就完全没有必要“作茧自缚”,去“设想”它们是存在于空间之中的。列宁对这种谬论给予了毁灭性的批判。

又如,现代唯心论者还用歪曲地解释量子力学的某些成就的办法,来宣扬微观客体存在于空间,时间之外的谬论。量子力学揭示了微观客体的“测不准关系”。“测不准关系”表明,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微观粒子的空间位置(坐标)和冲量。当我们测定粒子的空间位置愈准确的时候,我们测定粒子的冲量就愈不准确;反过来也是一样。这种情况是同古典力学所描述的宏观客体的情况不相同的。于是唯心论者就由此作出结论说,微观客体根本不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

“测不准关系”的发现人海森堡本人就宣称:“在量子力学中,根本没有谈到从客观上来确定空间和时间的事件。”但是,这种见解是不能成立的。微观粒子是否具有同宏观客体同样的时间特性,能不能在古典力学的意义上同时准确地测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冲量,这是一回事;微观粒子是否存在于空间和时间之中,这是另一回事。不能把这两件不同的事情混为一谈。从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微观粒子的位置和冲量的事实中,并不能得出微观粒子根本不存在子空间和时间之中的结论 。

能不能测准粒子的位置和冲量,这是对量子力学的客观规律研究成果的表现,属于自然科学的问题,也不能根据研究宏观天体的古典力学的规律来计算微观粒子,更不能因此否认粒子的客观时空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独立存在。

空间和时间与物质的不可分割性,还表现在没有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

空间和时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是以物质为内容的,空间和时间的特性也是随着物质形态的变化而变化的。当说到空间和时间的时候,就要问是什么东西的空间和时间。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是不可能的。 唯物辩证法关于空间和时间不能离开物质的思想,已经被自然科学的成果所光辉地证实。

十九世纪三十年代,俄国数学家洛巴切夫斯基创立了不同于传统的欧几里得几何学的非欧几里得几何学。他证明,在同一平面上,通过某一点,至少可以对已知直线引出两条平行线;他还证明,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小于 180 度。到了十九世纪五十年代,德国数学家黎曼又证明,在同一平面上,通过某一点,不能对已知直线引出平行线,并证明三角形三内角之和大于 180 度。这些发现说明了什么呢?

这说明了空间的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状态的。欧几里得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地面狭小范围内空间的特性;洛巴切夫斯基的非欧几何学所反映的是广大的宇宙空间的特性;而黎曼的非欧几何所反映的则是非固体的物质形态的空间特性。它们对于各自的领域都是正确的,它们都反映了空间对物质的依赖关系。

上面的例子都说明了不同的物质形态具有不同的时空特性,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如果超过这一范围就不能适应,就是谬误了,这是他们的特殊性。但是不同的时空特性也反应了任何具体物质都有一定时间和空间,这是一般性。

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进一步揭示了空间和时间对运动着的物质的依赖关系的具体形式,以及空间与时间的联系的具体形式。狭义相对论证明,空间和时间的特性是相对的,是随着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的。物体在低速运动时,它的空间广延性和时间持续性的变化极其微小,实际上可以略去不计;但是当物体以接近光速的速度运动时,物体沿运动方向的空间广延性就会缩小,内部过程的时间持续性就会延长 。把上述原理应用于重力场的研究,就得出广义相对论。广义相对论指出,重力场的时空特性是依赖于物质的质量的分布的:质量愈大,分布愈密,重力场愈强,则空间的“曲率”愈大(即与欧几里得几何所反映的空间特性的差距愈大),时间的流逝愈慢。 以上这些重大科学成就,都证明了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是没有的。

把空间和时间理解为离开物质并与物质并存的独立实体,是形而上学唯物论的时空观的基本特点。这种时空观的萌芽在古希腊的德谟克里特那里就已经出现。德谟克里特认为,空间是无物的“虚空”,而原子在“虚空”中运动。这种观点,在牛顿那里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牛顿看来,空间是贮藏物质的空虚的“容器”,时间是绝对均匀流逝的持续性,二者都是与物质过程无关的独立实体。空间和时间的特性是绝对不变的,空间的特性服从于欧几里得几何学,时间的特性则服从于数序规律。牛顿把这样理解的空间和时间叫做“绝对空间” 和“绝对时间”。在非欧几里得几何学和相对论产生以前,这样的时空观在物理学中占居了统治地位,直到二十世纪初期才根本动摇。

形而上学唯物论的时空观之所以长期占居统治地位,是有它的认识论根源的。

第一、这种时空观符合于所谓“健全的常识”。人们在日常生活中,不会接触广大的宇宙空间,不会接触微观世界的现象,也不会接触接近光速的运动,人们往往容易直观地把物质仅仅理解为可以直接凭借肉体感官感触到的宏观物体,因而设想没有物质的空间和时间 (例如,如果一间房子里的家具器物全部被搬走了,“常识”就会认为这间房子“空”了,没有物质了;可是这间房子的空间还存在,房子也被拆了,这块土地还在,时间也还在一分一秒地流逝,这就很容易形成没有物质的空间和时间的观念)。

第二、在宏观物体的低速运动中,空间和时间随着物质的运动而产生的变化是极其微小的、 可以略去不计的。在这种场合下,不考虑空间、时间同运动着的物质的联系,在实际计算中并不会产生什么有害的后果。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形而上学唯物论时空观的错误就不容易暴露出来,正像一般形而上学世界观的错误在 “家事”范围内不容易暴露出来一样。这些,就是形而上学唯物论时空观所以长期存在的认识论的根源。

由此可见,离开空间和时间的物质是没有的,离开物质的空间和时间也是没有的,空间和时间是同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割的,空间和时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形式。

有人说意识不是物质但也有时间,我们想事情有个思考的过程,这不就是意识的时间吗?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思考的时间其实是大脑运转的时间,大脑皮层不停运动,而不是意识的时间。大脑运动也有低级运动形式和高级运动形式,意识就是一种高级运动形式(当然意识运动也有两种运动形式即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依赖于大脑的生理运动这一低级运动形式,上节我们也学到了高级运动要支配低级运动的。比如说我们的头脑受到创伤以后,思考时间往往是更长的,这就说明了思考时间是大脑的运动时间。木头在燃烧,燃烧是木头的一种运动形式,燃烧的时间是木头的燃烧时间,而不是燃烧的燃烧时间,没有脱离运动着的物质的时间。

当然意识也是没有空间的,如果有的话,意识内部是由什么组成的呢?那肯定是非物质的。

意识的广延性是什么呢?那意识就是能够看得见的。那么就会认为意识不是大脑的属性而是大脑内部更小的物质,得出意识也是一种特殊物质的错误结论。为什么我们会觉得意识是有空间的呢?这和我们的生活常识有关,我们都知道意识反应的内容是物质即客观存在,但是我们日常接触的都是具体物质,意识中反应的事物都是具有一定空间的,所谓意识有空间其实是具体物质在我们头脑的反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