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一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第二节量变和质变第一部分

上节说明了质,量,度三个范畴之后,就可以进而说明什么是量变和质变,以及事物怎样通过量变质变的交替过程向前发展的问题了,学习这节我们要和物质的运动联系起来,要用矛盾的观点来分析量变质变的辩证关系。

1。量变和质变是事物运动的两种状态

什么是量变,什么是质变呢?简单的说量变质变就是运动在不同条件下的两种形态,量变是事物的相对静止状态,质变是事物的显著运动状态,正因为对立面的统一物的矛盾运动推动了事物的量变和质变。当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的斗争还没有达到主次易位的程度时,当事物的度还没有被突破、因而还保持着质的相对稳定性时,这时的变化就叫做量变;事物的性质主要地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主要方面起了变化,事物的性质也就随着起变化。当事物内部的矛盾双方的斗争已经使双方的主次地位开始发生变换时,当事物的度正在被突破,因而质的相对稳定性已开始丧失时,这时的变化就叫做质变,由此引起一事物向他事物的转变。一切革命派总是要永立革命潮头促进质变,一切反动派总是要竭力维持现状阻碍质变。我们要推动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转化,就是要抓住时机实现飞跃引起质变,现在的一切目的就是要推翻资本主义这一旧质旧事物,建立社会主义这一新质新事物。

正如毛主席所说:“无论什么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相对地静止态和显著地变动的状态。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 斗争所引起的。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一种状态的时候,它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好似静止的面貌。当着事物的运动在第二种状态的时 候,它已由第一种状态中的数量的变化达到了某一个最高点,引起了统一物的分解,发生了性质的变化,所以显出显著地变化的面貌。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转化为第二种状态,而矛盾的斗争则存在于两种状态中,并经过第二种状态而达到矛盾的解决。” 事物的发展过程,就是由量变到质变、由质变到量变的循环往复而又由低到高的无限过程。

2。由量变到质变我们先来说明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

古代的人们在长期的实践中,曾朴素地体会到量变引起质变的道理。所谓“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等,都包含着对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某种认识。当然,这样的认识还远不足以真正揭示量变引起质变的客观规律。

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正确地概括了的近代和现代科学的成果,确凿地证明了量变引起质变是在一切领域中起作用的普遍规律。因为事物的矛盾具有普遍性,由内部矛盾推动的运动也是不断进行着的,那么量变质变也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

以物理现象为例。物质“相”的转变,例如水的汽化或结冰,溶液的沸腾或凝固,金属的熔解或结晶,都是量变引起质变的鲜明例证。电磁波的波长的变化 每达到一定的界限,就会引起一次质变,例如在电磁波的波长由长变短时,就会 依次出现无线电波、红外线、可见光线(又分红、橙、黄、绿、蓝、青,紫七种 颜色)、紫外线、伦琴射线、y 射线等。放射性元素原子的衰变也是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以化学现象为例。门捷列夫的周期律确凿地表明量变引起质变的规律。按照周期律的现代解释,元素的性质是取决于该元素的核电荷数,并与核电荷数成周 期性的依赖关系的。从核电荷为 1 的氢气,每增加一个核电荷,就出现一种不同的元素,例如氢的核电荷增加一个就变成氦,再增加一个就变成锂,再增加一 个就变成铍,再增加一个就变成硼,以此类推。整个周期表都是严格按照核电荷数的多少排列的。周期表上的原子序数其实就是原子的核电荷数。

以生物现象为例。物种发展史证明,从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并不是像某些生物学家所错误地认为的那样仅仅是平滑的进化,而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旧物种在环境的影响下逐渐获得某些新的性状和机能,积累到一定的程度,变异性的因素战胜了遗传性的因素,旧物种就发生质变而成为新物种。个体发育也是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例如禾本科植物要完成由旧种籽到新种籽的发育和发展周期,必须经过春化阶段和光照阶段,这两个阶段的完成都是质变;但每个阶段的完成都是以量变作准备的:春化阶段需要有一定时期的低温,光照阶段需要有一定时期的阳光照射。

以社会现象为例。任何社会形态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都是矛盾的统一体,当生产关系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社会的发展表现为进化或量变;当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障碍时,社会革命就要到来,社会形态就要发生质变。

从猿到人的过程中,或者说从食虫类爬行动物发展为猴子的阶段,需要经历极其漫长的演化过程。某些食虫类爬行动物在转向树栖生活后,逐渐摆脱原有爬行类体格特征,经过长期适应形成类似现代猴子的生理结构:身体直立化、前肢与后肢功能分离。由于长期树栖生活导致下肢逐步退化,前肢则特化发展 (例如长臂猿、森林古猿及巨猿等种类,其臂展可达5 米以上)。然而当森林环境发生退化时,这些特化程度过高的猿类往往走向灭绝。

那些既能树栖又能地面活动的猿类,在森林消亡后转向地面生活。通过长期劳动实践(使用天然工具改造环境),它们的下肢逐渐直立化以适应躯体支撑需求,同时动物本能持续弱化而社会性不断增强。无论是从食虫类到树栖猿的转变,还是从树栖猿到地面猿的演化,直至最终通过劳动实现向人类的质变,整个过程都体现着量变积累引发阶段性质变的规律。

以思维现象为例。人们对于任何事物的认识,开始总是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在一定的范围内,感性材料的多少并不影响认识的质。但是,当人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积累了十分丰富的感性材料时,就会产生认识上的质变,跃进到理性认识的 阶段。一种新的科学理论的产生,也要经过长期的积累资料的阶段以后才能实现,在这里也同样是量变引起质变。

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过程也是个由浅入深的过程,同样遵循量变质变规律。虽然马克思主义本身是理性认识成果,但个人的认知必然始于感性阶段(在学习初期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解具有模糊性与片面性)。通过系统化的持续的理论研读,在实践过程中的反复运用分析,最终实现将书本理论转化为自身认知体系。

这种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升华过程,本质上正是知识积累(量变)到认知飞跃(质变)的辩证发展。

因为矛盾是普遍存在的,运动是无限的,那么量变质变这一规律也要统领一切事物的变化过程。由此可见,无论在什么领域中,事物总是经历着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的。

由量变到质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大体说来,可以分成由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和由场所的变更引起质变这样两种形式。

首先,单纯的数量增减,达到一定的程度就会引起质变。例如,元素原子核电 荷数的增减,会使一种元素变为另一种元素。又如,由同样种类的原子构成的化合物,原子的数目不同,化合物的性质也就不同。笑气(N2O)、一氧化氮 (NO)、 二氧化氮(NO2)、亚硝酸酐 N2O3)和硝酸酐(N2O5)等五种化合物,都是由氧和氮两种元素构成的,但是因为氧原子或氮原子的数目不同,它们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就互不相同。水(H2O)和过氧化氢(H2O2)也是这样。

又如,在劳动力成了商品的条件下,小生产者手中掌握的货币达到了一定的数量,就要转化为资本。在资本主义生产中,工人在必要劳动时间创造的价值是劳动力的价值(即维持工人及其家属的生活所必需的那部分价值),超过这个限度,他所创造的价值就变成了剩余价值(即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那部分价值)。又如,富裕中农是有轻微剥削的,如果剥削量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发生质变,成为富农了。这些,都是数量的增减引起质变的例证。

其次,在有些情况下,尽管事物的数量并没有增减,但是构成事物的成分在排 列的次序上发生了一定的变化(这也是量变的一种特殊形式),也会引起质变。

化学上的同分异构体和同素异形体就表明了这种情况。就同分异构体来说,例如 乙醇(即普通酒精,C2H5OH)和甲醚(CH3OCH3)不仅都是由碳、氢、氧原子组成的,而且碳、氢、氧原子的数量也相同。可是,因为原子的排列次序不同(结构式不同),二者的性质也就互异:乙醇是液体,在一个标准气压下沸点为 78°C,能以任何比例与水混合;甲醚是气体,几乎不密于水,二者的化学性质也很少相似。就同素异形体来说,例如金刚石和石墨都是碳(C);但是由于粒子的排列不同,即“晶形”不同(金刚石属“轴晶系”,石墨属“六方晶系”),二者的性质也就有极大的区别。

在战争中,同等人数和同样素质的军队,仅仅由于组织的不同,就会引起战役或战斗结果的质的不同。在生产中,同等人数和同样素质的劳动力,由于组织和安排的不同,也会引起生产结果的质的差异。

工人罢工运动初期以个体工人反对资本家的形式,随着自发组织规模扩大(从几十人到几百人再到几千人),其力量虽未实现根本转变,却已达到资产阶级不得不重视的程度,进行整个地区或行业的经济罢工,但往往会被资本家的反革命两手轻易镇压。只有当同样数量的工人在马克思主义政党领导下,从单纯的经济斗争发展为夺取政权的政治斗争时,实现了质的飞跃,才真正发挥了无产阶级彻底革命的伟大力量。

在社会主义时期和资本主义时期条件下,虽然是同等数量的劳动者,但由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化,所有制由资本家私人所有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相互关系也由压迫与被压迫的剥削关系转变为共产主义的互帮互助关系,才能实现按计划按比例发展经济,才能合理化安排人力物力,才能激发劳动者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以主人翁精神投身于三大革命实践,所以说社会主义时期的发展速度和质量总是远远优于资本主义的。

由于事物的质有许多方面,量也有许多方面。在分析量变如何引起质变的问题时,必须注意质和量的对应关系。一定的量变所引起的并不是随便一种质变,而仅仅是同它相对应的那种质变,只有矛盾着的双方才能相互转化。只有注意了这一点,才可能清晰地把握量变引起质变的过程。

例如,水的质既有物理的方面,也有化学的方面。水的物理方面的质是由水分子之间的凝聚力和排斥力的矛盾决定的,因此,这一对矛盾的斗争及其消长变化这样一种特定的量变,只能引起水的物理方面的质变,而不能引起水的化学方面的质变。水在一个标准大气压力下达到了 100°C,分子间的排斥力就超过凝聚力面跃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水的物理的质就发生变化,由液体变成气体;但是水的化学的质并没有发生变化。反之,水的化学的质却是由水分子内部的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特殊矛盾,即特殊的化学键所决定的(在水分子中两个氢原子各和氧原子共用一对电子,形成共价键),只有当温度升高到使氢氧间的化学键发生分裂时,水的化学性质才会改变(需要4000 —5000 °C °C的高温)。

同样,人的身体的新陈代谢方面的量变只能引起生理方面的质变,不会引起政治思想方面的质变;人们头脑中以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斗争为内容的量变只能引起人的政治思想方面的质变,不会引起生理方面的质变。 仅仅是思想和身体器官量变质变的过程,也把那些鼓吹手淫天然论的人给完全驳倒了。

在分析量变如何引起质变时,不仅要注意整个事物的量变,而且要分别考察构 成事物的矛盾双方各自的量变。这是因为,作为矛盾总体的事物的量变,是由矛盾双方斗争力量的增减变化所决定的,只有分别考察了矛盾双方的量变,并把 它们综合起来,才可能正确地把握矛盾总体的量变。

毛主席《论持久战》中在分析抗日战争的三个阶段的特点时,就是分别考察了中国方面和日本方面的量的变化(同时也考察了质的变化),然后才得出关于战争总体的结论的,中国不能短时间内取得速胜但必然打败日本帝国主义。

3。由质变到量变现在再来说由质变到量变的过程。

事物在质变完成以后,就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旧过程完结了,新过程发生了。新过程又包含着新矛盾,开始它自己的矛盾发展史。”固态金属变为液态后,就在液态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氢氧化合成水后,就在水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资本主义社会通过暴力革命变成社会主义社会以后,就在社会主义社会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在新质基础上所产生的量变,同旧质基础上的量变是有根本区别的,并不是简 单地回到原来的出发点。这是因为“量变改变事物的质和质变同样也改变事物的量”。一百个劳动者协作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并不是简单地等于一百个劳动者单独生产时所能生产出来的产品的总和,而是要比这个总和大得多,并且能够达到单独生产时无法达到的产量。这一点在我国农业合作化和人民公社化的过程中表现得十分明显。由单干到互助组,由互助组到初级社,由初级杜到高级社,由高级社到人民公社,每一步都有质的变化,而每一步质的变化,都会造成“新的力量”,出现在旧质基础上不可能出现的新的量变。

当事物已经完成了质变,进入了新质的领域时,如果我们仍然用旧质基础上的 量变的尺码来衡量新质基础上的量变,往往就会陷入错误。

例如,有人认为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不可能超过某种“最高”的速度。其实,他们心目中的“最高” 速度,无非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最高速度,这些人奉行洋奴哲学和爬行主义,认为技术创新只能跟在帝国主义和洋专家的屁股后面缓慢爬行,只能在反动权威的洋框框里转圈子;他们不了解,我国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根本不是在资本主义制度这种旧质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在社会主义制度这种新质的基础上进行的,实现知识分子和劳动群众的革命结合,放手发动劳动群众,我国的科学技术完全可以以资本主义国家所无法企及的速度向前发展,仅仅十二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两弹一星这是最好的证明。

又如,有人认为农作物的某种单位面积产量已经到了“顶”,再没有办法提高了;其实,他们的所谓“顶”,不过是在几千年来的单干的基础上所能达到的“顶”,对于集体化了的我国农业说来,这种“顶”是完全可以通过群众性的科学实验和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予以突破,并且大大超过的。在我国人民在三面红旗指引下在各个战线上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如“中单2 号”“郑单2 号”玉米品种、籼型杂交水稻、“泰山1 号”小麦品种,这不是某个科学家的发现,是社会主义时期亿万农民的伟大创造,在当时成千上万个人民公社都大搞试验田,进行种子改良,为科学家研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材料,其中不乏有创造性的成果,这些事例无疑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学习量变质变过程中,也是对于我们进行思想斗争的尖锐武器,一方面在改造思想的过程中离不开组织的帮助,要通过这种组织性和纪律性来改造自由主义,然后来提高自己头脑中的无产阶级思想,更重要的是要进行无产阶级的革命实践,才能彻底改造小资产阶级立场,从自发的思想斗争转化为自觉的思想斗争,经量的积累实现新的质变,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同时也要多多坚持在组织中进行自我批评和互帮互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