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第一章: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是科学的革命的认识论
第一节:反映论
从这部分开始我们就正式进入了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学习了,阐明了认识的运动规律和辩证逻辑。我们知道凡是坚持了物质第一性的唯物主义,都承认了意识(或思维或认识或精神或社会意识,本质上都是一个东西)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是人脑的属性,是人脑的高级运动形态,是一种高级的为人所特有的反应能力,这种观点就是反映论,也就是说物质世界是意识的来源。当然除了庸俗的唯物论除外,因为他们把意识看作是人脑的分泌物,是一种特殊的物质。
而一切唯心主义者都认为意识是世界的本源,物质是由意识的派生物,或是人的感觉经验等感知到物质才存在的,或是上帝绝对精神创造了物质,他们认为是意识认识意识自身,他们是颠倒了物质和意识的关系自然不可能坚持反映论。
一些二元论者和经验主义论者他们承认反映论,但是不彻底的,他们认为人们的意识不能正确反映物质世界,就像经验主义者拿个人一时的主观上的认知错误来否定人类能不能正确认识物质世界,其实也就是不可知论,为了解释这些不可知的现象最终必然又滚到了唯心主义。
而唯物论不仅认为意识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引起的,而且能够成为物质世界的正确映像,也就是说世界是可知的。我们可以看到对于认识运动规律的说明,一点也离不开对于哲学上的两个基本问题的回答,这也进一步证明了为什么物质第一性和世界是可知的是哲学上的两个基本问题,它不仅表现在本体论、对立统一规律中,还表现在认识论中,是涵盖了哲学一切领域的,由此可见理清了这一关系才能掌握了辩证唯物论。
1。认识的唯一泉源是物质世界
两千多年来,许多哲学家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认识论。但是,唯物辩证法以前的认识论,或者是唯心论的,或者是形而上学的,或者既是唯心又是形而上学的,没有一种认识论科学地解释了人们认识的本质和认识的规律,也没有一种认识论能够成为劳动群众革命地改造世界的精神武器。只有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才是唯一科学的和革命的认识论。这样的认识论,毛主席把它叫做“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为什么叫做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呢?简单说就是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代表无产阶级的、坚持实践第一性的、具有辩证法的,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是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的辩证过程,既承认了物质第一性,又强调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当然要回答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之前,首先应该说明什么是反映论。 反映论,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所有的唯物论(那种把意识也看作物质的庸俗唯物论除外)的认识论,实质上都是反映论。反映论是建立在两个基本观点之上的:一个是承认认识的最终泉源是客观的物质世界,一个是承认认识能够提供关于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映象。
现在先说明第一个基本观点。 如前所述,唯心论是否认有不依赖于意识的物质世界的。因此,它当然否认认识的泉源是物质世界。在主观唯心论看来,认识的对象是所谓“观念的集合” 或“感觉的复合”等等,认识的主体则是所谓“自我”,是所谓“一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向前飞逝的印象”等(其实也还是感觉或观念)。
在客观唯心论看来,认识的对象是所谓“理念”、“绝对观念”、“人格”等,认识的主体则是这些“理念”或“观念”的某种产物。总之,在各种形式的唯心论看来,所谓认识,不过是观念认识观念,精神认识精神。
唯物论的看法与此相反。唯物论的根本前提就是承认在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的物质世界。因此,它认为认识的唯一泉源就是物质世界。认识的对象是物质世界的种种事物,认识的主体(人们的头脑)也是物质世界的一部分。所谓认识,就是客观的物质对象作用于人们头脑的结果,就是人们的头脑对于客观物质世界 的反映。离开了物质世界,就无所谓认识。除了物质世界,认识再也没有第二个最终的泉源。
上面两种相反的看法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凡是不怀偏见的人都不难看到,唯物论的看法是正确的,唯心论的看法是荒谬的,在我们前面讲的地球的起源和意识的起源,已经充分证明了在人类出现以前、甚至在任何有感觉的生命出现以前,物质世界早就存在着,这时候根本没有认识的主体,当然也谈不到有认识。
认识只是在人类出现以后才有的,而人类及其认识器官也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没有物质世界,就没有认识的对象,也没有认识的主体,哪里还有什么认识可言呢?由此可见,只有把物质世界看作认识的唯一泉源的唯物论观点才是正确的,而把那种实际上并不存在的所谓独立的精神实体看作认识的唯一泉源的唯心论观点是自欺欺人的。
2。认识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
单单承认认识的泉源是物质世界,还不一定就是反映论,因为这还没有涉及认识能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物质世界的问题。因此,还必须进一步说明反映论的第二个基本观点。
如前所述,康德也承认有不依赖于意识的“自在之物”,并且承认人们的表象是由“自在之物”作用于人们而产生的。在这一点上,他承认了物质世界是认识的泉源。但是,康德的认识论是不是反映论呢?不是的。因为按照康德的说法,尽管人们的表象是由“自在之物”引起的,可是表象同“自在之物”并没有同一性,并不能提供关于“自在之物””的正确映象。这正是不可知论。黑尔姆霍兹蹈袭康德的不可知论,提出所谓“符号论”,主张“感觉可以看作是外部影响的记号,但不能看作是它的模写。因为模写必须同被模写的对象有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而记号却不需要同它所代表的东西有任何相似之处。”普列汉诺夫把感觉说成 “象形文字”,实质上也是“符号论”,也是不可知论。
唯物论的看法与此相反。唯物论认为,认识就是人们的头脑于物质的反映,人的和不仅是由客观物质世界引起的,而且能够成为客观物质世界的正确的映像 或模写。
上面两种相反的观点,哪一种是正确的呢?只要我们依据实践的经验和科学的 材料,就可以判定唯物论是正确的,不可知论是错误的。
首先我们来看看人们的感觉。不可知论者列举了许多“事实”来证明感觉不是客观对象的映象。有人说,把一根直的木棒的半截浸在水里,看起来为什么是弯的,有人说冬天用手去接触同样温度的铁器和木器,会感到铁器比木器更冷,因此他们认为感觉是不能成为对象的正确模写,其实这种议论是似是而非的,实际上半截浸在水里的木棒看起来是弯的,也是反映了空气和水对光线具有不同的折射率。铁会比同温度的木头使人感到更冷些,也是反映了铁比木头具有更高的导热能力,不同的折射率还是不同的导热性都是客观存在的,而不是人主观臆造出来的,当然这也反应了生活经验并不能代表科学,感性认识并不等于理性认识,更不能因此来否认人可以正确认识客观规律。
还有人说同一客观对象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可以引起不同的感觉,而不同的客观对象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却可以引起同样的感觉,可见感觉的内容并不取决于客观对象,而取决于感觉器官的生理结构。这种议论也是站不住脚的,同一种客观对象作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之所以引起不同的感觉,是因为我们观察事物往往是先看到其一部分属性,正在于不同的感觉器官所感受的只是客观对象不同方面的属性(就像视觉器官所感受到的是苹果的颜色和形状,因而产生 “红”“绿”和“圆”的感觉;味觉器官所感受到的是苹果的滋味,因而产生“甜”、 “酸”的感觉,等等),而这些不同的感觉都是对这个对象的不同方面的属性的正确映象(“红”、“绿”、“圆”、“甜”、“酸”等等正是苹果的颜色、形状、滋味的正确反映)。
至于不同的客观对象作用于同一感觉器官引起相同的感觉(苹果和盐接触舌头都产生味觉,接触皮肤都产生触觉等),是因为这些对象都具有可以为特定的感觉器官所能感知的客观属性(苹果和盐都是有味的,又都是有一定的硬度、强度和形状的);而特定的感觉器官之所以只能感知客观对象的某种特定的属性 (耳能听而不能嗅,眼能而不能尝等),正是有机体反映外间世界、在千百万年的进化过程中形成的分工,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结果。用歪曲地解释感官生理学的某些成就的办法否认感觉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这是完全错误的。
有人问,人们的头脑可以杜撰许多荒诞的表象,像狮身人首、牛头马面之类,这样的表象难道也是客观对象的正确映象吗?客观世界里哪里有这样的事物呢?
其实,客观世界中虽然没有狮身人首、牛头马面这样的事物,然而构成这些表象的要素在客观世界中却是存在的,这些表象不过是人们把这些要素(例如狮的身、人的头、牛的头、马的面)组合起来的产物罢了。试问:如果世界上根本没有狮、 人、牛、马,如果人们没有关于狮、人、牛、马的映象,能够形成狮身人首、牛头马面的表象吗?显然是不能的。
就像我国传说中的龙,也是不存在的,是纯粹虚构出来的,但是龙的组成部分正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动物,只不过是个具有熊头、鳄眼、鹿角、牛鼻、狗牙、鲶须、狮鬃、鹰爪等多种动物的特征,是九种动物合而为一的“九不像”形象,没有这些动物也不可能构想出龙的具体形象。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就像科幻小说里的星际争霸对于我们已知的世界也是不存在的,但实际上是对于地球上帝国主义的殖民政策和帝国主义战争的反映,只不过表面上看似是小说家抽象出来的虚无的东西。刘慈欣的黑暗森林法则,说的玄之又玄,说每个文明都是带枪的猎人。因为宇宙物质总量是不变的,以至于每个文明都要为了生存互相争斗,这其实就是把社会达尔文主义这一套丛林法则给挪到宇宙中去了,然后又把资本主义的竞争关系作为黑暗森林法则的基石进行说明,所以说尽管他讨论的仿佛是宇宙,但实际上还是地球上这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反映。
还有这两天群里有的同志讨论的动漫和游戏,其实这也是对客观世界的反应,只不过借助了植物和动物、动物和动物等这种外在形式,而本质上反应的却是社会关系,反应了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或是宣传色情暴力,或是宣传阶级调和 (狼羊、人熊由根本对立走向了合作共赢等)。自然界本身是不具有阶级的,但在阶级社会,每一个人都是从属于一定阶级的,那么与人发生关系的自然物,就是经过人改造过的,那么就要打上阶级的烙印,反应一定阶级的阶级意志,而这些文学、游戏、动漫等艺术创造所反映的阶级意志正是通过作者的意识来表现出来的。
还有人说,人们是会产生错觉的,错觉总不能说是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当然,产生错觉是完全可能的,而错觉也确实不是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但是,错觉的存在并不能证明感觉按其本性说来不能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我们之前提过一个观点是认识本身没有错误的,这个认识是一个抽象概念和这里具体的认识是不同的。那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这些客观事物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器官,感觉器官反应的过程和被反应的对象是客观的,但是反映到我们我们的这个头脑中,我们就需要对它进行进行了一个思维加工,它不是一个镜像式的折射,不是原来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反映出来是什么,所以他说感性认识做出的判断和解释是错误的只能发生在主观方面。而且我们对感性认识的一个判断和解释之中,也受到了阶级立场和原有固有思想的影响。
而且,人们产生了错觉,总可以找到产生错觉的原因,从而纠正错觉。就像精神病患者他们对世界的认识是错误的,是和现实颠倒着的,但其实他们反应的也是客观的物质世界,而不是凭空设想的,只不过是因为他们神经和大脑受损,认知和感受出现偏差,处理信息的方式出了问题,把客观事物以扭曲的形式反映出来。
可见,以上种种否认感觉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的说法,都是毫无根据的。实际上,人类的实践早已确凿地证明了感觉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
如果感觉根本不能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属性,人们就可能把火当成水,把泥土当成粮食,把悬崖峭壁当成康庄大道,那末人们就将连像普通动物一样适应自然、保存种族都不可能了,还谈得上什么改造世界呢?可是,人类不仅至今已 经生存了一百万年之久,而且不断地改造着自然和社会,将来还将创造着比现在高千百倍的文明,这个基本的事实就充分证明了感觉是能够提供关于客观世界 的正确映象的,而正确认识世界正是我们改造世界的前提。
感觉如此,思维又怎样呢?当然,思维不是客观对象作用于感觉器官的直接结果,它的形式是抽象的。但是,无论多么抽象的思维,归根到底仍然是客观世界的反映。许多唯心论者硬说数学是“理性的自由创造物”,与客观世界无关。
事实上,如恩格斯指出的,数学的概念是从现实的数量和形状中抽象出来的,甚至数学的运算方法(例如微分法和积分法)也是从现实世界的某些实际过程中抽象出来的,它们在物质世界中都有“原型”,都是物质的东西在人们头脑中的抽象的反映,数学的出现和发展也是服务于农业的生产需要。
许多唯心论者又硬说逻辑规律是与客观世界无关的。事实上,如列宁所指出的,“最普通的逻辑的‘格是事物的被描绘得很幼稚的最普通的关系。” “逻辑形式和逻辑规律不是空洞的外壳,而是客观世界的反映。” 数学和逻辑是这样,一切思维也都是这样。思维和感觉的区别,在于感觉是客观世界的现象的反映,思维是客观世界的本质的反映;至于它们都是客观世界的 反映,则是相同的。当然,思维也有错误的,错误的思维不能正确地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但是,正如错觉的存在不能否定感觉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一样,错误思维的存在也不能否定思维能够提供客观世界的正确映象,错误思维也是完全可以为实践所纠正的。
不管是正确的还是错误思维或认识都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但是我们要想正确反映客观世界也是有个辩证过程的,对于简单事物尚且不能一次反映正确,更不要说复杂的事物既有现象又有假象,这需要我们细心研究事物的大量感性材料,才能发现事物的本质,才能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才能正确的反映物质世界本来的面貌。
就像我们对中修社会帝国主义的认识,对机会主义者的认识,对自然规律的认识,除了受到个人认知能力的影响,受到阶级立场的制约,受到科学水平的限制,还在于事物本质的暴露是通过大量现象表现出来的,矛盾的展开也需要有个过程的,我们获得正确认识也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就算获得了正确认识也不是一次结束的,还要随着实践的变化不断向前发展的,就整个过程而言又是相对真理了。
人们在生产斗争、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中能够以思维作指导而达到预期的目的,这个事实就是思维能够正确地反映客观世界的证明,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也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并在实践中推动了认识的发展,世界是可知的,即使现在没有认识的或认识错误了的,在未来是必然可以正确认识到的,这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因为规律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是不断运动变化着的,人的实践和认识是不断进步的。
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社会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着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真正的自然科学理论正确地反映着自然界各个领域的发展规律,这是千百万次的实践充分证明了的事实。 不仅承认物质世界是认识的唯一泉源,而且承认认识能够提供关于客观对象的正确映象,这就是唯物论的认识论即反映论的基本观点,这种观点同唯心论、不可知论是根本对立的。
第二节: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
1。实践观点
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实践是认识的动力,认识世界的目的是为了改造世界,是服务于实践的需要;实践决定认识的内容,认识是客观世界在人脑中的能动反映,是通过肉体器官获得感性认识的;社会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认识是主观的东西,只能用客观的东西去比较,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是一种物质性活动,造成了客观的结果,用实践才能判断主观是否符合客观。而且随着实践的不断深刻,科学技术的进步,经验的大量积累,矛盾的充分暴露,认识才会向前发展。
反映论的观点是一切唯物论(庸俗唯物论除外)的共同观点,对于科学的唯物论即唯物辩证法说来还只是起码的、 初步的真理。讲认识论如果只讲到反映论为止,还不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如果把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归结为反映论,就会把唯物辩证法同形而上学的唯物论混淆起来,把唯物辩证法降低为形而上学的唯物论。当然,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也是反映论,但是它不是一种随便的反映论,而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它不仅同唯心论的、不可知论的认识论根本对立,而且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也有原则的区别。
在学习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的时候,不仅要划清唯物论的认识论同唯心论的认识论的界限,而且要划清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界限。
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反映论的原则区别,集中地表现在两个问题上:第一、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反映论不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而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则把实践作为认识的基础;第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反映论不了解认识是一种辩证的发展过程,而唯物辩证法的反映论则把辩证法应用于反映论,充分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辩证规律。
形而上学唯物论在认识问题上的第一个根本缺陷,在于离开了人的社会性和人 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费尔巴哈在旧唯物论者当中对反映论的论证是比较深刻的,他把认识的对象了解为不依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自然界,把认识的主体了解为作为自然界的产物的肉体的人,把认识了解为自然界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驳斥了唯心论和不可知论的谬说,这是他的功绩。
费尔巴哈是一个唯物主义者,但是他没有看到实践的作用,他承认了认识是对物质世界的反映,但是他不知道人的认识是怎么获得的,是通过什么和物质世界发生了联系的,也就是说他不懂得实践的观点。第一次讲实践的观点其实是在黑格尔,黑格尔认识到了实践的作用,但是他的实践也只限于生活的实践,还没有上升到阶级斗争这一伟大的革命实践,这是由于他的阶级性所决定的。
而第一次创造性地将实践的观点放在第一性,并阐释了革命实践的伟大意义,是在马克思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提出来的。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或者说实践论是跟一切的唯心主义者和形而上学是有着根本区别的。
所以说他不是科学地说明了认识问题,也没有驳倒了唯心论和不可知论。还在于他心目中的“人”,并不是在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上和一定社会关系中实践着的现实的人,而是只有两性差别而无阶级差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抽象的“人”,但是这样的“人”,在现实生活中实际上是没有的。
当费尔巴哈宣布认识的主体是肉体的人而不是独立的精神实体的时候,他自以为抓住了非常具体、非常实际的东西,而其实他所抓住的仍然是非常抽象、非常空洞的东西,这是他的致命的弱点。正因为如此,他就没有能力理解认识对实践的依赖关系。在他看来,认识是生物的人对自然界进行消极直观的产物,而不是社会的人对客观世界进行改造的产物。这个缺陷在费尔巴哈尚且不能避免,在别的旧唯物论者就更不用说了。 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相反,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把实践理解为认识的基础,认为只有从实践的观点出发,才能科学地理解认识问题。
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承认了认识的能动作用,而这是一切形而上学者所反对的,他们认为认识只是对物质世界的被动的本能的毫无波澜的镜像式折射,这种把人说成只能被动服从规律,就把人降低为动物了,把这种认识看作同动物的本能一样了。
首先,从认识的主体看,作为认识主体的人固然是自然界的产物,但是人们并不是像普通动物一样消极地适应自然,而是积极地改造自然,即进行着生产斗争的实践;在进行生产实践的过程中,人们就造成了一定的生产状况,并结成了与一定的生产力状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由于在生产关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人们就分成具有不同利益的阶级,并进行着阶级斗争的实践。不同历史时期、 不同阶级的人们,具有不同的本性、不同的本质。像形而上学唯物论者那样把作为认识主体的人了解为只有两性差别而无阶级差别的生物学意义上的人,就根本不能了解认识的主体。
其次,从认识的对象看,自然界固然是人们认识的对象,但是作为认识对象的自然界并不是同人们的实践活动无关的。自然界只有在作为人的改造对象的时候才成为人的认识对象。
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但是需要通过实践才能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就像毛主席说的,梨子是什么味道?亲口尝一下才能知道。通过实践我们才认识到了梨子的属性,它的味道和口感,和梨子发生关系它才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如果你没有见过梨子,在实践中没有接触到梨子,你脑海中就没有梨子的概念,那么显然不可能成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就像生产资料一样,土地和机器所以能够作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下的生产资料,就是因为它成为了资本。土地是自然界的产物,房子是我们加工的自然界的产物,但是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它才会变成了不变资本,变成了剥削的工具。这个和认识对象一样,如果这些机器、原料与土地不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生关系,不和资本家与工人发生关系,那么它也不可能成为我们劳动的对象,它们本质上都是一样的。
如恩格斯所指出的:“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 而且,人的认识对象决不限于自然界。
人们的社会存在,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也是人的认识对象,而这些正是人们的实践活动造成的。而且实践本身就是客观的物质活动,也是认识的对象。像形而上学唯物论者那样把认识对象归结为与实践活动无关的自然界,就不能真正理解认识的对象。
我们知道不同阶级的人有不同的本质,但是我们很少谈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本质。这一点也是很明显的,这一点主要是和生产力有关系,因为生产力变化了,作为生产力最关键因素的劳动者也要发生质的变化。但在过去由于生产力比较低下,为了谋求生存的需要,基本上时间全部都用来进行物质资料生产了。而当私有制出现了剩余产品了,可以拿来去交换,发展了商品经济。于是从社会中脱离出来一部分统治阶级,他们可以不从事生产,靠剥削劳动者的剩余价值去生活,他们可以把时间用来研究政治经济哲学这样等。
但是随着生产力发展了,社会总生产的时间也就相对减少了,但是绝对量是肯定是增加的,因为剥削程度是越来越高的,我们的生产时间也是很长的,二十四小时生产线都不可能停止,十二小时两班倒或者三班倒都要进行生产。但是我们这一时期和过去的地主封建社会、奴隶社会和资本主义初期的比较起来,劳动时间不管从量上相对减少了,质上是相对简单了,这样我们就可以有相对时间用来做其他的活动,尤其是进行精神方面的创造,所以说这个问题也要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角度去分析。当然我们所拥有的时间也是非常有限的,只是相对而言的多了,其实是不和生产力相符合的,这在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制约,也只有到了社会主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生产力才能真正发挥原有的能力,劳动群众才能摆脱繁重的劳动,才能有更多的空闲时间,才能消除脑力差别,真正实现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有同志问资产阶级意识形态为什么在共产主义消亡了?
因为物质世界发生变化了,生产关系发生变化了,那么社会意识也要发生变化。
只有在阶级社会才产生阶级意识,没有阶级社会怎么会产生阶级意识呢?人的一切认识只能是从物质世界中得来的,而思想上的阶级性也正是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在我们人脑的反映。
最后,从认识的过程看,认识固然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但是只有当人们通过实践活动去改造那些事物的时候,才能接触那些事物的现象,暴露那些事物的本质,使那些事物反映到头脑中来,取得对那些事物的认识。人们进行认识活动的目的,又正是为了改造客观事物,认识的正确与否,也要靠在实践中能否实现预期的目的才能判定。
总之,实践是认识的来源,是认识的目的,又是检验认识的标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像形而上学唯物论者那样只看到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而看不到这种反映只有在人们改造客观事物的基础上才能实现,就不能真正理解认识的过程。
就拿看书学习来说吧,我们现在看的这些社会主义时期的教科书,系统性很强,内容也很全面,但是在理论深度方面,这些书又不如原著,在我们有了一定基础之后,就可以结合一些学习资料去看原著。从看教科书到看原著,我们对马克思主义的认识也在这个过程中变得更加深刻了,这也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辩证过程。
要想在几天之内学会马克思主义显然是不可能的,必需要长期坚持下去,要有毅力去坚持完成每天的学习任务,“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狂热性的学习对我们学习是非常不利的,这样是不能将全部学习的内容给结合起来的,这几天学习了,过几天又不学习了,那把前面学习的都给忘了,结果是前面学到的知识连贯不起来,表面上看着是阅读页数增多了,但是内容的质量却下降了。所以要坚持学习,要坚持量的积累才能达到质变。从来没有什么天才,那些所谓的“天才”都是来自于坚持长期的实践。有人老想着几天、几个月就能完全学会,实际上是唯心主义,他们说是反对天才论,其实他们认为自己就是这种天才嘛。
毛主席说:“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 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 这是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同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的第一个根本区别。 “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依据对立统一规律解决了认识过程中的诸因素、诸环节如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分析和综合、归纳和演绎、真理和错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等等的相互关系问题,从而科学地揭示了认识过程的规律性。
就拿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来分析认识和实践的关系吧,经验主义者只强调直接实践,但是他没有想到把这种实践的这种感性认识要上升到理性认识,要进行分析加工,要上升到理论的高度。教条主义者不承认我们获得了的知识是通过实践才得到的,也是得到实践的一个检验的,把那些书本理论、公式原理看作是凭空产生的,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理性认识不是无水之源、无本之木。正是因为这种有了大量的感性材料,感性认识才能上升到理性认识。
综上所述,形而上学唯物论的认识论是缺乏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反映论,是一种消极的直观的反映论。按照这种理论,人们要取得认识,并不需要投身到变革现实的实践中去,只要坐着不动,对自然界进行静止的观察就行了。取得认识以后,也无需以认识为指导去进一步从事变革现实的实践,并在实践中检验 和发展认识,只要对世界作一些自以为正确的说明就够了。这样的理论,不符合于认识的实际情况,也不能成为指导人们进行实际斗争的武器,既不是科学的理论,也不是革命的理论。
认识对物质世界是具有能动的反作用的,甚至在一定的条件下是起决定作用的,我们之前也是举了很多例子,包括讲到英雄人物、革命领袖的个人作用,其实这也反映了精神变物质,物质变精神的这一辩证过程。毛主席正是因为参加到了中国革命的实践过程中,领导了一系列的农民运动,尤其是在湖南农民运动中将之推向了高潮,正是由于这种革命实践,他才得到了关于农民运动的正确认识,进一步认识了中国必须要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城市政权根本道路,物质变精神正是通过这种实践来实现的。
毛主席在参加这样的革命实践的过程中,充分分析了当时中国的政治经济关系。
当时中国的工业主要集中在大城市,这些大城市的工业和交通大多被军阀控制,敌对力量主要集中在城市,所以在当时农村属于敌对势力控制范围内的薄弱环节;还因当时中国的经济主要还是小农经济,资本主义经济还没有深入发展,在农村建立这种革命根据地,可以用来保证红军队伍的物资供应;而且在农村还有着深受封建主义、帝国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压迫的农民阶级,他们具有高度的革命性,这就为革命根据地的长期存在奠定了物质条件。
正因为毛主席深刻考察了政治经济这两方面,研究了中国革命的客观情况,才发现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这一规律。而在形成了这一革命的理论、路线之后 ,继而利用这条路线去指导中国革命的实践,这个过程就是由精神变物质了。从遵义会议之后,毛主席的领导路线上升为党的主要领导路线,以后红军不断壮大了,根据地不断扩大了,劳动群众更加紧密地团结在共产党周围,这是精神变物质的显著表现。
为什么人的认识是有矛盾的?因为我们认识所反映的内容来自客观物质世界,客观物质世界本就存在着这样的矛盾,那么他们反映到我们头脑中,那么他们肯定也是要有这种矛盾的,这是第一种矛盾,第二种是我们前面讲前言部分的认识论和物质世界辩证法,它们虽然都属于辩证法,但是因为它们不同的研究对象,它们也具有各自的一个特殊性。那么我们在人的认识这个过程中也是充满这个矛盾的,就需要经过斗争、通过一个反复实践才能获得正确的认识,不是一下子就能获得真理性认识的,而且就算获得的正确认识也是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更加发展完善的,想要一次完结式的获得终极真理,其实是一种形而上学。
唯物辩证法的认识论则是贯串着实践观点和辩证观点的反映论,是能动的革命的反映论。按照这种理论,人们要取得正确的认识,必须参加变革现实的革命实践;取得认识的目的,又是为了革命实践,判定认识是否正确,也要依实践的结果何而定。而且,人们的认识不是僵死的、一成不变的,而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的辩的发展过程,只有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地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才能越来越深刻,越来越全面地反映客观世界。这样的认识论,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唯一正确地揭示了人类认识的实质的科学的认识论,也是自有人类历史以来唯一能够指导革命人民进行实际斗争的革命的认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