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第一节: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
黑格尔在哲学史上第一次对对立统一规律、 量变质变规律、 肯定否定规律 (即否定之否定规律)作了系统的阐明。
黑格尔是在唯心论的基础上把它们仅仅当作思维的规律来阐明的,他把这些规律讲得极端神秘。
马克思和恩格斯唯物地改造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把这样三条规律从唯心论的神秘外衣中解放出来,把它们当作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普遍规律来论述,这是认识史上的大革命。但是,马克思和恩格斯由于当时的具体斗争任务所限,没有进一步指出这三条规律中哪一条是最根本的规律,哪一些是派生出来的规律。列宁在他的《哲学笔记》中第一次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规律。他说:“统一物之分为两个部分以及对它的矛盾着的部分的认识……,是辩证法的实质”。又说:“可以把辩证法简要地确定为关于对立面的统一的学说。
这样就会抓住辩证法的核心,可是这需要说明和发挥。”列宁本人在《哲学笔记》中对辩证法的这个“实质”或“核心”也作了一些“说明和发挥”;但是,这些说明和发挥是以札记、 眉批或警言的形式写成的,还来不及充分展开,论述也不十分系统。
第一次对唯物辩证法的核心作了全面、系统、深刻的解释和发挥的著作,是毛主席的《矛盾论》。在《矛盾论》中,毛主席进一步指出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法则”,并且详细地论述了两种发展观的根本分歧问题,矛盾的普遍性和矛盾的特殊性问题,主要的矛盾和主要的矛盾方面问题,矛盾诸方面的同一性和斗争性问题,以及对抗在矛盾中的地位问题。他指出:“如果我们将这些问题都弄清楚了,我们就在根本上懂得了唯物辩证法。”这是毛主席的伟大贡献。为什么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呢?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首先是因为只有对立统一规律才揭示了事物发展的泉源,显示了辩证法同形而上学根本分歧的焦点。
我们在第一篇中就指出过,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有三个原则性的分歧,即联系观点和孤立观点的分歧、 发展观点和静止观点的分歧、 承认矛盾的观点和否认矛盾的观点的分歧。但是,在这三个分歧中,承认矛盾和否认矛盾的分歧是最根本的分歧,其他两方面的分歧都是由这个最根本的分歧决定的。
我们之前学过,唯心主义者莱布尼茨认为上帝会发射精神实体的单子,认为单子是必须要自己运动的,如果说它不能自己运动,那么它就不能够作为世界的本源,那么被外力推动的他事物是靠什么运动的呢?其实这里就已经揭示了事物运动是由于内部矛盾,指出了当时的形而上唯物论的最根本的缺陷,就是认为事物运动是通过外力推动的。
辩证法之所以承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就是因为它承认事物的矛盾。
联系就是矛盾。
事物的内部联系,就是事物内部矛盾诸方面的关系一事物与他事物的联系,就是一事物与他事物的矛盾关系,特别是它们之间在一定条件下的转化关系列宁说:“一切都是互为中介,连成一体,通过转化而联系的。”“联系也就是转化” ,如果否认了事物内部的矛盾以及事物与事物之间的矛盾,就必然要否认事物的普遍联系,导致形而上学的孤立观点。
辩证法之所以承认事物的变化发展(量变和质变),也是因为它承认事物的矛盾。列宁说:“有两种基本的(或两种可能的?或两种在历史上⻅到的?)发展(进化)观点:认为发展是减少和增加,是重复;以及认为发展是对立面的统一(统一物之分为两个互相排斥的对立面以及它们之间的互相关联)。根据第一种运动观点,自己运动,它的动力、泉源、动因都被忽视了(或者这个泉源被移到外部——移到神、主体等等那里去了);根据第二种观点,主要的注意力正是放在认识‘自己’运动的泉源上。”在辩证法看来,事物的运动是事物的“自己”运动,这种运动的泉源或根据不在事物的外部,而在事物的内部,即在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内因),“矛盾着的对立而又统一,又斗争,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和变化。”当然,每一事物的运动都和它的周围其他事物互相联系着和互相影响着。
但是,一事物和其他事物的互相联系和互相影响(外因)只是事物发展的第二位的原因,而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还是事物内部的矛盾性。唯物辩证法对外因的作用是充分估计的,它认为在一定的条件下外因对事物的发展甚至可以起决定的作用;然而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外因的作用也只是在于它能够影响事物的内部矛盾双方的力量对比,从而影响事物的发展进程。
有些同志犯了一些严重错误的时候,经过组织的批评教育是会让他们头脑中的进步因素取得主要方面,但这也是因为他们头脑中有这样的进步方面,这是通过组织外因可以推动它,但是如果说想要使得这样的进步方面⻓期的巩固下来,光靠外因的推动是不足以的,必须要让他们自己下定决心对落后思想进行尖锐的斗争,要取得巩固只能依靠自觉的思想斗争。
例如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使中国革命的面目为之一新,这对于中国革命的迅速成功是起了决定作用的。但是,“马克思列宁主义来到中国之所以发生这样大的作用,是因为中国的社会条件有了这种需要,是因为同中国人民革命的实践发生了联系,是因为被中国人民所掌握了。”如果中国社会内部没有中华民族同帝国主义的矛盾、 人民大众同封建主义的矛盾以及其他种种矛盾,没有革命的客观需要,中国就不会有先进分子前仆后继地寻找救国救 民的真理,马克思列宁主义就不会传到中国来;即使马克思列宁主义被送到了中国,也将因为没有生⻓的土壤而不起作用。
马克思列宁主义对于中国革命的伟大作用,正在于、 也仅在于它为中国的先进分子提供了认识和处理中国社会内部矛盾的锐利武器,从而促进了这些矛盾的解决。
马克思列宁主义者对于国际援助的意义是重视的,毛主席指出:“在帝国主义存在的时代,任何国家的真正的人民 革命,如果没有国际革命力量在各种不同方式上的援助、 要取得自己的胜利是不可能的。胜利了,要巩固,也是不可能的。” 因此,真正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从来就把援助别国人民的革命斗争看作自己应尽的国际主义的义务。但是,无论在什么情况下,人民革命的胜利以及革命后建设的成就,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本国人民“自力更生”地进行斗争,促使本国内部矛盾的解决,否则,任何国际援助都是不起作用的。现代修正主义者一方面只提苏联过去对别国人民革命的援助,并把这种援助看作对别国人民的“恩赐”,而完全不提各国人民对苏联的援助;另一方面,他们又把苏联过去对别国的援助说成是别国革命建设取得成就的根本原因,并且极力攻击“自力更生”的方针。这表明,他们从大国沙文主义的立场出发,已经完全背弃了唯物辩证法,陷入了形而上学的“外因论”的泥淖。由此可⻅,承认或否认对立统一规律,正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最后分界线。
对立统一规律之所以是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还因为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不同方面的表现形态,都只有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出发才能得到理解。
外因论就是由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决定的,否认各国革命人民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从而将苏修的扶持看作是这个国家发展的根本原因,其实也是要间接或直接地对这些国家进行资本输出和商品,输出攫取垄断利润。
社会主义时期中国对于越南人民进行过援助,但中修为了殖民扩张,说越南人民是白眼狼,在1979 年进行对越反击战,说越南人民狼子野心,要对中国进行侵略,这是他们的借口,对越南人民实现三光政策,然后将他们的工业品转移到中国,说这是中国人民援助的,但事实上过去援助的是社会主义中国,跟帝国主义中修是没有任何关系的,他们事实上就将社会主义时期对其他国家的援助作为一种把柄,使得这些国家要出服从于中修的反动统治。
列宁在说到两种根本对立的发展观时指出:“只有第二种观点才提供理解一切现存事物的‘自己运动’的钥匙,才提供理解‘⻜跃’、‘渐进过程的中‘向对立面的转化’、旧东西的消灭和新东西的产生的钥匙。”关于这个问题,只有在论述辩证法的其他规律和范畴的具体内容时才可能作出具体的说明,在这里要说清楚是困难的。不过,为了使读者有一个初步的概念,一般地说明一下也仍有必要。例如,量变质变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的运动都采取两种状态,即相对静止的状态(量变状态)和显著变动的状态(质变状态)。当事物处在第一种状态时,只有数量的变化,没有性质的变化;可是当事物数量变化达到某一最高点时,就进入了第二种状态,发生了性质的变化。
事物总是不断地由第一种状态过渡到第二种状态,并通过第二种状态而变成一种新事物。
这条规律应当怎样理解呢?为什么事物正是这样发展呢?只要拿起对立统一规律这把“钥匙”,就可以理解了。对立统一规律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包含着矛盾,而事物的性质就是由取得支配地位的矛盾的主要方面所决定的。因此,当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还没有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尽管矛盾的双方一直不间断地互相斗争着,尽管它们的力量对比由于斗争而不断地消⻓着;事物仍然只有数量的变化,而没有性质的变化,这就是量变的过程。但是,当矛盾双方的斗争达到了最高点,矛盾双方的主次地位开始发生根本变化的时候,事物也就开始丧失原有的性质,获得新的性质,这就是质变的过程。
而当质变过程完成了的时候,原来的事物就走到自己的反面,变成了新的事物,于是又在新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过程和质变过程。可⻅,量变和质变这样“两种状态的运动都是由事物内部包含的两个矛盾着的因素互相斗争所引起的。”不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去看问题,就无法理解量变质变规律。
又如,肯定否定规律告诉我们,事物发展的总的趋势是前进的,但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事物总是通过肯定、否定、再肯定、再否定的道路,波浪式地向前发展的。为什么会发生这种情形呢?这也必须拿起对立统一规律的“钥匙”才能理解。
原来任何事物内部都包含着两种互相对立的因素:一种是保持这一事物存在的因素,即肯定的因素;一种是促使这一事物灭亡的因素,即否定的因素。当肯定的因素占居矛盾的主要方面时,这一事物就存在着,这就是事物的肯定阶段;当否定的因素逐渐壮大起来,跃居于矛盾的主要方面时,事物就是走向自己的反面,变成了新的事物,这就是事物的否定阶段。新的事物内部同样也包含着肯定的因素和否定的因素,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同样也要走向自己的反面,变成更新的事物,这又是新的肯定阶段了。既然事物总是要经过一系列的质变或否定,经过不断地走向自己的反面才能前进,因而事物的前进道路的曲折性就是完全可以理解的了。
要在两个方面去理解肯定因素,因为它是刚形成的,这时候的肯定因素是较为积极的,但是这时候的否定因素是指那些行将灭亡的衰亡因素使得决定新事物往后倒退的否定因素,这样的否定因素是腐朽的,肯定因素是革命的。但是随着事物的继续发展的肯定因素成为了腐朽的阻碍,事物原有的肯定因素会阻碍着事物向更高阶段的发展,同时事物内部新产生的否定因素就是革命的,要促使着原有的事物向它的对立面进行转化。
此外,本质与现象、内容与形式、原因与结果、必然与偶然、可能与现实等等,也都是对立统一规律在各个不同方面的具体表现,都只有拿起对立统一规律这把“钥匙”才能获得理解。
既然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最根本的规律,那么,学习唯物辩证法首先就要把对立统一规律学好。就是说,要学会正确地揭露矛盾、分析矛盾和解决矛盾,从而促进各项革命工作的发展。这就是我们学习唯物辩证法的目的。毛主席说:“问题就是事物的矛盾。”“使大家学会应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去观察问题、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我们所办的事才能办好,我们的革命事业才能胜利。” 毛主席经常教导我们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来观察问题和处理问题,就是要我们学会运用对立统一规律。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为我们作出了运用对立统一规律的模范。马克思《资本论》和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 ,深刻地揭露了资本主义经济形态及其最高阶段的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阐明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共产主义必然胜利的历史趋势。
毛主席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理论深刻地揭示了中国社会的矛盾运动,阐明了中国走向共产主义的途径。
这些科学的理论,成了世界无产阶级和一切革命人民的指路明灯。
马克思、 恩格斯和列宁为阐发对立统一规律奠定了基础。
毛主席在他们所做的工作的基础上,总结了中国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丰富经验,全面地、系统地、 精辟地阐发了对立统一规律。
他的伟大著作 《矛盾论》 和 《关于正确处理人 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就是他在这一方面的理论工作的结晶。
这两部伟大的著作,是我们学习对立统一规律的最好的范本,是一切革命人民的必读之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