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一节:理性认识的形式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第一节:理性认识的形式

认识来源于实践,我们在实践过程中,首先获得了大量的丰富的感性认识即经验,但这种认识是不牢固的,有时候甚至是错误的,往往是对事物现象的认识,是对事物外部标志的认识,没有认识事物的本质,就像资产阶级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实行一些改良主义的福利政策,有些群众就可能会被他们蒙骗了。我们在和机会主义分子斗争中也是如此,往往是在辩论过程中,在讨论革命原理、 对劳动群众的态度、阶级立场等方面,逐渐识别其机会主义的嘴脸,而在一开始由于其喊了几句革命口号或表面上支持了我们,这时对他认识就是错误的,只看到了现象,除了机会主义的狡猾之外,也在与本质的暴露需要有一个过程,要通过大量现象表现出来,我们要实事求是而不能主观主义给其下定义,这也是不对的。

而且在现象中又包含真象和假象两种形式,他们都是客观存在的,但与其本质的关系是不同的,真象直接反应了事物的本质,假象则与本质相反,我们可能一时被现象的迷雾遮住眼睛,这也要求我们不能满足于这种现象的认识,而要发现其内在联系,找到决定事物性质的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认识到事物的本质,收集研究大量感性材料,从各个具体的感性认识中抽象出其一般性,找到事物的本质,形成理性认识,实现认识上的第一个飞跃,由此可见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有的同志可能就会问了现象和本质、个性和共性是相互对立的吗?这种回答是不全面的,这两者的关系是相互对立的,现象就是现象不等于本质,个性就是个性不等于共性,但是两者也是相互依存的,统一于客观事物之中。任何事物中既包含个性现象,又包含着共性本质,本质寓于现象之中,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我们都知道人的认识是对客观事物的能动反应,但这个反应过程具有特殊性,我们观察到的是一个个具体事物,我们对任一事物特殊性的认识也是先有外在的认识,而不是一下子认识事物的一般性和本质,这是有个由浅入深的辩证过程,客观事物存在自发辩证法,而人的认识是自觉辩证法。

就像商品自从私有制出现就存在了,被商品交换掩盖的劳动交换关系也是一直存在的,商品关系的现象和人的生产关系的本质是统一在商品和商品交换之中,这是客观存在的。但只有到了马克思研究商品的价值和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和具体劳动之后,才正确揭露了等价交换的本质即劳动交换,商品交换的本质即人与人的生产关系,创造了科学劳动价值学说,并在此基础研究生产过程发现了工资是劳动力的价值,剩余价值的源泉是劳动者的剩余劳动,这就揭露出了资本家和工人的根本对立的阶级关系,资本家不劳而获占有工人的剩余价值。

以上我们从个性与共性、现象与本质的关系中也论述了理性认识和感性认识的联系,下面就进入正文,开始学习理性认识的三种形式。

第一节理性认识的形式 1。概念人们在反复的社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感性材料,于是人们的头脑就对这些感性材料进行去粗取精、由表及里的改造和制作,抽象出贯串于其中的一般的本质的东西,并用一定的物质外壳即词把它标志起来,这就是概念。“ 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着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 概念的产生是认识过程中的质变,表明人们的认识已经由感性认识飞跃到了理性认识,由低级阶段飞跃到了高级阶段。

概念是思维的细胞,是认识成果的凝结体。列宁说:“自然科学的成果是概念” 。

一切科学的理性认识都必须借助于概念才能进行,每门科学都表现为概念的系统。例如数学中的正数、负数、微分、积分,物理学中的基本粒子、场,社会 科学中的生产力、生产关系、阶级、国家、革命等,都是概念。离开了概念,科学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概念是头脑对感性材料进行抽象的产物,它不包含“感性的原子”,因此,从形 式上看,它仿佛远离了客观对象,仿佛是不可靠的东西。现代主观唯心论者就以此为理由,把概念说成是符号的系统,是整理主观经验的手段,是约定俗成的 东西。

例如物理学中的哥本哈根学派认为,凡是不能或者还没有为仪器所直接探测到的物理概念都是主观的虚构。这种观点更是荒谬的,按他的意思就应该研究那些已知的事物,未知的就不要研究了,因为不能被仪器直接证明这都是主观的虚构嘛,这就取消了科学的意义,事实上我们对自然科学的认识由于生产力水平的限制和矛盾展开的不充分,往往是不能一下子系统化阐述出事物的本质,完整地论述其中的科学规律,而更多是提出一些假想,尽管有的观点可能是错误,但其中也不乏有科学的猜想。

就像我们之前讲的康德的星云假说和哥白尼的日心说,都包含着难能可贵的正确见解,对科学研究是非常有益的。而且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自然科学的发展是一个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不能因暂时无法用仪器直接探测,就否定概念的作用。反而正是在不断提出猜想、验证猜想的过程中,突破认知局限,逐渐接近事物的本质。

不敢想不敢干就窒息了一切科学的生存空间,我们要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当然也要实事求是,认识研究客观存在的关系,而不是凭空捏造主观设想,科学研究离不开严谨求实的态度。干革命也是如此,要有冲天的闯劲干劲,要有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要敢于对机会主义分子、对反动中修政府做最无情最有力的批判揭露,要对自己的落后思想猛烈开炮,要有一往无前的斗志,要和小资产阶级的抑郁寡欢、多愁善感、瞻前顾后的软弱性作坚决的斗争,当然这也离不开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革命热情并不能代替科学。

有些形而上学唯物论者也认为只有可感知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而概念既然不可感知,就是虚假的。这是一种经验主义,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看成是完全对立的,理性认识并不是无源之水,而是依托于对感性材料的科学分析,从大量现象的研究中发现了事物的本质。恩格斯说得好:人们“先从可以感觉到的事物造成抽象,然后又希望从感觉上去认识这些抽象的东西,希望看到时间,嗅到空间。经验论者深深地陷入了体会经验的习惯之中” 。

唯心论者和形而上学唯物论者的这种看法是完全错误的,极其有害的。它不但严重阻碍着科学认识的发展,而且会引出反动的政治结论。现代资产阶级哲学中的某些流派(例如语义哲学)就宣称,像资本主义、社会主义、资产阶级、 无产阶级、剥削、经济危机、阶级斗争革命等都不是反映客观现实的科学概念,而只是一些没有客观内容的语词。只要去掉这些语词,现实的斗争就可以取消了。

这显然是为垂死的帝国主义作辩护的反动呓语,科学的概念是人对客观存在的正确反应,发现了事物的本质,而马列毛主义的概念是对社会上阶级斗争的科学反应,并不因为人把概念删除了或修正了,现实的阶级斗争就不存在了,这完全是唯心到了极点。中修就是如此而且这样干了,大搞文字狱,在学校的各类教科书中,在网络平台的评论区中,删掉了阶级、阶级斗争、革命、无产阶级专政等字样,好像这样一来阶级就消灭了,革命群众就不会起来推翻中修的统治了,这说明了中修越来越腐朽反动,也表现了其色厉内荏的纸老虎本质。

在唯物辩证法看来,只要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丰富的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加工而形成的概念,尽管仿佛远离了客观对象,实际上却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了客观对象,因为它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和事物的内部联系。

列宁说:“人的概念就其抽象性、隔离性来说是主观的,可是就整体过程、总和、 趋势、泉源来说却是客观的。” 客观世界是运动变化发展的,反映客观世界的概念也是运动、变化、发展的。

列宁说:“人的概念并不是不动的,而是永恒运动的,相互转化的,往返流动的;否则,它们就不能反映活生生的生活。” 一般说来,概念的运动、变化、发展表现为如下几种情形:第一当客观世界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现象时,人们需要创造新的概念来反映这种新现象的内部联系。当人类社会发展到资本主义时代,就产生了反映资本主义社会的内部联系的种种概念,这些概念是在资本主义社会出现以前不可能产生的。随着生产和资本的高度集中,科学技术和重工业的发展,资本主义信用的扩大,经济危机的连续爆发,自由资本主义逐渐发展到垄断阶段,进入了帝国主义时代,列宁指出了帝国主义的三大特征,发现了帝国主义的本质就是垄断资产阶级专政,提出了对帝国主义这一科学概念。

第二、客观世界中有些现象虽然早已存在,或者从来就存在,但是人们的实践还没有接触到这些现象,这时也不可能有关于这些现象的概念。当人们的实践踏进了这些现象的领域时,就产生了反映这些现象的内部联系的新概念了。在二十世纪以前,人们根本不知道接近光速的高速现象,不知道物质的等离子态等,也没有关于这些现象的概念,可是现在这些新的科学概念却产生了。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我们对物质具体结构的认识也是不断深刻的,从原子、电子、 质子、中子、光子、一直到现在的夸克,逐渐揭露了微观世界的奥秘,也只有在踏入了这些领域后,才能产生新的概念。

第三、对于同一种现象,由于人们的深入研究,发现了更深刻的本质、更多的内部联系,这时也需要创造新的概念来反映它,或者使原有的概念进一步丰富和精确化。物理学对具体物质结构的研究就愈来愈深刻,因而不断地形成新的概念,物质的概念本身也日益获得丰富的内容。随着生产力的向前发展,自然科学的进步,阶级斗争的激化,经济危机日益频发,帝国主义战争趋势渐进,进一步加剧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加速了资本主义的灭亡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到来,这也丰富了马列毛主义的内容,深刻了对社会主义必然取代资本主义的认识。

马列毛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概念也是随着无产阶级革命经验的积累而逐步丰富和深刻化的。1845—1847 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就提出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指出“工人革命的第一步是无产阶级变成统治阶级,争得民主。”但对如何取得统治的问题则还没有说到,有了 1848—1851 年法国革命的经验以后,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政变记》中就阐述了应当摧毁和打碎资产阶级的国家机器的思想,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但对资产阶级国家机器打碎以后用什么东西来代替它的问题还没有提出。有了 1870—1871 年巴黎公社的经验以后,马克思就在《法兰西内战》中指出“公社是同帝国绝对相反的东西”,应当用公社来代替被打碎了的资产阶级专政,这就又发展了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

到了帝国主义时代,无产阶级专政已成为提上行动日程的问题,列宁在《国家与革命》中总结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历史经验,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作了更具体更深刻的发挥,尤其是在四年的国内革命时期,在夺取政权之后仍然存在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不仅仅是由于帝国主义颠覆的可能性,更是因为资产阶级法权的存在,小生产中又不断产生新的资产阶级,一部分走资派篡夺了领导权,一部分党员可能蜕化为新的资产阶级,旧的资产阶级也没有灭亡还要反抗。

十月革命的胜利、中国革命的胜利以及其他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出现,又使无产阶级专政变成了现实,更充实了无产阶级专政概念的内容。毛主席在列宁工作的基础上根据新的经验对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作了更全面更深刻的论述,这集中地表现在他的《论人民民主专政》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两部著作中。在新的形势下,又出现了社会主义国家蜕化为资本主义国家的现象,尖锐地提出了如何巩固无产阶级专政、如何把社会主义革命进行到底的问题。毛主席总结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正面和反面的经验,提出了社会主义还存在阶级和阶级斗争,在社会主义向共产主义的整个过渡阶段始终都必须要坚持无产阶级专政,要破除资产阶级法权,提出了关于防止资本主义复辟的系统的理论和政策,指出了在社会主义革命胜利以后走资派是资本主义复辟的主要危险,并找到了一条反复辟的阳关大道一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不断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并切实清除了党内一批走资派,打倒了走资派的三大司令部,这就使无产阶级专政的概念更加丰富和发展了。

但是形而上学者不了解概念的灵活性,不了解概念应当随着客观世界的发展而发展,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他们把概念看成僵死的、一成不变的东西。当他们发现旧的概念同新的实践经验、新的事实发生矛盾的时候,就觉得不可理解。他们不是去修改、补充和丰富原有的概念,或者创造新的概念,以便更精确、更深刻地反映客观实际,而是顽固地不承认新的实践经验和新的事实,或者把一切概念都说成是虚假的东西。在这种场合,他们就由于不懂得概念的辩证法而陷入唯心论了。

资本主义在危机阶段,大量商品找不到销路,存货堆满仓库,资本周转困难,利润率急剧下降,这就迫使资本家缩小生产规模,解雇大批工人,缩短开工时间,使成千上万的工人陷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大批工人失业又为资本家提供了进一步压低在业工人工资的条件。这样,工人的工资水平和工资总额在危机阶段便急剧下降。与此同时,由商品销售困难所引起的市场竞争的空前加剧,又使竞争力量比较薄弱的广大小生产者纷纷破产。这一切都使得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消费群众即广大劳动人民的购买力急剧降低,这样又引起了商品价格的猛烈下跌。但现如今在危机期间,商品价格的下降只是相对的暂时的,往往是一部分商品价格是下降的,其实从整个社会长期来看,就和上一阶段或同期对比,整体物价水平不仅不下跌反而会猛烈上涨,这是由于资本主义国家蓄意推行国民经济军事化和通货膨胀政策导致的。

而且在危机期间,许多工商企业由于商品销售困难而不能按期偿还债务,又会引起整个资本主义支付关系的紧张,引起货币信用的危机。这时,资本家都不愿再以赊销方式出卖商品,而只要求以现金进行支付。由于对现金的需求急剧增加,而金融市场上借贷资本的供给又远远不能满足这种需求,因而就使得利息率急剧提高。但在如今利息率的提高只是暂时的相对的,更多发生在经济危机的初期。这是由于帝国主义更加寄生腐朽了,社会上的借贷资本严重过剩,有个更为庞大的食利者阶层,这些货币资本是闲置的,难以找到出路的,供求关系发生了改变,所以说在危机期间总的趋势是利息率保持不变甚至下降,而在资本主义整个阶段来看又是随着平均利润率的下降而不断降低。

我们可以看到在新形势下,经济危机的特征出现了一部分新的变化,那么对经济危机的认识也要随着帝国主义经济的变化而不断补充丰富,而不能抱守着过去的旧观点,更不能以此来否定经济危机的存在。只要还在资本主义社会,只要还有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只要还加剧着劳动群众日益贫困化,只要社会生产还是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占主导地位,就永远不可能摆脱经济危机。

但是,概念的灵活性不能脱离它的客观基础。毛主席说:“人的概念的每一差异,都应把它看作是客观矛盾的反映。客观矛盾反映入主观的思想,组成了概念的矛盾运动,推动了思想的发展,不断地解决了人们的思想问题。” 只有以实践经验和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提出新概念或者修改旧概念,才是概念的辩证法的发展,否则只能是主观的虚构。列宁说:概念的灵活性“如果加以主观的应用=折衷主义与诡辩。客观地应用的灵活性,即反映物质过程的全面性及其统一的灵活性,就是辩证法,就是世界的永恒发展的正确反映。” 现代修正主义者在主观地应用概念的灵活性方面已经达到了无所不用其极的地步。他们一方面对马列毛主义的科学概念任意曲解,例如把和平共处曲解为阶级调和,把共产主义曲解为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等等;一方面又“创造”出一些不能反映任何客观实际的非科学的概念,例如“全民国家”、“全民党”“人类命运共同体”“和谐社会”“人民企业家”“红色买办”“红色资本家”“中国梦”等。他们竟然把这种糟踏马列毛主义主义的行径叫做对马列毛主义的“发展”,真是荒谬绝伦!

2。判断概念产生了,人们就可以循此继进,进行判断和推理了,判断是比较概念高级的思维形式。概念虽然是客观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的反映,但是这种反映还是没有充分展开的。要充分地明确地揭示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就必须发展为判断。判断就是展开了的概念,反过来说,概念就是浓缩了的判断。一个概念如果不借助于一个或者一系列的判断来规定它,就不能获得明晰的内容。

“社会主义社会”这个概念,在不同的人们头脑里是具有不同的内容的,如果不展示为某种或某些判断,是看不出来的,但是如果展示为某种或某些判断,就十分清楚了。现代修正主义者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没有阶级和阶级斗争的社会。马列毛主义者说: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存在着阶级斗争的社会,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还存在着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道路的斗争。这两个针锋相对的判断就使得两种社会主义概念的对立明朗化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我们对于某个事物只能说出一个名词的时候,我们对于这个事物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的;等到我们能够用一个句子来表述它时,我们的认识就清楚了。概念是由名词来表达的,而判断则是由句子来表达的。 就像中修这个概念指出了资本主义复辟的本质,但不够深刻,中修不仅是资本主义,是修正主义,更是奴役全世界劳动群众的第二大帝国主义,更是大法西斯式的官僚垄断资产阶级专政,是国家机器和国民经济高度融合社会帝国主义。

概念是客观事物的矛盾的反映,判断也是客观事物的矛盾的反映,但是判断对 事物矛盾的反映更公开化、明朗化。判断包含着两个要素:主词和宾词。客观事物的个别(或特殊)与一般、个性与共性的矛盾反映在判断中就表现为主词与宾词的矛盾。例如在“松树是植物”这个判断中,就反映出个别与一般的矛盾:松树是个别,植物是一般。松树是植物,但并非所有的植物都是松树,松树的个别特性不能完全地包含在植物之中。

正如列宁所说:“个别一定与一般相联而存在。 一般只能在个别中存在,只能通过个别而存在,任何个别(不论怎样)都是一般。 任何一般都是个别的(一部分,或一方面,或本质),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一切个别事物,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等等。” 简单说就是一般寓于个别之中,但一般只能包括个别的一部分。

判断反映事物的客观矛盾,还表现在辩证判断的形式中。“运动着的物体在同一瞬间既在这一点上,又不在这一点上”,这也就是运动的两种形态即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光既具有微粒的特性,又具有波的特性”,当然两者都是不同的物质形态。“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同生产力既相适应,又不相适应”,因为生产力是生产方式中最活跃的因素,是时刻处于变动着的,这在于劳动群众的创造性和积极性,而生产关系在一定时期内是相对稳定的,这就会由适应到不适应,调整了生产关系之后又会建立更高基础上的适应,就像农业集体化从合作社到人民公社,从三级核算制到二级核算制,适应是相对的暂时的,不适应是绝对的,如此循环往复,一次比一次更高级。这种辩证判断,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上存在着的现实的矛盾,同那种由于思维丧失一贯性而产生的逻辑矛盾是根本不同的。

判断也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的,判断发展的途径是由特殊到一般,又由一般到特殊。人们总是首先认识特殊的事物的本质,形成特殊性的判断,然后逐步扩大到认识诸种事物的共同本质,形成一般性的判断,然后又以一般性的判断为指导来研究新的特殊事物,形成新的特殊判断,如此循环往复,使判断的内容日益深刻地反映发展着的客观实际。

就拿水果来说吧,我们正是在认识了苹果、香蕉、桃子、石榴等一个个具体水果之后,通过感觉器官认识了水果的外部特征,有一定形状大小和不同的颜色,是酸甜口的等,这是对他们的感性认识。在研究过程中发现他们还包含大量维生素,是被子植物的器官,是繁衍后代的种子,总结出来了他们的一般性认识,发现水果不同于蔬菜、粮食等其他事物的本质,造出了水果这一概念,上升到理性认识,并根据这个概念来去研究其他植物果实是不是水果,柿子橘子具有这些本质特征也是水果。随着我们发现更多水果,分析他们的不同特征,又会丰富水果的概念。

但是我们也不能仅仅根据水果的一些外部特征来判断是不是水果,就像西红柿我们日常生活中往往把其当作蔬菜,更不要说更为复杂的社会现象和阶级斗争了,因此我们可以借助形式逻辑这一形式,但也要反对用形式逻辑来代替科学分析,形式逻辑是可能性而不是必然性,我们要研究了事物的本质才能作出科学判断。

3。推理推理是比判断更高级的思维形式,是由已有的判断过渡到新判断的理性活动。

通过推理,人们可以扩大认识的成果,从现有的知识中推出新的知识,从已知推出未知。它不仅能反映出事物的现在的内部联系,而且能反映出事物的发展趋势。

推理的客观基础是什么呢?就是客观事物的内在本性。客观事物在内部矛盾的 推动之下,必然从一个过程推移到另一个过程。推理活动不过是这种客观的必然性在思维中的反映罢了,就是去发现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马克思基于对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的分析,推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列宁基于对帝国主义时代各种矛盾和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分析,推出社会主义革命必然在一国或少数几国首先胜利;毛主席基于对中国和全世界的矛盾分析,推出中国革命必然要分为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两个步骤。显然,这些科学的推理都是历史发展的客观必然过程在思维中的反映,都是在于抓住了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不仅掌握了事物现在的本质,更是看到了下一阶段矛盾的发展趋势,不断革命论和革命阶段论正是反应了阶级斗争的客观发展规律。

形式逻辑是一种重要的专门科学,它对思维的形式作了许多精密的研究,规定 了许多推理的规则,这些规则对于保证我们思维的一贯性、避免混乱不清和自相矛盾是有很大意义的。但是这些规则有很大的局限性,因为这些规则虽然是客观事物的真实联系的反映(它们是通过亿万次的实践反映到头脑中来的,是总结出来的思维规律),但是毕竟是静态的反映,而实际事物在发展过程中的具体联系却带有这些规则所包括不了的无数特点。因此,如果仅以遵守这些规则为满足,而不对具体事物作具体分析,那么要正确地反映复杂事物在发展中的必然联系是很困难的。在复杂的政治问题和科学问题上,如果以不违反形式逻辑的规则为满足,而不对生动复杂的具体情况作具体的分析,往往要犯严重的错误。

形式逻辑是对我们实践经验的一般性总结,但并不是深刻的理性认识,是可能性判断而不是必然性判断,有时候可能会陷入错误,这并不是说形式逻辑有问题而是我们没有抓到事物的本质,就算大前提小前提都是正确的,但结果和前提并不具有直接因果关系,并不具备必然性,也会不可避免导致错误。

就拿因果关系来说吧,有人提出物质是运动的,意识也是运动的,那么意识也是一种物质,这就是完全错误的,大小前提都是正确的,但结论却是错误的。

因为两者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没有必然性,运动是因为事物存在着内部矛盾,是由于对立面的统一,而物质就是不以意识为转移的客观存在。而且形式上的三段论推理,更多强调了矛盾的普遍性,而没有重视矛盾的特殊性,要警惕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看问题,我们要对具体事物做具体分析,集中力量解决其特殊矛盾,不过我们在思维过程也要善于利用形式逻辑,形式逻辑是辩证逻辑的基础,任何真理当然都是符合形式逻辑的,也要借助一定形式逻辑推理。

我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左”右倾机会主义者在中国革命的基本问题上所犯的错误,如果单从思维方法上来说,是同这个问题有联系的。陈独秀的右倾机会主义路线实际上是建筑在这样一个三段论的基础上的:一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并得到资产阶级专政的结果(大前提),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小前提),所以中国现阶段的革命只能由资产阶级领导,并得到资产阶级专政的结果(结论)。

“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则实际上是建筑在这样一个三段论的基础上的:一切无产阶 级领导的革命都是社会主义革命(大前提),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革命(小前提),所以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是社会主义革命(结论)。这两个推理都符合形式逻辑的规则,然而结论却是极端错误的,原因就在于“左” 右倾机会主义者没有对中国以及整个世界的具体情况进行具体的分析,只是依靠形式逻辑的规则作简单的抽象的推理。

毛主席与他们相反,他指出中国现阶段的革命既不是旧式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也不是社会主义的革命,而是新民主主义的革命,即在无产阶级领导之下的人民大众反帝反封建的革命。这种革命不是属于旧的资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而是世界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的一部分;革命的结果不是建立资产阶级专政,而是建立一个以无产阶级为领导的联合其他革命阶级的专政,从这个方面而言这种专政实质上是无产阶级专政,但在形式上又不同于当时苏联的无产阶级专政。因为它在一定的历史时期,不是整个地反对资产阶级,消灭资本主义经济,而是经过同资产阶级的斗争,迫使其一部分(民族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建立联盟关系,以便把民主革命进行到底,并在一定条件下过渡到社会主义革命。

这种专政的形式,是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革命在一定历史时期中所必然要采取的形式 。

毛主席在这里也进行了一系列的推理,这些推理的结论反映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革命的规律性,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创造性的发展。毛主席的这些科学的结论决不是仅仅依靠形式逻辑的规则抽象地推论出来的,而是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结合起来,对中国革命的全局和世界形势的全局进行具体分析的结果。

我们对这两章来做个简单总结,方便大家更好理解,通过工厂的例子把认识的六种形式给串联起来。

我们进入了一家电子厂,看到了高速运转的流水线和马不停蹄的工人,听到了机器轰隆隆的响声和工贵资本家的厉声呵斥,摸到了血迹斑斑的手套和浸湿了汗水的商品,闻到了刺鼻的化学味道和劣质的香水,吃到了令人难以下咽的没有油水的水煮菜和廉价的勾兑饮料。从我们的五大感觉器官一一获得了关于工厂的各方面属性,取得了感觉,感觉就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当我们综合这些分散的各属性对工厂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是一家工作环境和员工待遇都非常差的大工厂,这就是知觉,知觉就是对事物的整体形象。

当我们又到了印刷厂、机械厂、汽配厂、食品厂等,发现这些工厂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抽象出来工厂的一般性认识,就是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恶劣,工作环境差等,由此我们还想联想到耸入云端又狭窄拥挤的工人宿舍和豪华奢侈的每天都有保姆辛勤打扫管家细心照看的资本家别墅,这就是表象,表象就是知觉的再现和对感性材料的初步概况。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工厂的感性材料,但更多是对工厂的外部特征即现象的认识,要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要去粗取精,发现事物的一般性的本质,看到了这些现象背后掩盖着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所得花天酒地,而工人终日辛勤劳动却一无所有为生存所迫,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对立关系,我们对工厂有了新的认识,用词语来表达造出个概念一血汗工厂,概念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

但是资本家却说这不是血汗工厂是良心企业,是民族之光,为工人创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商品流通,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国富民强。这完全是歪曲事实,明明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一切物质财富都是由劳动群众创造的,资本家却不劳而获,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往往是低于的,而不是劳动过程创造的价值。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还不断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克扣工人工资,加速机器运转速度,使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等,通过增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两种方式极力榨取工人的血汗,造成了工人的贫困和失业,这又迫使在业工人为了生存接受更为严重的剥削,由此可见资本家的工厂就是血汗工厂,我们通过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批判了资本家的反动观点,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判断就是对概念的展开,通过句子来表达事物的本质。

随着经济危机的连续爆发,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大工厂的垄断,中小工厂大量破产,工人日益贫困化,产业后备军更为壮大等,我们根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一根本矛盾出发,看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关系,看到了个别工厂有组织生产和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看到了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市场日益缩小,做出推理得出结论,推理就是从已有的判断出发指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那就是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消灭经济危机,才能组织工厂有计划按比例生产,才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计划经济,才能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工人才能从资本和机器的奴隶变为社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