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48、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消灭经济危机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48、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消灭经济危机

周期性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一切矛盾的总爆发,又反过来加剧这些矛盾,充分暴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过渡性。它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之间存在着对抗性的矛盾,对于庞大的社会化的生产力来说,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太狭隘了,它严重地束缚着生产力的发展。

在危机期间,必须在生产力大大破坏,生产猛烈缩减以后,生产和消费的矛盾才能得到暂时的、强制的解决。但在同时,导向一次新的危机的因素又在逐步积累起来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有愈益严重化的倾向,表明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腐朽了,它必然要被另一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新的生产关系即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所代替。

经济危机极大地破坏了社会生产力

经济危机对社会生产力的破坏,不仅表现在危机期间生产力停止发展、设备不能充分利用上,而且表现为很大一部分产品和生产力被毁灭掉,他们毁坏大批炼钢的高炉,毁掉棉田,烧掉小麦,成千上万的猪只被抛到河中,成吨的咖啡被扔进大海。资本主义的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遭到巨大破坏,这就使生产水平倒退若千年,甚至几十年。

正如马克思《共产党宣言》中曾经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灾难性后果作了生动的描述:“在商业危机期间,总是不仅有很大一部分制成的产品被毁灭掉,而且有很大一部分已经造成的生产力被毁灭掉....社会突然发现自己回到了一时的野蛮状态仿佛是一次饥荒、一场普遍的毁灭性战争,吞噬了社会的全部生活资料,仿佛是工业和商业全被毁灭了。” 这些现象表明: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已经极端尖锐化,这正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尖锐化的表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已经成为生产力的严重桎梏,它不仅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还破坏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过时,已经腐朽。“如果一种经济制度竟不知道怎样来处置自己生产出来的‘多余'产品,而在群众普遍遭到贫困、失业、饥饿和破产的时候却不得不把它们焚毁掉,那末这种经济制度本身就给自己宣判了死刑。”资本主义私有制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

经济危机加强了集中和垄断的趋势

经济危机大大加速了生产和资本集中的过程,因为在危机期间,竞争更加激烈,大批中小企业纷纷破产倒闭,而一些大企业却凭着他们雄厚的经济实力,乘机大肆掠夺和吞并那些破产或经济困难的中小企业。随着生产和资本的进一步集中,一方面生产社会化的程度更加提高,生产过程更加具有社会性质;另一方面,生产资料和生产成果愈益集中到人数更小的大资本家手里。这样就大大加深了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

连续爆发的经济危机,使资本主义国家出现了空前猛烈的、规模巨大的企业兼并与合并的浪潮,引起了垄断组织的广泛形成。正如列宁所指出的:“危机大大加强了集中和垄断的趋势。”在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竞争更加激烈,大鱼吃小鱼,非垄断组织的企业被垄断组织的大企业所吞并。此外,垄断组织之间也进行着剧烈的搏斗。在这种情况下,历次危机不但使垄断组织的势力日益加强,使垄断化程度不断提高,而且促使国家与垄断组织结合在一起,促进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国家同拥有莫大势力的资本家同盟日益密切地溶合在一起,它对劳动群众的骇人听闻的压迫,愈来愈骇人听闻了。”这就使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更加尖锐化,从而为下一次更加普遍更加深刻的经济危机准备了条件。

经济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国内的阶级矛盾

经济危机给工人阶级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使他们更加贫困化。危机期间,由于资本家缩减生产,解雇工人,再加上中小企业纷纷倒闭,使工人失业人数大量增加,失业时间也比平时大大延长。工人是靠出卖劳动力为生的,失去了工作,就等于剥夺了他们及其家属的生存权利。他们挨饿受冻,流落街头,有些人甚至被迫走上自杀或犯罪的道路。而资本家为了转嫁危机,为了加强竞争能力和保证获得利润,就尽量压低工人的工资。还千方百计地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如延长劳动日,加强劳动强度,保持恶劣的劳动条件等。

关于这种情况,马克思这样写道:“在危机中,生产中断了,工时缩短了,每星期不是每日都开工了。不过危机自然不会影晌工厂主们延长劳动日的冲动。营业越是清淡,要从已有营业取得的利润就越是大。开工的时间越是短,要从这个时间取得的剩余劳动时间就越是多。”这样广大工人群众更加困苦,挣扎在死亡线上,“象显贵的野蛮的奴隶主一样,资本也要它的奴隶们陪葬,即在危机时期要使大批的工人死亡。” 经济危机也严重地打击了农民群众和其他小生产者,加速了他们的贫困和破产,把他们赶进失业大军的队伍。然而,危机给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带来的沉重灾难,还不止这一些。资产阶级国家为了臧轻资本家在危机中所遭受的损失,总是要设法把这种损失尽量转嫁到劳动人民的身上。国家从预算中拨出大批资金来补贴资本家,而这些资金归根结底要由劳动人民来负担。同时,资产阶级国家还利用暴力和强制机关帮助资本家降低工人阶级和劳动农民的生活水平这一切就使劳动人民更加贫困化。

在危机期间,工人阶级丧失了经过多年斗争而贏得的成果,危机以严酷的现实教育了工人阶级,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剥削制度,才能使自己摆脱失业和贫困的厄运,只有团结起来积极开展革命斗争,才能获得自身的解放。危机也有助于提高广大农民群众和其它劳动人民的革命觉悟,促使他们接受工人阶级的领导,共同开展反对资本主义的斗争,这一切都必然使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激化。

由此可见,危机使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同资产阶级和其他剥削者之间的阶级矛盾急剧尖锐化。由于资本主义国家内阶级矛盾的急剧尖锐化,影响到了资产阶级政权的稳固,经济危机导致了政治危机。政治危机就是资产阶级政治统治的危机,资产阶级为了镇压无产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便采取公开的镇压措施,到了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后,这种情况更为明显。正如斯大林所说的:“世界经济危机在许多国家里必定会转为政治危机,这就是说,资产阶级在对内政策方面将从进一步法西斯化中寻找摆脱现状的出路。”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危机的频繁爆发,剥削和压迫的不断加重,越来越激起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强烈反抗。危机不仅为革命提供了客观条件,同时也激起了广大无产阶级的新觉醒,使他们认识到,只有把经济斗争发展为政治斗争,只有消灭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制度,才能真正得到解放。

从历史上看,资本主义国家每次危机的到来,几乎都引起了工人运动的新高涨。在危机期间,罢工次数显著增加,罢工规模迅速扩大,便是一个证明,经济危机也造成了革命的时机。恩格斯曾经深刻地指出过:“危机是政治变革的最强有力的杠杆之一”。在危机越来越频繁、越来越深刻的条件下,就会促进革命时机的成熟。但是,革命既需要革命的形势,还需要有一个真正的马列主义政党的领导,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无产阶级的革命,这是被历史所一再证明了的真理。

经济危机加深了帝国主义国家同被压迫民族和人民的矛盾

帝国主义国家除了竭力把危机所造成的损失转嫁到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的身上外,还千方百计地向经济落后国家,特别是向殖民地和附属国“输出危机”。随着经济危机越来越深刻化,帝国主义对外转嫁危机的手法也越来越变化多端和阴险狠毒。斯大林在谈到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的后果时曾指出:“经济危机的日益增长不能不使帝国主义者加紧压迫作为主要销售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殖民地和附属国。的确,这种压迫已经达到极点。” 帝国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倾销“过剩”商品、压低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的原料价格来进行不等价交换、扩大资本输出等办法,对殖民地半殖民地人民进行残酷的剥削和压迫。帝国主义国家竭力向殖民地半殖民地“输出危机”,给这些国家和地区带来十分严重的后果:民族工业萧条,农业日益衰落,贸易逆差和国际收支逆差不断扩大,财政困难,金融混乱,工人大批失业,中小生产者纷纷破产。这些国家和地区的广大人民受到帝国主义的残酷剥削和无情掠夺,生活愈益恶化,其结果必然是使他们同帝国主义剥削者之间的矛盾激化,从而造成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民族解放运动风起云涌,有许多国家经过长期斗争,蠃得了政治上的独立。但是帝国主义并不甘心失败,它们变换手法,采用新殖民主义的间接统治来代替老殖民主义的直接统治。它们通过政治上千涉、经济上控制、军事上操纵等方式,妄图继续统治广大的发展中国家,变本加厉地继续对这些国家进行剥削和掠夺。当它们遭到经济危机的袭击时,更是加紧向发展中国家转嫁危机。

帝国主义,特别是中修美帝两个超级大国除了采用不等价交换等手段外,还打着“国家援助”、“经济合作”的招牌,或通过“跨国公司”、“联合企业”这样的国际垄断组织,进一步进行剥削和掠夺第三世界,必然会引起广大落后国家进一步联合起来,对帝国主义的转嫁危机加强抵制,并把反对两霸、反对帝国主义、反对殖民主义的斗争推向前进。

经济危机加剧了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一个帝国主义国家发生了经济危机,它不仅要向本国无产阶级和劳动人民转嫁,向殖民地转嫁,而且还要向其他帝国主义国家转嫁危机。一旦世界性的经济危机爆发,帝国主义国家之间都要相互转嫁危机,它们竭力把自己的势力打入对方的势力范围并夺取对方的市场,这就使帝国主义各国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化。

在帝国主义时期,由于世界领土已经分割完毕,由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的不平衡,使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跳跃式地超过了老牌帝国主义国家,帝国主义之间重新分割世界的战争成为不可避免的了。在这种情况下,各帝国主义国家为了摆脱危机的袭击,就不免要互相厮杀,这也是帝国主义发动战争的一个原因。

斯大林在分析世界经济危机使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尖锐化时指出:“斗争的手段是:关税政策,廉价商品,低息贷款,重新部署力量和建立新的军事政治联盟,扩充军备和准备新的帝国主义战争,最后发动战争。” 历史的经验值得我们注意,只要稍加考察就可以知道,两次世界大战,都是在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爆发的。1907-1908年世界经济危机刚过去不久,1913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又面临着一次新的危机。当时美、英、法、德等国先后出现了某些工业部门生产下降、价格下跌、失业增加等现象,显示出危机即将爆发。在这种情况下,1914年帝国主义发动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借助于军事手段从危机中强行挣脱出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在1929-1933年和1938年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条件下爆发的。毛主席曾经深刻阐明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历史条件,指出:“帝国主义世界大战的爆发,是由于各帝国主义国家企图解脱新的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 由此可见,帝国主义为了摆脱经济危机和政治危机,是它们发动战争的一个原因。但事实恰好同帝国主义的愿望相反:帝国主义企图从战争中寻找出路,战争却引起了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爆发了伟大的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世界上出现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国家,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的革命胜利,使人类的四分之一摆脱了资本主义的枷锁。如果帝国主义和社会帝国主义胆敢挑起新的世界战争,可以断言那将是帝国主义的彻底灭亡。

经济危机的周期爆发再清楚不过地表明,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已经成为社会生产力的严重桎梏,注定要被社会主义公有制所代替。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危机表明,“社会所拥有的生产力已经不能再促进资产阶级文明和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的发展。相反,生产力已经强大到这种关系所不能适应的地步,它已经受到这种关系的阻碍;而它一着手克服这种障碍,就使整个资产阶级社会陷人混乱,就使资产阶级所有制的存在受到威胁。资产阶级的关系已经太狭窄了,再容纳不了它本身所造成的财富了”。

危机加剧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削弱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基础。它激发了广大工人群众的觉悟,使他们意识到,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工人遭受贫困、失业的悲惨命运是不可避免的,于是他们就起来反抗,起来革命。“新的革命的来临,象新的危机的来临一样,是不可避免的”。

工人阶级和其他劳动人民联合起来,通过暴力革命夺取政权,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建立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就能彻底消灭经济危机,使社会生产力能以资本主义不可比拟的速度一日千里地向前发展。经济危机将同资本主义制度一起被消灭,社会主义社会一定胜利,共产主义社会一定来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