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01、原始歌谣和神话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01、原始歌谣和神话

文艺源于劳动,文学最初的内容和形式决定于生产劳动的实践。

鲁迅说:原始人“原是连话也不会说的”“假如那时大家抬木头,都觉得吃力了,却想不到发表,其中有一个叫道‘杭育杭育’,那么,这就是创作。”

“杭育杭育”是因抬木头时特有的劳动韵律而产生的有节奏的呼叫,实际上它是原始的劳动号子,也可以说是原始的诗歌语言。而这就是最早的文学形式――诗歌。

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原始劳动号子中的词汇越来越丰富,表意部分上升到了诗歌的主体部分,单纯的呼叫退位到了从属部分。但这从属部分也一直延续到今天,在许多民歌尤其是劳动号子中十分常见。

原始社会里歌谣是数不胜数的。以前的作品因没有文字记录而失传了,连原始公社时期的作品,也只能在后来的文献里窥其一斑了。在中国古书中所记载的那些黄帝、尧、舜时代的思想丰富、形式整齐的歌谣,大都出于后人伪托。

在远古时代的歌谣中其中首先值得注意的是《弹歌》:

断竹,续竹;飞土,逐肉。 砍伐竹木制成弓,泥弹射出捕兽虫。

这首歌谣见《吴越春秋》。据该书记载,范蠡曾向越王句践“进善射者陈音”,句践向陈音询问弓弹之理,陈音在讲述过程中背诵了这首《弹歌》。可见这是口头流传下来的远古时代的歌谣。

这首歌谣形象地反映了我们祖先在征服大自然的斗争中取得了可喜的进步和成绩。它具有这样的艺术性,显然是流传过程中经后人的艺术加工的。但从其反映的社会内容来看,无疑是渔猎时代的作品。

《弹歌》以外,在《礼记·郊特牲》里有一首《伊耆(qí)氏蜡(zhà)辞》,也很值得我们重视:

土反其宅! 土,回到你那堤上去!

水归其壑! 水,流到你那沟里去!

昆虫毋作! 昆虫不要兴起!

草木归其泽! 野草灌木,长到你那沼泽去!

伊耆氏据说就是神农氏。神农氏所处的时代约相当于野蛮时代的低级阶段,蜡也是从这时开始的,这是每年年终为了祈求农业丰收而祭神的祭典。这首蜡辞每句都是命令语气,对人类征服大自然充满了自信,充分表明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主宰大自然的巨人,这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最早的农民形象。

《伊耆氏蜡辞》已属于四言句式的范畴,修辞上可能经过周人加工。但其内容完全符合我们祖先最初从事农业生产的精神状态,它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是不能忽视的。

在漫长的原始社会里,我们的祖先不仅创作了无数歌谣,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力,创造了许多雄伟壮丽的神话。神话是人类发展到野蛮时代的产物。这个时代二、三千年的时间正是中国神话的产生和繁荣时期。活跃在中国神话里的黄帝、蚩尤、禹等,实际上都是野蛮时代高级阶段部落联盟的领袖。

神话和宗教迷信性质是不同的。宗教迷信宣扬宗教之神的威力,宣扬“天命论”,使人消极地屈服于受支配、受统治的地位。而远古的神话故事,大都是原始社会劳动人民集体的创作。在有文字以前,已经广泛地在人民的口头上流传。它们是初民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现象的解释,对于自然界的斗争和愿望以及社会生活在艺术概括中的反映,是阶级社会前夜的社会反映。在中国最古的神话内,如有巢氏的构木为巢,燧人氏的钻木取火等等,都说明了每一个神话中神的存在是和人民的生产斗争联系在一起的,那样的神,实际上是原始劳动英雄的化身,是广大人民愿望的体现,与宗教之神往往处于对立的地位,它是积极的。《山海经》中所记述的夸父逐日、精卫填海一类的故事,都表现古代劳动人民的坚强勇敢的性格,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和那种征服自然的大公无私的品质,体现了劳动人民的愿望。

关于自然界的神话,在《山海经》、《楚辞》、《淮南子》里,都有一些。

著名的女娲神话起源于南方苗族。女娲相传为伏羲之妹,后结为夫妇,成为人类的始祖。

女娲初见于《楚辞·天问》及《山海经》的《大荒西经》。《说文》云:“娲,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可知在神话中,女娲是造人的神。据《风俗通义》说,女娲先用黄土造人,怕他们死,再教他们结婚生子,借以传代。

女娲造人以外,还有炼石补天的功业。炼石补天是女娲神话中富于文学意义的故事。这个故事又跟大英雄共工有关,《淮南子》记载得比较详细。

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天文训》)

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燃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苍天补,四极正,淫水涸,冀州平,狡虫死,颛民生。(《览冥训》)

共工这里其实是个造反的神话。我国原始社会在进入父权制后产生的氏族显贵不断发动掠夺战争,财富奴隶日益增多,地位日益加强,有的终于成了部落联盟的大酋长。传说中的五帝实际上都是这样的人物。他们一个比一个明显地代表着从原始公社产生,但又自居于原始公社之上并且同原始公社日益脱离的社会力量――国家。“五帝”都姓姬。其后的禹也是姬姓,后来才“别氏,姓姒氏”(《史记·五帝本纪》)。到禹被选为大酋长以后,竟在部落联盟会议上杀掉一个迟到的氏族首领,还公然把大酋长的职位传子,建立了由姬姓氏族统治的奴隶制国家。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传说在舜的时候就创制刑法,可见当时人民的反抗一定很激烈。对于这些反抗斗争,神话里是有突出反映的。例如《山海经·海外西经》中刑天的故事,说刑天“与帝争神”,上帝砍了他的头,葬于常羊山,他就“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盾)戚(斧)以舞”,不屈不挠要和上帝继续斗争。至于被称为“四罪”和“四凶”的獾兜(huān dōu,)、共工、鲧、饕餮,更都是反抗姬姓大酋长的著名英雄。

共工是一个古老的氏族,这个氏族世代治水,积累了丰富的治水经验,功绩很大,在部落联盟中水官的官名也就叫做共工。禹治水成功和共工氏族的直接帮助是分不开的。但这个氏族是姜姓,常受姬姓大酋长的压迫和打击。尧就曾骂他们“静言庸违,象恭滔天”言语漂亮,行为乖张;貌似驯服,心想造反。(见《尚书·尧典》),还把他们的首领流放幽州。由于黄河常常在他们的地区决口,有人还诬蔑这个世代治水,劳苦功高的氏族“振滔洪水”(见《淮南子·本经训》等),作为迫害他们的借口。因此,这个古老的氏族不断反抗姬姓大酋长的压迫。许多史料表明,黄帝以后,颛顼、帝喾、尧、舜、禹等姬姓大酋长,全都被共工斗遍了。

这个神话里的共工就是勤劳勇敢的共工氏族的代表和化身。他敢于造反,力大无穷,一怒之下日月星辰都为之改观,一个颛顼当然不在话下。他的英雄行动集中体现了古代劳动人民改造自然、安排山河的丰功伟绩,充分显示了他们最初造反的勇气和力量,这是中国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造反者的形象。

古代反动派很害怕共工。据《国语·周语》记载,周灵王二十二年(公元前550年),有个害怕革命也反对改造大自然的姬姓大奴隶主太子晋,就曾经跳出来说:“古之长民者,不堕(huī,毁坏)山,不崇薮(sǒu,不垫洼地),不防川(不修河堤),不窦泽(不决引积水)。……昔共工弃此道也,……欲壅防百川(堵塞所有的河流),堕高堙庫(削平高山,填塞洼地),以害天下。皇天弗福(不保佑),庶民弗助,祸乱并兴,共工用灭(因此灭亡)。”直到唐朝,司马贞在为《史记》补作的《三皇本纪》里,还说女娲末年,共工“任智刑以强(依靠智谋和刑罚强盛起来),霸而不王,以水乘木(企图以水德接替木德。古代阴阳家以为女娲属木德,共工属水德,木应由火接替),乃与祝融(担任火官的氏族首领)战,不胜而怒,乃头触不周山崩,天柱折,地维缺。”他们不仅力图给共工抹黑,而且是多么希望共工失败,希望共工惨死啊!但是劳动人民从来也不相信太子晋的鬼话。汉代民间求雨祭共工,这是连董仲舒也不能不承认的事实(见《春秋繁露·求雨》),可见共工仍活在人民的心里!

毛主席在《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这首词的自注中,曾选录了关于共工头触不周山的上述三种不同的记载,并加按语:“诸说不同。我取《淮南子·天文训》,共工是胜利的英雄。你看,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他死了没有呢?没有说。看来是没有死,共工是确实胜利了。”毛主席这个按语揭开了神话问题上的两条路线斗争的盖子,恢复了共工这个造反英雄的胜利者的形象,实际上也就批判了那些想把悲剧留给英雄的反动意图。

据毛主席的指示来看中国文学史,就不难发现,自从中国进入阶级社会以后,神话不断遭到剥削阶级的破坏,两条路线的斗争非常明显,“共工头触不周山”的遭遇只不过是一个突出的例子罢了。孔丘的“不语怪力乱神”,实际上是选择性不语。孔丘赞扬禹“致孝乎鬼神”(《论语·泰伯》),而他对待神话是能歪曲篡改的就歪曲篡改,不能歪曲篡改的就一律“不语”,横加排斥。由于儒家思想的影响,我国古代许多著述都很少涉及神话。直到汉代的司马迁,仍不能摆脱孔丘的影响,对神话还是小心翼翼,说:“至《禹本纪》、《山海经》所有怪物,余不敢言之也”(《史记·大宛列传》)。我国古代许多神话的失传,是跟孔丘的排斥抵制分不开的,孔丘是扼杀中国神话的罪魁祸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