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第一节:肯定和否定
肯定否定规律(即否定之否定规律)是对立统一规律的又一具体形态,这个规律表明,事物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而前进的道路是曲折的。
事物内部包含着两种对立的因素: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肯定因素是决定事物性质的因素,是保持事物存在的因素,是事物的正面;否定因素则是同事物的性质相反的因素,是促成事物灭亡的因素,是事物的反面。事物发展趋势的前进性和前进道路的曲折性,就是由这两种因素的斗争决定的。
这一节的学习我们应该和以前学习的,矛盾的主次方面这一节联系起来,因为矛盾的主要方面实际上也是事物的肯定因素,它决定了事物的性质,而矛盾的次要方面是与矛盾的主要方面相反和对立的因素,次要方面不断发展壮大决定了事物的必然灭亡,被新的事物所代替,因而矛盾的次要方面也就是事物的否定因素,它决定了事物最终是要灭亡的结局。
事物的肯定因素,在事物刚刚产生的一段时间内,是促进事物发展的新生力量。这时整个事物处在上升时期,它的存在是必要的、合理的。但是,经过一定的时间,事物的肯定因素就会逐渐变成阻碍事物发展的衰朽力量。
这时整个事物就进入了没落时期,它的存在就变成了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而终究要被新的事物所代替。例如历史上的奴隶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取得统治权力以前和取得统治权力以后的一段时间内,都曾经是革命者、 先进者,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制度的存在也是必要的、合理的。但是在随后的一段时间内,由于它们的对立面奴隶阶级、农民阶级和无产阶级逐渐壮大,同它们进行越来越厉害的斗争,它们就逐渐变成反动者、落后者,它们所代表的社会制度也变成了不必要的、不合理的,而终究要被新的社会制度所代替了。例如,在从猿猴到人的过程中,一开始的肯定因素就是猿猴的生物性,这决定了人的祖先还是动物的行列。
在最初的时候肯定因素的生物性还能够为祖先取得一定的生存需要,然而随着地球环境变更,猿类不下地就只能够面临灭亡的结局。
也确实是有一些祖先的近亲因为生物性这一肯定因素阻碍了他们的继续发展,在与环境的斗争中灭亡了。所以,这一肯定因素就成了祖先继续前进的阻碍因素。肯定因素其实就是两方面理解。在他的生⻓时期,他是革命的进步的。但是当他们获得政权巩固统治之后就逐渐走向了自己的反面,当劳动人民起来反对他们,他们为了维护自己的反动统治就要镇压人民,这时候他们就成为了历史的反面了,成为了阻碍历史前进的没落人物。
至于事物的否定因素,则有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情况是,事物的否定因素代表着新的更高级的事物。
这样的否定因素,在事物发展的全过程中自始至终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新生力量。这种力量开始比较弱小,愈到后来就愈趋壮大;到了事物的肯定因素严重阻碍事物发展的时候,这种否定因素就必然要战胜肯定因素,否定旧事物而产生新事物,这时事物就前进了一步。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具有革命性的否定因素。
另一种情况是,事物的否定因素代表着已被战胜但还未被彻底消灭的旧事物的残余 (它在已被否定的旧事物中曾居于肯定因素的地位)。这样的否定因素,则自始至终是阻碍事物发展的腐朽力量。在一定的条件下,这种否定因素也可能压倒事物的肯定因素,使整个事物回到较低级的状态去,这时事物就倒退了一步。例如资本主义社会中的封建残余势力,社会主义社会中的资本主义势力,就是具有反动性的否定因素。
革命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是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反动的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则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现象。
曹操建立了一个法家路线的政权,以中小地主阶级作为自己的统治基础。
但是其中也有一个大地主阶级的代表即司马家,司马家暂时的复辟成功了,推使曹魏政权倒退形成了大地主阶级的司马家的晋朝。
晋朝一开始就是大地主阶级专政,因为是腐朽落后的否定因素取得了统治的地位,也就决定了这个王朝是短命的了。
在考察任何具体事物的时候,必须同时看到它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
如果看不到事物的肯定因素,就不能正确把握事物当前的性质;如果看不到事物的否定因素,就不能正确地展望事物发展的前途。马克思说:辩证法“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毛泽东同志说:“我们必须学会全面地看问题,不但要看到事物的正面,也要看到它的反面。
”同时,在考察事物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的时候,还应当根据它们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来决定我们对待它们的态度。如果它们对事物的发展起着促进作用,就应当予以支持;如果它们对事物的发展起着阻碍作用,就应当予以反对。
事物内部的肯定因素和否定因素是不断地斗争着的。
唯物辩证法把肯定因素居于矛盾主要方面的情形叫做肯定,而把否定因素战胜肯定因素而跃居于矛盾主要方面的变化叫做否定。
从发展的观点看来,否定比肯定具有更重大的意义。这是因为,只有通过否定,事物才能实现由低级到高级的发展,新事物才能代替旧事物,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制度、封建制度、资本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更替,都是通过否定来实现的。
唯物辩证法所理解的否定,是变革和继承的统一。
首先,唯物辩证法认为,否定不是进化,不是改良,不是旧事物在新形式下的继续,而是质变,是革命,是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因为从对立统一规律的观点看来,所谓否定,就是矛盾的主次双方的易位,就是矛盾的新的一方战胜旧的一方。因此,经过否定,“旧事物的性质就变化为新事物的性质”了。新事物只能在旧事物死亡的废墟上产生出来;不消灭旧事物,新事物就无从产生。社会主义制度是在资本主义制度死亡的废墟上产生的,马 克思主义哲学是在旧哲学死亡的废墟上产生的,一切新事物的产生都是这样。
“不破不立”这句话,是合乎辩证法的。庸俗进化论不承认这一点,而把事物的发展说成是平滑的进化,这是根本违反客观实际的。
其次,唯物辩证法又认为,否定不是旧事物的一笔勾销,而是包含着继承的因素的。在否定中被消灭了的旧事物的根本性质,至于旧事物中那些经过改造以后可以成为新事物的营养料的个别因素,却被新事物吸取过来,加以改造,作为新事物的有机成分而保留下来。社会主义制度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但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发展起来的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却经过改造而被保留下来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埋葬了旧哲学,但旧哲学中的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积极因素却经过改造而被保留下来了。列宁说:辩证法的否定是“保持肯定的东西”的否定,正是指的这种情形。
批判地吸取旧事物中的有积极意义的个别因素,固然不是新事物比旧事物更高级、更富于生命力的根本原因,但却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形而上学把否定理解为简单地抛弃旧事物的一切,这也是不符合客观实际的。这里说的社会主义消灭了资本主义制度,却可以在资本主义基础上改造。
比如说现代资本主义的戏曲可以加以革命的改造,但是像二次元的大眼萌妹这种带有资产阶级浓厚色情思想的东西,我们却加以摒弃。
是将其中的能够为无产阶级服务的东西加以改造,这是革命的否定。它不是简单的否定一切,对于新生事物有需要的东西,有可以利用的东西,可以使用的东西就会加以批判的改造为自己的养料。旧戏剧和旧体诗词是一种旧形式,过去是给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服务的,然而这种体裁形式在否定了其中的反动因素的情况下,却能够为革命服务。
然而其中的忠君爱国的腐朽思想等资产阶级反动思想则要根除,代之的是以革命的思想形成的新的戏剧。
然而以大眼萌妹为主要形式的,反映资产阶级淫乱思想二次元的资产阶级动漫,这些内容也是与革命格格不入的,这种肯定了现在的动漫的性质的因素必然要得到彻底的否定。
然而,动漫的形式和资产阶级画画的一些技法这些内容则可以被我们改造和吸收,从而建立起革命的动漫。
既然否定是质变,是革命,是旧东西的死亡和新东西的产生,那么,我们就必须以革命的眼光来对待新旧事物之间的关系。
对于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合理性的旧事物,就不应当修修补补,加以改良,而应当同它彻底决裂,从根本上加以变革。毛泽东同志说:“只有破坏旧的腐朽的东西,才能建设新的健全的东西。
” “破旧”是“立新”的前提。不破这里所说的否定,是指由于代表新生力量的否定因素战胜代表着腐朽力量的肯定因素而引起的前进运动。
至于由于代表旧残余的否定因素暂时地战胜肯定因素而引起的倒退运动,虽然也是质变,但并不意味着旧事物的死亡和新事物的产生,而仅仅意味着比现存事物更旧的腐朽事物的复辟。
因为这种情况只是事物发展过程中的暂时的逆流,而不是事物发展的一般趋势,所以我们在说到否定的时候,除了特别注明了的以外,一般都不是指的这种情况。
不破坏帝国主义、资本主义和一切剥削制度,就不能建立共产主义制度;不破坏头脑里面的资产阶级世界观,就不能树立无产阶级世界观;不破坏修正主义,就不能发展马克思列宁主义。有人认为,对于像帝国主义、修正主义这样极端反动的事物,当然是应当彻底决裂的,可是对于那些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东西,例如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就没有彻底决裂的问题了。这种看法是似是而非的。就以文化遗产为例吧。过去几千年来的文化遗产中,有许多东西在当时就是反动的。
这些糟粕无疑是应当扫除的。
文化遗产中当然有曾经起过进步作用的东西,即精华的部分。但是,这些东西一般说来仍然是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是剥削制度的上层建筑,是为剥削阶级的利益服务的。在今天的社会主义时代,如果原封不动地把它们照搬过来,就只能起反动的作用。例如历史上新兴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曾经猛烈地抨击过封建制度,对历史的发展起过促进的作用,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它里面包含着民主性的精华。但是,它在抨击封建制度的时候所宣扬的那些东西,例如“自由、平等、博爱” 、 “个性解放”等等,仍然是另一种剥削阶级即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仍然是为另一种剥削制度即资本主义制度服务的。一切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说到底,无非是说“奴隶制度好” 、 “封建主义好” 、 “资本主义好” ,而决不可能说“社会主义好” 、 “共产主义好” 。它们同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是根本对立的。
如果因为它们曾经在历史上起过进步作用,就以为它们在社会主义条件下也可以起进步作用,可以为社会主义的经济基础服务,为无产阶级服务,那是完全错误的。一些人鼓吹文学和艺术是超阶级的超社会形态的,他们其实就是想让资产阶级的文学艺术作为超阶级的东西来腐蚀劳动人民,认为这里是阶级斗争的禁地,禁止进行阶级斗争,其实就是将这片阵地作为他们保卫资产阶级思想的阵地罢了。
因此,即使对于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也必须进行分析和批判;而且就某种意义说,正因为是精华,在群众中有较大的影响,就更加需要注意批判。
不同这些剥削阶级的意识形态彻底决裂,就不可能建立和发展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对待文化遗产应当这样,对待一切旧事物也都应当这样。这是一方面。
另一方面,既然否定包含着继承的因素,那么所谓同旧事物彻底决裂,就不可能理解为全盘抛弃,置之不理。
对于旧事物中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是可以而且必须批判地吸收过来,作为新事物的营养料的。
列宁在说到文化遗产问题的时候指出:“无产阶级文化并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无产阶级文化应当是人类在资本主义社会、地主社会和官僚社会压迫下创造出来的全部知识发展的必然结果。
”又说:“马克思主义这一革命的无产阶级思想体系赢得了世界历史性的意义,是因为它并没有抛弃资产阶级时代最宝贵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两千多年来人类思想和文化发展中一切有价值的东西。
”例如,我们在接触马克思主义以前,不也是从资产阶级教育中学到了一些形而上学和唯心主义的知识吗?这些知识中也包含了一定的真理认识,倘若我们为了标榜自己革命,而对过去的知识不加以批判和改造,拯救其中的真理认识而全盘否定。这其实,也是一种的事倍功半的活动,不懂得将过去的知识给转化为革命的内容。同时,还要知道马克思主义的学说的建立其中很大的原因,就是在对剥削阶级的科学和认识的批判中建立起来的,将历史上的精华部分给总结了出来,因而马克思主义还是人类历史的文化精华在马克思主义体系中得到了改造的直接继承。
毛泽东同志在说到共产党员的学习任务时,除了指出必须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和研究当前革命运动中的实际问题之外,还指出了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批判地总结历史遗产的必要性。他说:“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我们是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主义者,我们不应当割断历史。从孔夫子到孙中山,我们应当给以总结,承继这一份珍贵的遗产。这对于指导当前的伟大的运动,是有重要的帮助的。”
他反复指出,必须把文化遗产分析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剔除糟粕,吸取精华,既不可兼收并蓄,也不可全盘抛弃。
全盘抛弃的做法,从表面上看来似乎同旧事物彻底决裂了,实际上并不能真正战胜旧事物,也不能真正创立新事物。
一些人把肯定和否定当成一种循环,实际上他们是把更高级的作为积极因素的否定当做是消极因素的否定混淆起来了,以至于否定和肯定仿佛是一种循环。事实上不是的,其实事物的每一次⻜跃,每一次质变都是通过积极的否定来成为事物的主要方面推动旧事物的灭亡和新事物的产生,推动事物向更高阶段⻜跃。从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共产主义过渡,有一些人就会认为这是一种复归,好像是共产主义向更高阶段过渡的否定还再次重新出现阶级社会。
他们就会形成这样的纯粹的思辨是将否定之否定当做循环论看待了。
事实上我们在进入了无阶级的共产主义社会之后,这样的可能是绝对不会再存在,只会向更高级阶段发展了,向着彻底摆脱阶级压迫的阶段前进了,不可能是从无阶级社会再进入到阶级社会。
在辩证法的否定观中,变革和继承的地位并不是平列的,变革是主导的方面。继承之所以必要,正是为了变革。
继承本身不是目的,继承的目的是破旧立新、 除旧布新或推陈出新。
只有这个意义上的继承,才是革命的继承,才是我们所需要的继承。在今天,只有以无产阶级的根本利益为标准,以马克思主义世界观为标准,才能确定哪些东西应当继承,哪些东西不应当继承。如果离开了变革来谈继承,为继承而继承,势必走上厚古薄今、颂古非今的错误道路。其次,对于旧事物中积极因素的继承也不是原封不动地照搬,不是生吞活剥,而必须是根据变革的需要加以批判和改造,把它们熔铸成为新事物的有机成分。由此可⻅,在变革和继承两方面只看到一个方面,是错误的;把变革和继承两方面平均看待,或者把它们主次地位颠倒过来,也是错误的。毛泽东同志指出,“我们必须尊重自己的历史,决不能割断历史。但是这种尊重,是给历史以一定的科学的地位,是尊重历史的辩证法的发展,而不是颂古非今,不是赞扬任何封建的毒素。对于人民群众和⻘年学生,主要地不是要引导他们向后看,而是要引导他们向前看。” 这是处理变革和继承的关系时必须遵循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原则。
现代修正主义者在继承优秀文化遗产的幌子下,故意混淆时代的界限和阶级的界限,特别是无产阶级思想和资产阶级思想的界限,在马克思主义词句掩盖下大肆贩卖资产阶级的陈货。他们极力吹捧西欧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文艺“高峰”和理论“高峰” ,宣扬资产阶级的人性论和人道主义,说什么“科学共产主义思想体系是人道主义的新的最高形式” ,“我们时代的真正的人道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 ,甚至把“自由、平等、博爱”这样的资产阶级口号作为共产主义的“历史使命”而写在共产党的纲领上。
这是极端荒谬的。
人道主义和“自由、平等、博爱”之类的东西,作为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和政治口号,曾经在反封建的斗争中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就在当时,这些这些理论和口号也具有极大的虚伪性。至于在资本主义走向死亡、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走向胜利的今天,在马克思主义已经清楚地揭示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的今天,这些理论和口号就只能起阻碍革命斗争的反动作用了。
现代修正主义者偏偏要在这个时候拾起早已进入了历史博物馆的资产阶级陈货,把它们贴上“共产主义”的标签来沿街叫卖,正好表明他们为了反对无产阶级革命、保护垂死的帝国主义,已经到了不择手段的地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