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第一节、第二节:原始时代的人类认识和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论
新生事物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呢?
一新生事物代表当前社会的前进方向,符合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二新生事物代表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得到了人民群众的拥护支持。三新生事物批判继承了旧事物中积极合理因素,比旧事物更优越。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不可战胜的新事物,原因之一就是批判吸收了以往一切哲学的合理内核,唯物辩证法前史部分正是简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历史,我们从中也可以了解到哲学上两大阵营的斗争。另方面,反对派为了维护统治,也要借鉴过去旧哲学的腐朽文化,期望从过去的旧哲学中寻找延缓灭亡的良方,并和现代科学的新发现、新名词杂糅一起,来宣传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宣传反动的宗教世界观。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是现代的机会主义和修正主义的哲学理论基础,他们是一脉相承的,我们认清了这些唯心主义的祖师爷,当代徒子徒孙的反动观点就更容易识破了,更有利于我们认清唯物辩证法和唯心主义、 形而上学。
第一节:原始时代的人类认识
1。原始思维
人类认识的历史,包括从原始时代起至现在为止的人类对于客观世界的认识的历史。我们追溯唯物辩证法的历史准备时,不能不追溯到原始时代的人类的认识。 从动物状态进化而来的原始人类,在对自然界作长期劳动过程中,一面改造了自然,一面也改造了自己的生理器官和本性。
原始人的思维是怎样产生的呢?
原始人的思维产生过程,主要是通过劳动的过程,尤其是这种集体劳动,不管是果蔬采集、农作物种植还是狩猎,他们都是需要相互配合,需要分工协作,那么就需要进行交流。这时就像动物一样进行大喊大叫和肢体交流,在这种条件下,通过经常的呼喊就会促进发音器官和喉结的进化,以至能够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就产生了语言的可能。更重要的是长期的集体劳动和制作工具的过程,又促进能够产生语言的人脑和神经系统的发展,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才产生了语言。人的感觉器官也进一步得到发展,于是人对周围世界的反映能力也就增强了。同时,因为有了语言,人们就能够从周围的具体现象中抽出共同的本质的特征,用词把它们标志起来,造成概念。这样,就出现了原始的思维。
原始的思维有两个重要的特征:第一、是人们把自然物或自然现象看做和自己一样的东西(树木受打击也知痛痒);第二、人们认为一事物能转变为其他事物,自然物的本性能传达于人类(波奈岛土人禁小儿吃小鸟,说是吃了就胆小)。
原始人的这种思维,在今天看来当然非常幼稚,但他们把自然界看做活动的、 相互转变的世界,这就已经包含着辩证法的世界观的萌芽。
为什么语言和思维是同时产生的呢?
语言和思维是形式和内容的辩证关系。一方面来看,思维的内容是客观的,它的内容即反映对象是物质世界,但思维的反映形式是主观的,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进行了能动的加工。另一方面来看,这种主观的意识又是内容,需要通过客观的物质载体即形式才能表现出来,这个物质载体就是语言,语言就是思维的物质载体,所以说没有语言就没有思维。
2。万物有灵论
原始思维发展到比较高级的阶段,就表现为万物有灵论。万物有灵论认为万物都有灵魂,把自然现象和自然物的运动变化都看做是灵魂的活动,这是原始思维的高级发展阶段。首先,从前原始人不能分别自然与自己,现在却能够把自己从自然界区别出来。区分开来,自觉的人则区分开来了。”其次,万物有灵论把世界分为肉体与灵魂(即物质与精神),也表现了人类自觉地对自然进行斗争的开始。所以,万物有灵论一方面固然表明了当时的人们对自然力的无力理解,然而另一方面原始思维同本能的野蛮人比较起来毕竟是前进了一步。
万物有灵论是怎么产生的呢?
最初来源于人们对睡梦的认识,他们不知道梦里的自己是不是真实的,分不清梦境和现实世界是什么样的关系,无法正确解释睡梦这个现象,于是就把这个梦里的自己就是当成是一种特殊的灵魂在活动。白天是肉体和灵魂是结合在一起的,到了晚上灵魂脱离肉身在另一个世界即梦中界独自运动。既然认为自己的灵魂是存在的,当时自然界事物或现象的规律又没有被发现,于是就把这种错误认识应用到了自然界,认为其他生物也是有灵魂的,最终就形成了这种万物有灵论了。
3。原始的宗教观
原始的宗教世界观的形成主要有三个来源,第一个来源是由于原始人受自然所支配。在强大的自然力面前,原始人即不能理解,又无能为力,因而对自然力产生了宗教的幻想。第二个来源,是原始人受社会关系所支配。原始时代的生产力极端低下,个人必须依赖氏族才能生存。因此当时的氏族关系、血统关系是生产关系的侧面。氏族的一切习惯对于个人有着强制命令的作用,但个人对于那些习惯的意义却不能理解。
就像我国古代有个习俗是不允许在春天狩猎,因为春天动物的繁殖期,很多动物处在幼体阶段,如果这个时候进行大规模的狩猎,就会不利于动物繁衍,数量就会急剧的减少,会影响畜牧业和食物减少,所以是把狩猎一般放到了秋天和冬天。原是氏族团体禁止在某种时期猎取某种动植物的意思,含有生产上的规定的作用;这些生产规定作为习俗流传下来,一直遵守着这样的习惯。由于某些原因对这方面缺乏解释或存在断层,久而久之就逐渐忘记了习惯的目的是为了生产,从而会产生主观猜测,认为他们或是祥瑞或是灾祸,而不能去捕猎。
甚至于人们竟以为这些被禁止猎取的动植物就是精灵恶魔或自己的祖先,因而对它实行宗教的祈祷。
第三个来源,是以前存在的万物有灵论,这是宗教的意识形态上的来源。原始人因为受自然力及社会力所支配,自然要根据万物有灵论的见解去说明自然现象及社会现象,原始的宗教的世界观就是这样形成的。
宗教的信仰的最初形态,是对祖先的灵魂的崇拜。崇拜的对象是氏族神、种族神等等。第二种形态,是对自然物的崇拜,即是拜物教。拜物教与对自然现象理解的缺乏有着密切的关系,崇拜的对象是水、火、风、雷、太阳及动植物等等。
如上所述,宗教的本质,是对于超自然力的崇拜,是由于信仰超自然的神力可 以支配个人及整个社会而产生的。所以,宗教观念之开始产生于原始时代,是由于对自然力和社会力的不理解所造成的。
4。阶级社会的宗教
随着生产的发达,人类在生产的过程中,对于自然现象的认识逐渐进步,对自然斗争的能力逐渐提高,对自然的支配能力也就不断增大,因而宗教发生的第一个原因即受自然力所支配的作用就逐渐减弱了。但在另一方面,由于生产力的发达,剩余产物的出现,私有制的形成,奴隶制度的出现等,以致对社会力的不可理解的事实,在新的社会条件下仍在继续着;同时,原始时代的万物有灵论的信仰,也仍然深入人心,支配着一部分人的精神。所以随着原始社会到奴隶制社会的转变,原始的宗教世界观就沿着另一方面而发展,变为与社会的各个发展阶段相适应的各种宗教(如古代奴隶社会的宗教、中世纪封建社会的宗教、现代资本主义社会的宗教)。另一方面,哲学的世界观也开始出现了。
这就来到了宗教的第二个阶段,也即阶级社会的宗教。阶级社会的宗教主要受社会力的支配,属于统治阶级压迫被统治阶级,被统治阶级认识不到自己被社会力统治的根源而不断痛苦,这时的宗教就给他们灌输各种宗教神学和宗教迷信,麻痹被统治者的精神,禁止他们有反抗的心思,从而服务于压迫阶级。
阶级社会的宗教有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被压迫阶级的宗教,这是被压迫群众对于剥削制度所造成的灾难无能为力的结果。由于人们在统治着自己的外间力量面前软弱无力,找不到摆脱悲惨境况的实际出路,需要用幻想的出路来安慰自己。于是就产生了对于上帝、魔鬼、奇迹等等的信仰,把希望从地上移到“天国”,从现实移到“来世”,就出现了群众自发建立的宗教。正如马克思所说,宗教是“被压迫众生的叹息”。这种自发地产生出来的宗教,本来既是劳动群众的现实苦难的表现,又是劳动群众对现实苦难的抗议。
第二个时期压迫阶级下的宗教,宗教有麻醉人的作用,到了剥削阶级手里,把抗议的因素完全剔除,把宗教修改得完全适合自己的需要,他们通过宗教教义的宣传,把劳动人民的苦难归结为上帝的惩罚,劝导劳动人民驯顺温良,乐天安命,放弃现实斗争,以便在死后进入“天堂”。剥削制度所造成的客观环境,以及剥削阶级利益的需要,就是宗教这种荒谬绝伦的意识形态得以长期存在的社会根源。
第二节:古代哲学中的辩证法和唯物论
1。哲学产生的根源
历史上代替原始社会而起的发展阶段,是古代奴隶制社会,奴隶制社会比较原始社会,是高级的进步的社会。当然只有在阶级社会才出现的哲学,这时生产力发展了,由于出现经济上的分工和私有制的发展,就可以让一部分脱产的人也就是这些统治阶级摆脱生产劳动,专门从事脑力劳动,可以从事研究世界的联系并去解释世界,也就出现了各门的具体科学,也就出现了哲学。
古代希腊的自然哲学是反对原始的宗教观念而起的新的世界观。这种新的世界观的出现,除了阶级对立和脑力分立之外,还有其社会的历史的根据。
第一、 希腊从纪元前十世纪以来,已由氏族社会进到奴隶制社会,其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奴隶主对生产资料和生产者即奴求的占有。在奴隶制社会的初期,生产力有很大的发展,手工业、农业及航海业的发展,引起了天文学、力学和数学知识的产生和发展。由于生产技术和科学的进步,人们已能逐渐地认识自然现象的规律,而开始用一种与宗教不同的眼光去说明世界了。正如恩格斯所说,最早的希腊哲学家,同时也是自然科学家。
为什么是天文学、力学和数学首先发展的?
次要方面是因为这些科学确实是比较基础的,相对于其他而言是比较简单的,主要方面还是由于当时的生产需要决定的。拿中国古代举例,奴隶制社会的生产是以农业为主,靠天吃饭就决定了需要观察气候观察天体运动的规律,所以在春秋战国时期以前就出现了24 节气,通过研究气候对农业上的影响,也就掌握了一定的气候规律,推动了这个天文学发展。无论在农业还是手工业,都是需要创造和使用劳动工具,这个过程就发现各种作用力的关系,尤其是力之间的相互转化,像水车就是水力转化为机械力。鸡蛋是圆形的也就是拱形结构,拱形的受力面广承压强。我们在去使劲敲击鸡蛋的一个支点,就很容易打破鸡蛋,但是使劲握住鸡蛋全部就很难给它弄破,这就是在于鸡蛋的承受面多了,承受能力增强了。赵沟桥的拱形结构就是应用了这个原理,尽管鸡蛋和赵沟桥看起来挺遥远,但确实是人们从实践中发现了力学的原理进行的创造。当时农业发展需要丈量土地、需要分配生活资料,需要交换商品,这就促进了数学的发展。所以说自然科学的发展主要是由于当时的社会经济经济发展需要推动的,是为了服务于农业的发展。
第二、 手工业与农业发展的结果,商业也跟着发展起来。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大都居住于小亚细亚沿岸商业发达的都市。住在这种地方的商人们,常常回航于地中海及黑海各地,从事于许多种类不同的商品的交换。他们对于商品的注意,不是商品的自然性质,而是买价与卖价的差额。他们习惯于把各种分量不同的商品换算为货币,比较其数量的多少。因此,他们自然地养成了抽象思维的习惯和能力。而且,商人们活动的范围愈趋扩大,他们的精神眼界也愈趋扩大,他们接触了许多不同的民族,得到了许多生产技术和科学知识,促进了文明的传播和集中,这就为哲学思想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经验材料。
2。古希腊自然哲学
在古代自然哲学中,包含了丰富的自发的辩证法和朴素的唯物论因素,这是当 时工商业奴隶主民主派的世界观。工商业奴隶主重视生产,要求发展科学,反对宗教迷信,是当时社会上的进步力量。他们的进步的世界观与反动的奴隶主贵 族的唯心论世界观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当然不管是奴隶社会的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还是中修的军方派和习派的斗争都是由于被压迫阶级的斗争推动了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奴隶主民主派在当时还具有一定进步性的,但现在是在帝国主义时代,是无产阶级革命前夜,不管是官僚垄断资产阶级还是欧美垄断资产阶级都是最腐朽最寄生最垄断最垂死的阶级,没有什么进步性可言,所以无论是哪一派,他们都不会去发展进步的世界观,只会去推动唯心论的世界观与宗教进行融合。
现在我们就古代自然哲学家当中叙述的几个代表人物及其学说,简要地指出他们的自发辩证法和素朴唯物论的思想。古代自然哲学的创始者,是“伊奥尼亚” 哲学家泰勒斯。 泰勒斯的学说的特征,就是对于宇宙如何发生的问题,作了自然的解释。他反对原始的宗教观念,想从单一的物质的本原出发去说明世界。
他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水产生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甚至生命也是由水产生的。这种见解把无限多样性的自然现象看作是统一的东西,认为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互相转变,所以,泰勒斯的哲学见解既是原始的自发的唯物论,同时也包含了辩证法的萌芽。
古代的另一主要的自然哲学家是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哲学的意义,是初步猜测到了辩证法的基本原理。他认为宇宙万物的根源是火,他说:“这个世界对一切存在物都是同一的,它不是任何神所创造的,也不是任何人所创造的;它过去、现在和未来永远是一团永恒的活火,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列宁认为这是对辩证唯物论原则的绝妙说明。他认为由火变成万物,又由万物变成火的过程是不停地进行的,因此,世界是在永远不停地变化着。他说:“走向同一条河流的人,经常遇到新的水流。因此,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这种认为万物不断变化的思想是可贵的。
不仅如此,他还初步猜测到事物变化的原因是对立面的斗争,并且斗争的结果可以使对立面互相转化。他说:“战争是万物之父,也是万物之王。它使一些人称为神,使一些人成为人,使一些人成为奴隶,使一些人成为自由人。”他还说:“应当知道,战争是普遍的,正义就是斗争,一切都是通过斗争和必然性而产生的。”“冷变热,热变冷,湿变干,干变湿” 。承认事物内部存在着矛盾,并把矛盾的斗争看作事物运动的全员,这个辩证法的根本思想,在哲学史上是由赫拉克利特第一个表述出来的,所以列宁称他是 “辩证法的奠基人之一。
古希腊唯物论的最著名的代表是德谟克里特。 德谟克里特的时代,唯心论已经出现。德漠克利特提出他的“原子论”的唯物论,同唯心论进行了尖锐的斗争。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不是神灵创造的,而是由不同大小、不同形状的原子的种种结合产生的。各个原子没有性质上的不同,只有形状、次序、位置的不同。
宇宙万物都是原子结合的种种特殊形态,原子的结合就形成物体,原子的分离就使物体灭亡。不过他错误的认为,“灵魂”也是由极其精细的、火焰般的原子构成的。
德谟克利特认为运动和物质是不可分的。在“广表的虚空”中,原子受必然性所制约,永远在上下运动着,互相碰撞,互相排斥,因面构成物质世界的一切多样性。他认为原子是存在,虚空是非存在,原子与虚空,表现了存在与非存在的统一,这是他关于物质世界的根本见解。
德谟克利特认为运动和物质不能分离,而物质是永恒的,因而运动也是永恒的,它在时间上没有开端,也没有终止。在希腊哲学史上,德谟克利特是最先提出空间和时间概念的人。他反对唯心论的目的论,承认自然界的客观规律性。他说过:“只找到一个原因的解释,也比成为波斯人的王还好。”在这里,他已企图 在物质世界本身中去探求现象的因果联系了。
这种物质观和运动观带有机械论的色彩。他认为只有形状、大小是原子所固有的,是所调“按照真理的存在”,而色、香、味、声、冷、热等等则不是原子所固有的,只是所谓“按照意见的存在”,这就给唯心论留下了可乘之隙。他把必然性同偶然性机械地对立起来,在正确地强调了必然性的同时,却错误地否认了偶然性,竟把“偶然的”同“无原因的”等同了起来。
我们都知道偶然性中是包含着必然性的,必然性是通过大量的偶然偶然事件来为它开辟道路的。就像十月革命在1917 年10 月取得了革命胜利,这确实是一件偶然的事情,可以不发生在这一天,也可以不发生10 月,就这而言是偶然的。
但是由于当时沙俄国内外阶级矛盾的激化,阶级斗争决定了必然要推翻沙皇的统治,时间可能会早点,可能会晚一点,但是革命的成功是必然的,只是通过了十月革命这一天这个偶然事件出现的。
德谟克利特在认识论上的贡献也是很重要的。首先,他认为人们之所以获得对 物体的认识,是由于物体中源源不绝地流射出的一种极微小的粒子(“偶像”)
作用于人们的感官的结果。这种猜测在今天看来虽然是幼稚的,但却是唯物论的。因为他明确地肯定了人们的认识依赖于客观对象。其次,他还模糊地猜测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他说:“有两种形式的认识:真理性的认识和暧昧的认识。属于后者的是视觉、听觉,嗅觉、味觉和触觉。但真理性的认识和这根本不同。当暧昧的认识已经不能在最微小的领域内再看、不能再听、不能再噢、不能再尝、不能再触摸,而知识又要求精细时,于是真理性的认识就参加进来了,它具有一种更精致的工具。” 他虽然猜测到了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区别,却未能正确地理解这种区别,他并不是把理性认识理解为对感性认识进行抽象的结果,而只是把它理解为一种原则上可以感知的,但比较精细的对象作用于人的结果,即仍然不理解感性认识同理性认识的质的区别。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这就是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
不过,尽管如此,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总的说来毕竟是古代哲学斗争中唯物 论路线的代表,他所代表的方向是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他不仅在当时受到唯心论者的疯狂反对(柏拉图主张烧毁他的全部著作),而且两千多年来一直受 到唯心论者的贬斥和诬蔑(如列宁所说,黑格尔对待德谟克利特就像后母对待继子一样),甚至现代资产阶级的唯心论还对他大肆攻击,就像攻击一个活着的敌人一样。只有马克思主义的经典作家才客观地估计了他对人类认识史的贡献。
继承和发展了德谟克里特的原子论学说的古代唯物论者是伊比鸠鲁。 伊壁鸠鲁对德谟克利特哲学的发展,主要地表现在以下几点上:第一、德漠克利特只承认原子有形状、次序和位置的不同;伊壁鸠鲁则进一步承认了原子有重量和性质的不同。这是对原子量的天才猜测。如恩格斯所说:伊壁鸠鲁“已经按照自己的方式知道原子量和原子体积了。”第二、德谟克利特认为原子在不受外力影响的情况下,只能作直线下落运动;而伊壁鸠鲁则认为原子在下落过程中 由于自身内部的原因,可以发生脱离直线的偏斜运动,正因为这样,原子才可以互相碰撞,互相结合,从而生出万物。这是关于事物运动的原因在事物内部的辩证法观点的表现,同时也是对唯心论的有力打击。第三、德谟克利特机械地理解必然性,否认了偶然性的存在;伊壁鸠鲁纠正了这个缺点,指出了偶然性的客观存在。第四、德谟克利特错误地把认识的对象分为“按照真理的存在”和“按照意见的存在”;伊壁鸠鲁纠正了这个错误,指出色、香、味等等也是对象本身固有的属性。第五、德谟克利特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了解为互不相关的、只有“粗”“细” 之分的两种认识,并且有低估感性认识作用的倾向;伊璧鸠鲁则虽然仍从“偶像论”的观点看待认识问题,但他却能够指出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理性认识是对感性认识进行研究和解释的结果,他认为感性认识本身无所谓错误,错误只发生在对感性认识所作的判断和解释之中。这表明他已经模糊地觉察到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辩证关系,比德谟克利特前进了一步。
为什么说感性认识本身无所谓错误呢?
因为这些客观事物它作用于我们的感官器官,感觉器官反应的过程和被反应的对象是客观的,但是反映到我们我们的这个头脑中,我们就需要对它进行进行了一个思维加工,它不是一个镜像式的折射,不是原来是什么样的,我们就反映出来是什么,所以他说感性认识做出的判断和解释是错误的只能发生在主观方面。
而且我们对感性认识的一个判断和解释之中,也受到了阶级立场和原有固有思想的影响。同一个工厂有的人只能看到生产规模大,人数多,有的人却看到这是个血汗工厂,处处都是剥削压迫。如果说是资产阶级立场,就只能够看到一些侧面,不可能完全的进行研究,就不可能认识到整体,也就不能够将充分的感性认发展为正确的理性认识,对于这个解释是否符合事物的本质,这是这一点的话,只有自发坚持了唯物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者才能做到的,但马克思主义者有的时候也是往往会犯一些错误等,往往是受到了过去的思想体系的一个支配或感性认识材料不充分,是认识上的错误。
第六、伊壁鸠鲁还朴素地猜测到自由和必然的关系,他认为要“实现必要的愿望”,就要“服从自然界”。这在当时不能不说是难能可贵的见解。
由于伊壁鸠鲁坚持和发展了德谟克利特的朴素唯物论,有力地打击了唯心论和宗教谬说,所以他也像德谟克利特一样,不仅在当时,而且在现代也还受到唯心论者的仇视和攻击。马克恩在他的博士论文中,对伊壁鸠鲁的贡献作了充分的估价,并且称他为希腊最伟大的启蒙运动者。
由此可见,哲学上两大阵营的斗争是一直就存在的,这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历史规律。一切上升的阶级都要斗争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一切没落的阶级都要攻击唯物主义和辩证法,而且只有代表无产阶级和被压迫群众的马克思主义者才能正确看待哲学上一切哲学的贡献并作出客观评价。
3。古代自然哲学的积极意义
古代的朴素唯物论和自发辩证法不是建筑在概括各门科学成果的基础之上,而是建筑在对整个自然界进行直观的基础之上的。毫无疑问,这些古代哲学家的论点都带有猜测的性质,他们对具体问题的论证中有许多的胡说和废话,在今天看来当然十分幼稚。然而这在当时是不可避免的。因为古希腊是人类的童年时代,当时还没有实验科学,当时的人们,包括最出色的学者在内,还不知道今天的小学生所知道的许多科学结论。
但是,如果因此而轻视他们的贡献,那就不对了。他们的伟大贡献,就在于在人类认识的万里长征中迈出了正确的一步(这比沿着错误的道路走一千步、一万步要好得不可比拟)。这主要的表现在:尽管他们把一切事物的本源归结为某种具体的实物(如水、火、原子等等)是错误的,但是他们坚持从物质世界本身说明物质世界的方向是正确的。这是同一切唯心论和宗教谬说针锋相对的唯物论的路线。在这一点上,他们比近代和现代的任何一种流派的唯心论者正确得多。 尽管他们对事物发展的具体规律的说明是幼稚的、肤浅的甚至错误的,但是他们把世界了解为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整体,从事物内部去探求事物发展的原因的思想是极可宝贵的。这是同形而上学针锋相对的辩证法的世界观。
在这一点上,他们比近代和现代的那些具有科学知识的形而上学者高明得多。
恩格斯说得非常精辟:“在希腊人那里——正因为他们还没有进步到对自然界的解剖、分析——自然界还被当作一个整体而从总的方面来观察。自然现象的总联系还没有在细节方面得到证明,这种联系对希腊人来说是直接的直观的结果。
这里就存在着希腊哲学的缺陷,由于这些缺陷,它在以后就必须屈服于另一种观点。但是在这里,也存在着它胜过它以后的一切形而上学敌手的优点。如果说,在细节上形而上学比希腊人要正确些,那末,总的说来希腊人就比形而上学要正确些。”这就是马克思和恩格斯重视古希腊的自然哲学的理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