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第二节:运动三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第二节:运动三

关于前两部分的内容我们也可以用矛盾的知识来分析,关于物质和运动的不可分割性和运动的五种基本形态反应了矛盾的普遍性,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关于不同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反应了矛盾的同一性,是相互依存的又是相互转化的,关于不同运动形式具有质的区别,反应了矛盾的特殊性,不同的内部矛盾有不同的具体运动形态。关于低级运动形式和高级运动形式的关系,反应了矛盾的主次方面,被高级运动包含的低级运动中,只是次要方面,如果低级运动形式它是起到一个主要方面,那么它就不是高级运动形式,而是低级运动形式了,因为事物的性质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

人类的认识和科学发展的过程,反映了各种运动形式的相互关系。按认识的顺 序说来,人们首先总是从对简单的运动形式的认识开始,逐步发展到对高级运动形式的认识;人们对高级运动形式有了较深入的认识之后,一方面以这种认识 为基础,继续进一步认识更高一级的运动形式;另一方面又以这种认识为指导,反过来加深对低级运动形式的认识。当各种运动形式被分门别类地研究到相当程度的时候,就很自然地产生对各种运动形式相互联系与相互转化的认识。

因此,科学史的进程是同人们对物质运动形式的认识进程相一致的。各门科学按它产生的先后排列起来,首先是天文学和力学(以及作为二者的工具的数学),其次是物理学,再次是化学,再次是生物学,最后是社会科学。各门科学在出现以后,不仅向纵深的方向发展,而且还向横广的方向扩张,不断丰富自己的内容。这样,在每门科学的总名称下,又不断地出现了无数的专门科学。

新兴的中间科学(又称边缘科学)的出现,进一步证明了各种运动形式并是由不可逾越的鸿沟分隔开来的,而是互相联系、互相渗透和互相转化的。这是对各种运动形式辩证统一的极好的证明。

为什么先是天文学和力学先发展呢?

因为当时生产力发展主要是依靠农业和家庭手工业,农业上制造农业工具,还是使用灌溉水车,家庭手工业无论是磨面打粮食,还是纺纱织布,工业上无论是修桥造路,还是兴修水利工程,都需要利用到力学上的知识。农业当时主要是靠天吃饭,需要观察气候,观察天体变化,发现时节规律。所以说天文学和力学是为生产服务的,所以先坚持发展了这两个方面,当然也是因为他们是比较简单的。

形而上学唯物论者不懂得运动形式的质的区别与联系,否认了运动形式质的多 样性和不同运动形式的相互转化,把一切运动都归结为机械运动。“它用位置移动来说明一切变化,用量的差异来说明一切质的差异,同时忽视了质和量的关 系是相互的”。这种运动观是片面的:错误的。现代资产阶级的反动哲学家,例如社会达尔文主义者、新马尔萨斯主义者,承袭并改装了这种形而上学观点,把社会这种高级运动形式归结为生物学的运动形式,用生物学的规律去解释社会现象,从而为资本主义的剥削与奴役作辩护。

运动的守恒性

唯物辩证法认为,物质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作为物质存在形式的运动也是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的。 恩格斯说:“既然我们面前的物质是某种既有的东西,是某种既不能创造也不能消灭的东西,那末运动也就是既不能创造也不消灭的。只要认识到宇宙是一个体系,是各种物体相互联系的总体,那就不能不得出这个结论来。”这就是运动守恒的原理。这个原理,是物质守恒原理的逻辑的继续。如果否认这个原理,就必然要得出物质可以创造或消灭的唯心论结论。

当然守恒和不守恒也是对立统一的,守恒是相对的,有条件的,不守恒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就像社会主义时期经济运动也是这样的矛盾关系,我们实行计划经济政策,这是对社会主义经济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反应,长期有五年计划,短期有年度计划。如果生产力高速度发展了,那就说明制定的计划总体上是符合经济规律的。但是这并不是说没有矛盾了,完全平衡了,生产力是最活跃的部分,尤其是是劳动者的主观能动性。就拿年度计划为例,国营企业有各自的任务,可能由于自然灾害,原料供应不足减产了,可能是走资派把持领导权,搞利润挂帅,完不成计划,这就会出现不平衡。可能是开展了增产节约运动,大搞技术革新,大搞政治挂帅,超额完成了计划,这也是不平衡。企业就要调整计划,国家也要调节季度计划促进年度计划的完成,当然事实上除了个别年份外往往是超额完成计划,但是我们更欢迎第二种种不平衡,明年可以据此建立新的计划,使计划更加适应不断变动的生产力水平。一次次从平衡到不平衡,不平衡到新的平衡,我们就更加深刻认识社会主义经济发展规律,按规律办事做计划的主人,促使经济高速度按比例发展。

运动守恒的原理包含着两方面的意义:其一是说,任何一种运动式在转化为别 种运动形式的时候,运动的总量是不变的。这是这个原理的量的方面。其二是说,任何一种运动形式,都具有转化为别种运动形式的永不丧失的能力。这是这 个原理的质的方面。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说,就是:任何运动都不会从乌有中产生,也不会转化为乌有;客观存在着的是各种运动形式之间相互转化的无限过程。

关于运动守恒的基本思想,早在十七世纪就已经由笛卡儿从逻辑上推导出来了,他指出,宇宙中存在的运动的量(die Menge)是永远一样的。十八世纪四十年代,俄国学者罗蒙诺索夫进一步阐发了这个思想,他写道:“所有在自然界中 遇到的变化都是这种情形:从一个物体中分出多少东西来,就有多少东西加到另一个物体中去,·····这普遍的自然定律也可以推广到运动规律中去,一个物体以力作用于另一物体时,自己失去了多少东西,那么,从它那里得到运动的另一个物体便将得到那样多。” 到了十九世纪四十年代,这个思想在德国学者迈尔和英国学者焦耳那里得到了实验上的证明,并以“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的形式表述出来。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证明,自然界中任何一种物质运动形式都可以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别种物质运动形式,而在转化的前后,总的能量是不变的。

例如,426。9 千克一米的机械能,总是产生 1 大卡的热能;反之,1 大卡的热能也总是产生 426。9 千克一米的机械能。其他一切不同形式的能一电磁的、原子和原子核内的、 化学的、生物的等等之间在互相转化的时候,转化前后的能量总和总是一个恒量。 无论什么形态的能量都可以用同一种单位来计量。能是运动的尺度。能量的守恒就证明了运动的守恒。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是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自然科学基础之一。因此,它被恩格斯称为“伟大的运基本规律。” 运动的守恒性不仅应当从量的方面去理解,而且应当从质的方面去理解。

这是恩格斯根据辩证唯物论的原则第一次指出来的。他指出,物质不仅可以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而且必然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物质从一种形态转化为另一种形态的能力是永远不会丧失的。如果认为物质在其发展的长河中只有一次把无限多样的运动形式展现出来,而在这一次以前和以后则只限于单纯的机械运动,那就无异于主张物质是要消灭的而运动是暂时的了。

这显然是极其荒谬的。因此,他指出运动守恒的原理“不能仅仅从数量上去把握,面且还必须从质量上去理解”。

唯心论用各式各样的诡辩来宣扬运动可以被创造或消灭的荒谬思想。“宇宙热 寂论”就是这些诡辩中最典型的一种。这种理论的宣扬者根据热力学的第二定律断言:既然一切运动形式最后都会转化为热,而热最后又必然会均匀地分配到宇宙间的一切物体上,因此总有一天整个宇宙会达到一种绝对静止的死寂状态。 要想使宇宙重新运动起来,只有依靠造物主的推动才行。实际上,这种伪科学的理论是站不住脚的。

第一、热力学的第二定律并不是适用于任何范围的最普遍的自然规律。它只适用于有限的封闭系统,而不适用于无限的宇宙。把宇宙看作一个封闭系统,而把这个系统同热力学上所谓孤立系统等同起来,这在方法论上是完全错误的。

把局部的自然规律夸大成为最普遍的自然规律,是没有任何根据的。

第二、现代科学已经发现了同热的扩散相反的过程,即能的集结过程,这就从正 面驳倒了宇宙“热寂”的神话。正如恩格斯所断言的,物质既然在过去曾经自己创造出条件,把大量的运动转化为热,那么在亿万斯年之后,这样的条件必然会被物质自己重新创造出来,从而使散射到太空中的热转化为其他的运动形式,并在这种形式中重新集结和活动起来。

在有限封闭的空间,比如说你用热水洗脚,等过段时间你觉得脚热起来了,但是水却凉起来了,在这个过程中在有限的空间内,水的热能它会均匀的分配到你的脚上,还有一部分会扩散在空气中,如果说时间太长的话,水会继续变凉,你的脚也会变凉,这时候更多的热能继续向空气中上扩散了,这就是热的扩散。

能的集结是将扩散到空气中的能量给重新集结起来了,这些热能并没有消失。

我们假设能的集结是正方向运动,热的扩散就相当于是一个反方向运动。

但是我们知道在有限空间内能量是守恒的,它会相同条件重新把能量和运动给他集结起来,而且热的扩散和能的集结总量是一致的,那么就不可能会热寄,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者只看到了扩散的一方面而没有考虑集结的一方面。当然宇宙中的运动形式不只是热的扩散与能的集结,还有许多的其他形式。

关于有部分同志对能、能量守恒定律不了解,还有上节讲的冰水化合物也有不合理的部分,本人自然科学知识比较匮乏,咱们群有位圆芯同志非常热情,自告奋勇专门搜寻整理材料然后联系了我,是为了方便大家理解。同时非常欢迎其他同志也指出不足,积极协助授课活动,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是无限的。

能量是物理学中的一个基本守恒量。根据诺特定理,能量守恒对应时间平移不变性。能量的量纲是ML2T-2,国际单位制中的单位是焦耳(J)。能量的形式包括运动的物体的动能、由于物体在场中的位置而拥有的势能、固体形变相关的弹性势能、与化学反应相关的化学能、辐射的能流、储存在物理场中的能量、 热力学系统中的内能、静止物体的静能等。时间平移不变性对应能量守恒定律。

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孤立系统的总能量不变。在封闭系统中,能量只能从一个物体传递到另一个物体,或者从一种形式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矢量(vector)是一种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又称为向量。在物理学中,矢量常用于描述具有方向性的物理量,如速度、加速度、位移、力等。矢量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法则,这意味着在合成两个矢量时,可以以表示这两个矢量的线段为邻边作平行四边形,这个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就表示合矢量的大小和方向。

标量(scalar)是一种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量,如时间、温度、能量等。标量的运算遵循代数运算法则,即可以直接进行加减乘除等运算。矢量和标量的主要区别在于:方向性:矢量有方向,而标量没有方向。运算法则:矢量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法则,而标量的运算遵循代数运算法则。正负号含义:矢量的正负号表示方向,而标量的正负号可能表示高低、多少等具体的物理意义,不表示大小。

冰水混合物是指冰和水能够稳定共存的一种状态。所谓稳定共存,严格的讲是指经过充分混合,冰不再熔化,水也不再凝固的状态。如果将处于这一状态的冰水混合物置于温度高于熔点的环境中,冰将持续熔化,此时它们将不再是严格上的冰水混合物。同理,如果将处于这一状态的冰水混合物置于温度低于熔点的环境中,水将持续凝固,也将不符合“冰水混合物”的条件。

冰水混合物的整体温度是不能被准确测量出来的,由于温度的互溶是需要一定时间的,接近冰温度会相对降低,远离冰温度会较高入混合在一起的讲法。

(注:冰水混合物在0 度是要在平衡的状态下,如果在20 摄氏度的水里投入冰块显然此时是有冰有水但是并不是处于平衡状态,冰块是会融化的)毕竟这种静止也只是相对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