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认识工厂的辨证过程

作者:山村新人哲学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认识工厂的辨证过程

从工厂的实践分析认识是由浅入深,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辩证过程

感性认识是事物外部特征及现象的认识(三种形式即感觉、知觉、表象),是认识的低级阶段,理性认识是对事物内部联系及本质的认识(三种形式即概念、判断、推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感性认识是理性认识的基础,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下面我们就以工厂的实践来尽可能通俗的阐明这一辩证关系。

当我们进入了一家电子厂,看到了高速运转的流水线和马不停蹄的工人,听到了机器轰隆隆的响声和工贵资本家的厉声呵斥,摸到了血迹斑斑的手套和浸湿了汗水的商品,闻到了刺鼻的化学味道和劣质的香水,吃到了令人难以下咽的没有油水的水煮菜和廉价的勾兑饮料。从我们的五大感觉器官一一获得了关于工厂的各方面属性,取得了感觉,感觉就是对事物个别属性的反应。

当我们综合这些分散的各属性对工厂就有了一个整体的认识,这是一家工作环境和员工待遇都非常差的大工厂,这就是知觉,知觉就是对事物的整体形象。

当我们又到了印刷厂、机械厂、汽配厂、食品厂等,发现这些工厂有很多相同之处,我们抽象出来工厂的一般性认识,就是工资待遇低,生活条件恶劣,工作环境差等,由此我们还想联想到耸入云端又狭窄拥挤的工人宿舍和豪华奢侈的每天都有保姆辛勤打扫和管家细心照看的资本家别墅,这就是表象,表象就是知觉的再现和对感性材料的初步概况。

在我们的实践过程中,积累了大量关于工厂的感性材料,但更多是对工厂的外部特征即现象的认识,要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要去粗取精,发现事物的一般性的本质,看到了这些现象背后掩盖着的生产关系,是资本家无偿占有工人的劳动所得花天酒地,而工人终日辛勤劳动却一无所有为生存所迫,看到了资本家和工人的阶级对立关系,我们对工厂有了新的认识,用词语来表达造出个概念一血汗工厂,概念就是对事物本质的反应。

但是资本家却说这不是血汗工厂是良心企业,是民族之光,为工人创造了就业岗位,促进了商品流通,带动了国民经济发展,实现了国富民强。这完全是歪曲事实,明明是工人养活了资本家,一切物质财富都是由劳动群众创造的,资本家却不劳而获,付给工人的工资只是劳动力的价值往往是低于的,而不是劳动过程创造的价值。在工厂的生产过程中资本家还不断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效率,克扣工人工资,加速机器运转速度,使用先进的生产管理技术等,通过增加绝对剩余价值和相对剩余价值的两种方式极力榨取工人的血汗,造成了工人的贫困和失业,这又迫使在业工人为了生存接受更为严重的剥削,由此可见资本家的工厂就是血汗工厂,我们通过对这一概念的阐释,批判了资本家的反动观点,做出了正确的判断,判断就是对概念的展开,通过句子来表达事物的本质。

随着经济危机的连续爆发,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大工厂的垄断,中小工厂大量破产,工人日益贫困化,产业后备军更为壮大等,我们根据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这一根本矛盾出发,看到了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关系,看到了个别工厂有组织生产和整个社会无政府状态,看到了生产无限扩大和劳动群众有支付能力的市场日益缩小,做出推理得出结论,推理就是从已有的判断出发指明事物的未来发展趋势。那就是资本主义必然要被社会主义取代,只有消灭资本主义才能消灭经济危机,才能组织工厂有计划按比例生产,才能建立起全国统一的计划经济,才能解决这一基本矛盾,工人才能从资本和机器的奴隶变为社会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