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混乱头脑的哲学批判
当今中国的哲学斗争仍然是具有着党性的,仍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在哲学上的两大阶级的斗争。不同的是,过去被辩证唯物主义打倒的代表资产阶级利益的哲学派别,现在重新从中国的机会主义土壤中滋生了起来,这次它们并不再在口头上公然代表资产阶级,反而也开始宣扬起自己是辩证唯物主义来了。其中,有这样的一个同样声称自己是代表工人利益的派别,他们也承认辩证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但是他们从自身的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世界观出发,抓住毛主席和列宁的一些原话,教条主义地混淆了辩证唯物主义中有关物质与属性之间的关系,[1]继而达到混淆精神与物质的关系目的,将“思维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也纳入到物质范畴中去,最终也就走向了篡改马克思主义的修正主义的道路上。为此,我们有必要在马克思主义的原则上正确解释哲学上的物质与属性的关系、物质与意识的关系,来反对他们这种能够把人的头脑搞混乱的哲学观点。
他们认为物质定义既然是客观存在,而物质的属性也同样是客观存在,因而物质的属性也是物质,而意识作为物质的属性当然也是物质。在这里,他们只不过对意识采取了“特殊物质”的叫法,用这种迂回方式说明意识是物质。我们就可以看到,他们是将物质的概念扩大到了物质的属性上,将属性本来的范畴和概念给予抹杀,又将其合并到了物质的范畴中,属性在这种条件下取得了物质的同义词的定义,属性成为了物质的物质,便教条主义和形式主义地得到了“精神是物质”地错误结论。为什么说他们除了有一些教条主义,还有一些形式主义呢?这是由于他们推导“精神是物质”的观点时,是靠着形式逻辑三段论提出的:由于精神是在运动的,精神是物质的属性;而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运动作为属性也是物质;所以精神是特殊物质。
我们且不说这个形式逻辑得到的结论究竟符不符合辩证唯物主义对哲学第一问题的回答;也不说他们在 21世纪得到了 18 世纪的庸俗唯物主义的老掉牙的观点;我们只是说,他们的推论充满了僵死机械的形式,严重缺乏科学严谨的学风和态度,简直就像一拍脑袋说,要给马克思主义做一些新贡献,那就从篡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哲学问题开始吧!他们不仅在他们的组织内推行了这条修正主义观点,以至于俘获了一批认识水平不足的同志们,而且妄图使这个严重背离科学态度和客观事实的错误观点对外推销,强迫他们有能力影响下的群众和革命的知识分子都要接受他们的这个观点,否则就要与之冲突并人身侮辱。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击“精神是物质”的工作,就成为了一项要与清除中国的机会主义土壤的重要的任务。我们希望通过这次批判,能够为中国的革命工作带来新的战斗的烈风,与中国的革命派一道为吹走中国的机会主义散发的臭气做出一份贡献,同时也希望这将会作为在哲学上向中国的修正主义潮流宣战。
从逻辑学上来说,这个教条主义观点最初是通过我们上面说的三段论的方式,混淆了物质与该属性之间的关系,得到的“物质的属性也是物质”的观点。他们只是片面地抓住物质与物质属性二者的概念中的一些特征,却不进行深入的考察,也没有将物质与物质属性的定义进行彻底的阐述,那么这样教条主义又形式主义地论证显然不可能得到真正科学的结论。如此的论证方法,不是让作为工具的形式逻辑服务于对客观事物进行详细的考察,也不是让这套工具服务于研究物质与物质属性的辩证逻辑的关系。相反,他们采取了让事物的本来模样必须服从这套逻辑工具,要知道这套形式逻辑的工具并不可能总是符合任何的事物本来的辩证逻辑关系的。同时,这套工具也往往被人根据个人主观需要而随意使用,也就是寻找客观以符合主观,得到的结论也就往往不能真正符合客观情况,只能够得到自己想要得到的主观臆测。包括他们的办法也绝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办法,而只能是主观主义的研究方法,要求客观服从于自己主观,而不是使自己的主观符合客观,是妄图把主观主义的意见强加于物质属性本来的情况。一句话,他们妄图使用形式逻辑来论证“物质的属性是物质”,只是为了达成自己的错误观点而象征性地采取了一套看似公正客观的逻辑工具的推理了一番,好像这样做自己的主观想法仿佛就能反映了物质属性的本来面目。这恰恰是毛主席所批评的“对问题不是从分析入手,总是从规律、原则、定义出发,这是马克思主义从来反对的方法[2]。”为了让同志们能够明晰物质属性究竟是不是物质,我们先从物质属性本来的定义出发,只有通过对物质属性进行清楚且辩证地分析,才能够打击这类教条主义的主观主义对马克思主义在物质属性上的歪曲和篡改。
在他们这一个的三段论中,认为物质的属性是客观存在,这一点我们不想也不用去否认,因为属性当然是客观存在。仅仅需要的反对的是,他们将物质的属性和物质同样作为客观存在,而和物质本身等同了起来。任何的属性作为客观存在,也仅仅只是由于物质是一种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又为人的意识反映的客观存在,因而决定了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属性也必然是客观存在着的,同样是不以人的意识为转移而又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可作为客观存在的物质的属性是物质吗?我们还需要对决定物质的属性的事物的质进行研究,解决物质属性是不是物质的问题便是一件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马克思主义认为,质是由于事物的不同运动形式形成的,每一具体事物之所以是自己而不是他事物,就是因为事物的质对事物起到了内部规定性的作用,才能够使人们在实践中能够和他事物区别开。桃子和板栗都是水果,为什么不一样呢?就是因为这两种事物各自具有自己的质,人们也只有抓住两种水果各自的质,才将这两种水果区分开了。这是由于事物内部存在着决定事物的质的特殊矛盾,并且任何一个复杂事物中不只存在一种矛盾,而是同时存在多种矛盾。在这些矛盾当中,每个矛盾对事物起到的作用和地位不同,便产生了根本矛盾和非根本矛盾的区别,不同地位的矛盾则决定了事物拥有着质的根本方面和质的非根本方面。
桃子和板栗所以能够被人们抓住各自的质,就是在于决定这两种水果的质,是由各自内部的特殊矛盾的运动形态的决定的。
但是,我们对桃子与板栗的质的掌握,也不是直接就掌握到的,而是要大量掌握这两种水果的质在与其他事物的联系中所直接表现出来的各种属性,才能够真正把握到事物的质。正如事物的质是事物的内部规定性,物质的属性则从另外一方面起到规定事物的作用,因为“每一种这样的物都是许多属性的总和,因此[3]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 也就是说,事物的属性是对事物的质在运动过程中不断与他事物发生关系时,所表现出来的外部特征或性质,是质的表现形式,有什么样的质就会有什么样的属性。属性又是某种事物的质与不同事物或其他过程发生关系时从不同方面对质起到着规定性,因而一个事物的属性往往不只是一种,而每一种的属性又会在不同过程不同阶段消失或出现。桃子与板栗的属性之一的甜酸,也只有人们的舌头的感觉器官和果肉接触时,各自的口感才会表现出来,其中口感的甜酸度和软硬度又从不同方面规定着果肉的质。归根到底,桃子与板栗所以能够呈现出酸甜与软硬的属性,而不是和辣椒一样具有辣度的属性,就是在于这两种水果的质对属性起到了决定的作用,是果肉的这一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
同时,由于事物中存在质的根本方面与质的非根本方面,也决定了事物的属性是分为根本属性与非根本属性的区别的。我们以人为例子,人的根本属性就是社会性,这一根本属性也是在于人与各种社会关系中实践时产生的,当把人丢出社会运动之外,它也就无从再说是社会人了;同样的,有的人由于生理缺陷导致是聋人或盲人,丧失了听觉或视觉的属性,由于决定他们的根本属性的社会性并没有消失,他们仍是社会人。
经过以上的分析,所谓的物质的属性,也只是物质的运动形态和它的存在方式,也只是具体的物质形态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是不同的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与存在形式。只是因为物质具有客观存在的特性,它的内部矛盾所决定的质表现出来的属性也必须是客观存在的。换句话说,任何特殊物质都是由它的属性将它所具有的客观存在表现出来,属性的客观存在从不同方面组成了物质的客观存在,于是物质的客观存在也是属性的客观存在。因故,属性的客观存在是由于物质决定的,它不拥有任何独立于物质本身的客观存在。
便可以说,当谈到物质与属性的客观存在时,二者在往往在逻辑上和习惯上指的都是同一个范畴,物质的客观存在决定属性的客观存在,而属性的客观存在则表现和构成了物质的客观存在。
让我们重新去看他们提出的形式逻辑,他们根据物质的属性具有客观存在而将属性也看作是物质,不难看出这种论述的滑稽可笑,这无非将物质与属性的矛盾关系混为一谈,而混为一谈的理由仅仅只是因为二者表现出了共同的东西,却不去对“特殊物质决定属性的客观存在,而属性的客观存在表现和构成特殊物质的客观存在。”之间的矛盾关系进行任何的研究,从而将属性抹煞,将矛盾的对子的一方面抹煞并融合成为了一种东西,这简直是在取消矛盾本身。他们的做法无疑不是在哲学上通过取消物质与属性之间的矛盾,继而取消掉一切的矛盾,因为任何的矛盾双方也都可以被他们的形式逻辑的魔法,将其中一方归纳为另一方,可这时相同的东西还有什么矛盾可言?
列宁曾对物质下过一个经典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感觉到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4]写、摄影、反映。” 列宁对物质范畴的正确提出,也是在与一系列的唯心主义哲学家与物理学家的斗争中提出的。他们将物质看作是某一种的具体的物质结构,他们总是妄想通过对将具体的物质结构的分子、原子或其他更小的粒子作为物质的基石从唯物主义的大厦中踢出,当自然科学发现了更小的粒子以后,仿佛原来作为最小的粒子就被粉碎了,于是唯物主义就再一次崩塌了。列宁的物质定义是把一切特殊物质的共同本质找了出来,也就是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而又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个最高的哲学范畴找了出来。从此,物质的范畴脱离了任何具体的特殊物质的界限,而将每一个无论人认识到的还是未认识到的特殊物质都统一了起来,并作为了辩证唯物主义不可动摇的哲学基石。
列宁接着又说,“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依如何解答我们认识的泉源问题即认识(和一般‘心理的东西’)同物理世界的关系问题而区分开来的,至于物质的[5]构造问题即原子和电子问题,那是一个只同这个‘物理世界’有关的问题。” 所以,物质是作为最高的哲学范畴,作为认识的源泉的东西,是将自然科学研究的对象的具体的物质形态也同样的区别开了。同样的,每一种特殊物质的具体的属性也都是该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也是物质的存在方式;辩证唯物主义将作为一般的物质的属性,也是将各个特殊物质的具体的属性给统一了起来,发现了物质的最一般的属性与存在形式,也即物质的运动性、时间性和空间性,运动性是最根本的属性。这样,物质的一般属性就又与特殊物质的具体属性区别开了。
我们的自然界中,任何属性仅仅只是某一个特殊物质的,是特殊物质的一部分或现象或其他。由于任何特殊事物的矛盾,都不是直接表现出来的,要通过被本质所决定的各种现象和属性表现出来。现象与本质时时刻刻都处于不断的运动过程中,所以看上去运动中的物质表现出来属性也会具有时间和空间,这也不过是因为特殊物质的内部矛盾决定了它的运动形态以及时空性,所以这只是特殊物质的时间、空间与物质的运动形态。河水会流淌,流淌是河水的属性,但是这也只是河水的东西,流淌是在河水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流淌。河水无色无味,一直在流淌,颜色、味道、流淌都是水的属性,颜色味道是物质的,流淌是物质吗?
流淌是运动,流淌是客观存在的现象,是通过河水与河底不断接触表现出来水的属性。水具有流淌性,不代表流淌本身就是物质。因而,流淌是水的,所以是物质的,所以是客观存在。
如果非要用形式逻辑,是物质包含物质的,不能够将物质与物质的(重点在“的”)划等号视作同一个东西。“物质”作为本质往往是单调的是起到决定性的,“物质的”现象则是丰富多彩、种类繁多和被本质所决定的,二者之间无论数量上地位上都不是一个东西。我们在讨论二者关系时,就不会再把这个真子集的东西也放在一起讨论,不管是在习惯上还是逻辑上,当讨论了物质是客观存在,那么它的真子集的属性也必然是客观存在,不同属性也只能是物质的一部分或一方面,不能够包含物质的内部矛盾。因此,绝对不能反过来说什么一个被决定的东西和决定它的东西是一回事。倘若如此,将事物的外部联系与本质联系说成一个范畴,任何科学则都成了多余的东西,他们的这种行为不仅是取消了哲学的意义,还取消了自然科学的意义,走向虚无主义的道路是必然的了。
当我们理解了物质的客观存在与物质与属性的关系后,就可以轻易的看到,属性根本不是物质,一般属性是一般物质的,特殊属性也是特殊物质的。所以我们的教条主义先生们,拿着物质的定义认为物质是客观存在,被客观存在决定的属性既然是客观存在,属性为什么不能够是物质?当陷入到了这种逻辑推理中,也就要陷入到纯粹的形式思辨中,不对事物的发展本身进行认真的分析和调查,就一定会陷入到可耻的失败。
经过上面的论述,大家显而易见的是,根据这第一个形式逻辑的推理过程是多么错误了。不仅在这个过程中抹杀特殊物质与属性的矛盾,还偷换概念的得到了属性是物质这一修正主义教条,足见新的教条主义者也已经提出不了什么新玩意了,只能拿着逻辑的魔法与二十世纪的失败者的破烂到处耀武扬威,更加暴露了其妄图篡改马克思主义的自大行径。
我们的教条主义宝贝们,在靠着逻辑魔法与破烂口号的“buff”加持得到了“物质的属性是物质”这个绝对错误的调和主义口号以后,紧接着提出了他们费劲心思篡改物质与属性的关系的真正目的——修改精神与物质的关系。这次,他们是公开的搬出来了他们的逻辑魔法,在得到“属性是物质”的前提条件以后,立马拿这个条件论证“意识是特殊物质”的这个庸俗唯物主义格言。他们的论证办法,也同样是三段论的逻辑法术,他们就像法师一样对着逻辑的语言施展魔法,竟然真的奇迹般地长出了他们头脑要求的苹果树。
他们在大前提内声称,“由于精神是在运动的,精神是物质的属性。”这一大前提又是一如既往的正确,但我们还是不能够像他们一样采取这种不负责任的简单阐述,我们有义务对大前提进行正确的解释。
所谓精神是物质的属性,是有着两个方面的意义。
第一,说的是精神的来源是物质世界的。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6]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 人头脑中的任何的思想或者任何的可以思考的东西,都只能够来自于社会、来自于意识领域之外的客观世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头脑中的思维、计划、认识等等没有任何是自己头脑本身就具有的,客观世界存在的东西决定了精神才能够有可以反映的东西。
不言而喻,物质世界是起到了决定精神内容来源的作用,这也是对唯物主义的物质是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解释。
第二,讲的是精神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高度发达的物质器官的人脑的属性或机能。正如我们前面对物质与属性关系所解释的,作为特殊物质的人脑在它运动全过程也要由内部矛盾所决定它具有着不同的属性,并且也是具有着一个长期的物质关系的发展过程的。自然科学对人脑的研究表明,人脑首先经过人的祖先长期的与自然环境的斗争,发展到了高级脊椎动物那样的发达的神经系统,在头脑中分成了不同机能的各个区域,能够对外界的各种刺激做出高级的分析与综合,产生了复杂的条件反射,甚至在一些动物已经能够产生心理活动的萌芽阶段。可是,这种停留高级脊椎动物的头脑,仍不能够产生被称作意识的属性,这些动物尽管已经萌芽了简单的心理活动,也能够做出一些复杂的活动,猿猴都可以利用木棍等制造出简易的工具。正如毛主席教导我们,“感觉到了的东西,[7]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 它们萌芽的心理活动以及对外界的模糊的感性认识,是不能够将事物标志起来,在头脑中形成对事物的固定的认识;也不能通过头脑将感官对外界的感觉、知觉和表象上升为对客观世界的本质的认识。这时的祖先还缺少一个可被头脑感觉得东西来将本质的认识标志起来的东西,毕竟对现象的可感觉不能够代替对本质的可掌握。
如果人类过去仅仅只是在与自然界做斗争,只是被动的接受自然界的外部刺激,是不可能继续向前发展成为最发达和完善的人脑的。从猿脑发展为人脑的过程是祖先已经取得了直立行走以后,双手逐渐从支撑身体中解放了出来,又经历了漫长的集体生活,经过双手的劳动不断改造着自身的事情了。解放以后的双手不断地改造周围有能力触及的世界和事物,制造着抵御野兽和取得食物的工具。
手指每一次经过变更自然形态的事物为劳动工具,不仅仅制造了新的东西,还同时改造了人类自身。他们的手指和筋骨愈发的灵活,手终于成为了劳动的产物和器官,他们运用双手在制造工具的经历中,也学会了彼此之间的集体合作和传递消息。手的愈发熟练的运用,又前所未有地变化了身体的其他部位,于是人与动物在区别更加明显,属于人的身体特征集中日益被产生出来。劳动形成的合作关系催化着他们说些什么的欲望日益强烈,在接近人的喉管和颈部的作用中,从口部器官迸发了第一个音节,它携带着信息和彼此的交流的渴望,又汇聚成愈来愈多的音节组成了标志人们迫切想要说明和解释世界的语言。因而,“语音是从劳动[8]中并和劳动一起产生出来” 将人与动物进一步的区分开来了。
劳动和语言的经常一同出现,迫使脑容量狭小的猿脑让位于脑容量更加巨大的人脑,人脑的发育让人的感觉器官可感觉和观察到的东西更加丰富和广泛,又经过语言可以将事物的感觉标志为印象。人脑经过语言对世界的认识,从可感觉事物的外部特征,能够将其一步一步形成对同类或不同类的事物综合与归纳、分析的能力,事物背后的普遍性或本质的东西逐渐被人脑所理解了。人们直到这时依靠劳动和语言,推动了人脑的出现,又经由语言的标志作用,人们认识到了事物的本质,人的意识就这样从人脑的最发达的物质器官上形成了出来。
大前提里的另一部分的内容“精神是运动的”,表面上看仿佛没有任何的问题,但是这句话被他们别有用心的曲解为,只要拥有了“精神是运动的”这一属性,只要承认了这个大前提,不论小前提能够提出什么观点,也能够精神移植到能够运动的东西身上,作为这个东西而存在着。所以,他们在随后的小前提中通过提出“物质的属性是运动”或“一切运动的都是物质”竟然就得到了一个“精神是物质”的观点。在这里,仿佛精神是运动的东西,而运动又是物质的东西,所以理所应当说明了精神是物质这一观点,但这也只能够证明,精神是物质的东西以外,再也不能够提出其他的观点来,更不能够证明精神就是物质本身。我们并不是想要通过逻辑学来反驳这些先生们的逻辑漏洞,而是要通过哲学上的斗争,用批判来解释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与属性、运动关系的学说。
马克思主义认为,意识是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这种对客观世界的能动反映就是精神运动。由于客观世界是一直都在运动的,意识便不断地且时时刻刻反映着客观世界,被客观世界决定的主观世界必然是要不断的运动,这种主观世界的运动正是被客观世界的运动所决定和支配的,所以精神运动也就是时时刻刻“正在反映”,而“正在反映”也就是精神的一切。同时,物质的根本属性就是运动,这种运动作为属性不仅存在于物质世界,也存在于被物质世界所决定的思想的世界,可是思想的世界仅仅只是物质世界的属性,任何意识的来源也都是物质世界,那么它的运动就是由物质世界所带来和决定的,因而从这一角度和意义上来讲,思想的世界就是被物质世界所决定的运动本身。所以,意识不是运动的什么,只能是物质的运动的一部分或物质的属性,舍此没有任何其他的含义。因而,意识只是反映本身,意识也是运动本身。就像我们前面所论述的那样,被物质所决定的东西,不具有和物质同等的地位。
可见,他们想要通过说明精神是运动的,以此碰瓷物质是运动的,并得到“精神也是物质”的荒谬结论已经可耻的再次破产了。我们的论证不过证明了一点,精神和物质一样是时时刻刻都在运动,精神是物质的运动反映,精神的反映仅仅是物质的运动以精神的形式表现出来了而已,而物质的运动是包括了精神运动,所以精神运动只是物质运动的一部分,“是一种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
以上,我们说了哲学的第一问题意义上的,物质决定精神的含义,并且延伸到了被物质所决定的精神,是在各个方面都是对物质的模仿或复刻,是将物质所拥有的一切方面与属性等统统都能够反映到人的意识中来;唯物主义的决定论说明,只是精神在反映,将物质的一切包括运动也反映到了头脑当中去了,成为了特殊物质的运动形态。
接着,我们又从意识作为人脑的属性的角度论述,这个特殊的物质形态是的人脑怎么形成根本属性的精神。
大家知道,人的头脑有两种运动,低级的生理运动和高级的精神运动,二者都是人脑的属性。人脑在社会运动中形成的高级的精神运动,区别了人脑和其他动物的头脑,成为了人脑的根本属性。
人脑的精神运动又必须依靠于低级的大脑皮层的生物运动,没有生理运动也就没有精神运动。大脑经过长期的大脑皮层的运动形成的各种的功能区域,掌管了人脑的精神运动所具有的思考和回忆,以及幻想和语言活动等意识的各种表现的生物基础,人也是在这些生物基础上思考的。我们若思索起了欢乐和痛苦的往事,就涉及了位于颞叶内部的海马体与颞叶皮层的侧颞叶等以提取长期记忆的区域;若是进行逻辑推理和解决问题等复杂的高级认知功能,就要涉及前额叶皮层、顶叶与脑岛等区域……这些大脑皮层的功能分区都是经过人类在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特别是劳动对大脑皮层的改造而分化出来的。这样,人类首先经过人的各个感觉器官接触到了外界事物的各个属性,又经由大脑皮层运动的综合分析,而这些基于生物运动产生的感觉、印象和表象,又依靠语言的分析与综合,形成了一幅对事物全方位的图画,终于事物被复印或摄影到了人脑当中。人脑中形成了静态的画与照片、流动的河流、自然的芳香、鸟兽的啼鸣……这些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的东西便被称之意识,也被称为精神运动。
人脑的根本属性的意识一经出现,便是作为人脑的高级运动支配着低级的生理运动。人脑任何的意识活动,所进行任何的思考、回忆、想象、推理……都在命令着大脑皮层的不同片区为此活跃的程度。又由于精神运动是在生物运动的基础上产生的,生物运动每时每刻的神经元和对外界的接触,又迫使着精神运动无时无刻不在活动和反映。即使人在睡梦,感觉器官与皮层中的神经元的活跃又使得外界仍能够反映在意识中,或在意识里依靠储存在记忆功能区的过去记忆编织出图景。因此,人脑的根本属性的意识无时无刻都在运动,人脑的高级运动也成为了意识本身,而绝谈不上是物质或特殊的物质。
马克思主义关于意识与属性、运动关系的学说,是清晰地说明了意识无论从哲学第一问题上还是从它作为人脑的特殊属性上,都只是物质的运动形态之一,既然只是物质的运动就不能够再等同于物质本身来说明了。21 世纪的机械唯物主义者们提出的“精神也是物质或特殊物质”的观点,除了篡改意识与属性、运动的关系,用辩证唯物主义给他们倒退到 18 世纪的复辟狂行径做辩护外,还根据辩证唯物主义对物质提出的一些其他的属性与概念也进行了相应的篡改。上述意识的问题实现了对他们的回击以后,他们转而根据物质的属性中具有时间和空间的,也照葫芦画瓢给意识画上了时间和空间的属性,总之物质能有的东西要统统给意识也安排上,绝对不亏待意识这个物质。
我们的反对派们提出时间和空间来论述,胡说什么人的思考也需要时间和空间。他们认为,人在思考一些问题的时候,是需要一些时间活动的,也是在大脑的这一物质器官的范围内进行思考。物质不刚好也具有时间和空间属性,精神也有时间和空间,这下精神不就是物质吗?仿佛有了一些共同的特征,一个东西就成为了另外一个拥有该特征的东西,这就是教条主义者的形而上学的思维逻辑。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意识没有时间和空间,也是由于人的意识只是人脑的7属性。高度物质器官的头脑决定和赋予了精神运动,也只是在人的头脑的时间和空间中运动,是人脑的运动形态的一部分,绝对没有自己的时间和空间。由于意识能够主观能动的反映客观世界,而作为客观世界一部分的人脑的运动也能够反映到了精神中去,将人脑的时间和空间同样反映进来,使得本来不具有时间和空间的精神,仿佛自己独立出来了时间和空间。我们当然知道任何特殊物质的根本属性都是运动,但是特殊运动也都是有各自的不同的运动方式。人脑的根本属性的运动就是精神,意识作为人脑的根本属性的运动,也就必须要在人脑的物质基础的存在形式的时间和空间中进行运动,但这不是说精神就具有了自己的时间空间。
如果承认它有自己独立的时间空间,又把人脑的根本属性的精神当作是精神的自己的产物,从而认为精神是物质。那么我们能用什么仪器找到这种“物质”存在于人脑的哪个位置呢?任何的物质形态都有可能被人认识到,即使现在认识不到,未来也必然由于人的实践而认识到,但是精神这种“物质”恐怕人类永远都看不到吧?承认意识是一种物质,意识就是独立化的物质,那还需要人脑这个物质载体干嘛呢?人脑除了意识这个物质是不是还有其他物质呢?如果有的话,那人脑就存在一个真空地带,存在一个不知的事物;如果没有的话,人脑就等于意识了,或者是意识等于物质,要不然为什么还要区分人脑和意识呢?物质的特性还在于它不能够被创造也不能够被消灭,它是不死不灭的,只能够通过一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向另外一种具体物质形态转化,这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也即能量守恒原则。可是精神这种“物质”它能够转化成其他什么物质形态呢?它的转化标志是什么?当人脑死亡以后,精神是否还在呢?如果承认人脑决定精神,就要承认精神是人脑的属性,相反,如果认为精神是独立的,具有它的物质实体,那么人脑死亡后恐怕这种物质实体还存在着,成为了名为物质,实际上的绝对精神了。
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如果说意识具有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并且认为意识存在人脑之中,认为人脑是有时间和空间,因而意识也就有时间和空间,从而承认精神也是一种物质。他们把属性作为“物质的”和物质本身混同起来的行为,人脑的属性全都给赋予了精神,事实上就是在主张不可知论,他们怪不得口口声声说要跳出反映论,因为精神这种物质怎么也不可能被人的实践认识到。
我们经过以上的分析和说明,已经可以很容易的将意识与物质两个概念进行了区分,当这个派别声称的“属性是客观存在,属性是物质”,应该是忘了一个最基本的问题。在任何时候,我们谈论起物质的概念时,是将它的概念与意识到概念进行了区分。马克思主义从意识的概念出发,根据“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又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将物质的概念给标志了起来。所以,客观实在也就是宇宙中实实在在存在的各种特殊物质,而这些特殊物质的共同本质也不过是哲学范畴的物质,就像列宁说的那样,客观实在的哲学概念“很早以前[9]就制定出来了,它就是物质。” 只不过,我们前文提到的物质与属性是作为客观存在论述的,由于整个物质世界存在的各种特殊物质,也都是人通过感觉和意识所反映的实实在在的东西,所以上文提到的物质的客观存在与物质客观实在,从本质和概念上二者其实是一致的东西,都在说明一个概念: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世界。只是客观实在额外说明了客观存在是能够被人意识所意识到的物质。
所以,这个机会主义观点,从一开始的出发点都是错误的,不仅主观主义的企图客观服从于自己的主观需要,将逻辑学运用到了超然脱俗的地步,还公然篡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客观存在、意识与属性的概念。表面上说提出了新的哲学观点,实际上是在哲学用篡改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来达到取消矛盾和斗争的企图,沦为了中国在哲学上的修正主义的一部分。
我们对还信奉这个哲学观点的同志们呼吁,应该共同抵制这个新的修正主义观点。应该认识到,意识是依赖于人脑和客观世界变化发展,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并基于现存世界变化发展的,产生的对未来的发展规律的反映是一点也离不开物质的。我们的认识对未来的想象如果符合客观规律,表面看上去这种认识并没有根植于现实存在的物质运动,但意识的能动作用就体现在了它能够根据物质运动的矛盾规律,认识到未来的发展方向。这种认识由于是对客观世界的真理性的认识,因而它也是客观的,不以人的主观需要而转移,是因为符合规律而客观的。但不等于这种真理的客观性就是物质。
共产主义社会也不过是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斗争决定的未来的发展趋势,它在如今是不存在的,不是物质。共产主义是通过阶级斗争,通过劳动群众的社会实践才能够实现的,这恰好证明了物质和意识既相互对立又统一于物质世界。同时,物质世界中一切事物都是客观存在的,存在于人的主观世界之外。意识是对物质世界的能动反映,并具有相对独立性。意识不仅可以反映现实存在的世界,还能追溯过去、畅享未来,但是过去和未来是现存事物的吗?如果承认精神是一种物质,那么符合物质世界客观规律的客观真理也是不是物质呢?当客观真理取得了物质的地位,任何人胡思乱想和反动派通过电影、电视剧等媒体展示的他们邪恶世界观是不是也是一种物质呢?这种条件下社会意识中存在的原始社会和共产主义在当前是现存的吗?当然不是的,如果承认这一点,那我们现在是人类社会就不是现在的社会,是过去、现在、未来并行的社会,人类社会也就没有发展了,也不用去实现共产主义社会了,因为按照上面的诡辩推理共产主义已经存在了;资产阶级动画片里的超能力者也是在社会中广泛存在,因为仅凭精神这种物质就可以改变物质的形态了。这样,科学的研究都成了可笑的东西了,没有任何事情是固定的。
同时,人类社会对物质世界的认识,就不是意识对物质的能动反映,而是物质认识物质。他们错误把意识范畴提高到了物质范畴,自然界的一切物质形态都是自发的运动,是根据着它的客观规律进行着永恒运动,而这种规律是以自发的存在的。如果意识本身是物质,这种物质为什么还要认识物质世界?意识的物质也必然是以自发的形式存在着,不需要任何地对客观世界的规律自觉能动的反映,自然界的规律也就要直接自发地呈现在人脑中。这样,为什么我们一开始获取不到真理的认识?还谈什么感性认识、理性认识,还有什么错误和正确,哪还有先进和落后?意识是物质,物质规律是直接表现出来的,不需要人去寻找发现,每个人都直接掌握真理了,也没有运动没有矛盾没有斗争了。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也是错误的,应该是物质变物质,头脑中的意识就是物质,就是实际存在的。
我有了共产主义的念头,我就生活在共产主义社会,不需要革命了,高喊几句马克思主义就可以了,想回到奴隶社会,也只要脑子有这种想法,就回到奴隶社会了,因为这就是现实存在的物质!
既然意识就是物质了,也没有物质与意识何为世界本源的问题,也没有意识哲学范畴,也就没有了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区别。世界上只有物质,把哲学的基本问题都取消,或者说哲学的基本问题就变成了“凡是承认意识是物质就是唯物论,不承认的就是唯心论。”这也抹煞了主观辩证法和客观辩证法之间的界限,抹煞了思想的自觉性和物质的自发性的区别,因为头脑中的辩证法不再是经过人们的实践对客观世界的辩证法,才能能动反映到人的意识成为自觉的辩证法。
最后,提出“精神是物质”就必然要认为这样的物质力量是可以通过物质力量来达到武器的批判,马克思说过“批判的武器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唯[10]有通过物质手段才能摧毁。” 因而,精神这种物质的力量的消灭,也就是资产阶级的世界观,等到我们什么时候生产出来了可以缩小的飞船,载着一批革命者带着坚船利炮飞进人脑并找到资产阶级世界观的物质力量对他们开火。这样,在世界观内就可以在灵魂深处闹起来革命,无产阶级的批判武器对资产阶级世界观进行批判,这样精神的物质才能够被摧毁。
大家想一想难道这种论调不很可笑吗?被这种论调欺骗的同志们,大家认真想一想,要把这种既不可知论又否认科学观点还唯心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的一两句教条主义观点把大家的头脑给混乱吗?
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的谈话 ↩︎
毛主席:读苏联《政治经济学教科书》 的谈话 ↩︎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三卷,48 页 ↩︎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 14 卷,第 128 页 ↩︎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全集》第 14 卷,第 274 页 ↩︎
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217 页 ↩︎
毛主席:《实践论》,1966 年人民出版社,《毛泽东选集》第一卷,263 页 ↩︎
恩格斯:《自然辩证法》,人民出版社 1971 年版,第 152 页 ↩︎
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 ,《列宁选集》第二卷 128 页 ↩︎
马克思:《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 9 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