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earance
反对将革命导师原著和其他马列毛主义著作割裂开
但这种概论只能帮你建立一下定义,概念。但无法让你体会到马克思如何从繁杂滂沱的巨量现象中如何提炼出概念主体,以及如何去把握这个概念主体的在现实各种关系里的辩证运动逻辑,观察其范畴如何在现实运动之中的展开 马克思的这种分析现实问题的方法论靠看这种概论以及二手文献是很难体会的深刻的。 你读马克思的是很容易感受的到这种唯物辩证分析方法的生机勃勃跃跃欲动。一种不断向前开拓,不断向深逼近的理论勇气。甚至可以说这种自身随着现实辩证运动的分析方法带有一种交响乐式的节奏感。 而概论等等二手文献,基本上都因为僵死地抽割,把原来有机一体的理论整体宰割切片重新粘合成一个死尸般的东西。那原来充溢的生命力气息是很难嗅到了。
原著和其他同志的著作都是马列毛主义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种观点就是典型的形而上学,只把五位革命导师的原著看做是马列毛主义,其他同志们的著作都不是了,这就把马列毛主义体系给缩小了,尽管马列毛主义的主要组成部分是由革命导师们在总结了以往的优秀成果,并在新的社会实践中得到检验和发展。 但是一个人的精力总归是有限的,五位革命导师更多是把根本原理详细阐释了,但不可能把物质世界一切客观规律的运动发展过程都详细的描述出来,这就有赖于其他同志根据马列毛主义基本原理去研究具体科学领域,不管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都是如此,尤其是在和修正主义和机会主义的斗争过程中,马列毛主义也得到了更大发展,不仅是在量上更是在质上,文革时期涌现的著作更是不胜枚举,在各条战线各个方面都丰富发展了马列毛主义,不论是哲学、政治经济学还是科学社会主义。 就举个例子关于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列宁斯大林毛主席都有过论述,但成体系化的正确的论述出来社会主义经济规律只有文革时期编写的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这一光辉著作出色的完成了这一历史任务。
受众对象需要更通俗化的读物
- 我们知道社会主义时期的中国由于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农业国过渡过来的,劳动群众的文化水平普遍不高,现在大家的文化水平提高了,但理论水平较低,很显然不能一下子从原著开始学习,一些同志可能会不能很快入门便放弃了继续学习的念头。
- 原著的许多理论也是相对抽象的,不够那么通俗易懂,一些看似简单的几句话却包含了一个多重深层含义,需要结合当时社会历史情况,需要配合一定的辅助材料,需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当然列宁和毛主席的通俗化比较好,但是哲学方面这种情况更为突出,就属毛主席的哲学著作确是最通俗易懂的。
- 原著内容有的很庞大有的很简约,像资本论就非常多,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吃透,而概论这本书就是浓缩版的资本论,将其主要内容给包含在内了,并做了通俗化解释,这是一个伟大的成果,尤其是对于初步觉悟的革命者而言。而像毛主席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就很简约,但是要如何对资产阶级实现全面专政呢?无产阶级怎么在各领域占领高地呢?这就需要对上层建筑各领域进行彻底改造,文革时期的批判文章丰富发展了这一根本原理。 这些也就决定了不同的群体要看不同的书籍,对于底子薄的同志就要先看一些通俗读物,尤其是文革时期的教科书内容成体系化,通俗性高。我们认识马列毛主义真理的过程是由浅入深的,我们看的书籍也是由易到难的,这是符合辩证法的过程。
在文革时期,轰轰烈烈的全民学习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大批判运动,将马克思主义理论和通俗化上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创造了一套系统化的通俗易懂的理论著作,有教科书、小词典、通俗读本、自学丛书、导师原著辅助材料等形式,文革虽然结束了,但这些宝贵的精神财富保存了下来,正是帮助我们快速学习和掌握马列毛主义的捷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