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kip to content

旧体诗词里的阶级斗争

历史文艺作者:少-初
🕒 Published at:
导师语录


旧体诗词里的阶级斗争

当代中国的诗歌在主要的方面有两条路线的斗争,即旧诗和新诗的斗争,这自然是反映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斗争。今天看来,新诗虽然暂时获胜,旧体诗只有小部分人写了。但是,正如毛主席所说的“但用白话写诗,几十年来,迄无成功” “你知道我是不看新诗的,……给我一百块大洋我也不看,……这些诗并不能打动我。” “现在的新诗不成型,不引人注意,谁去读那个新诗。” 一直到今天我们也看不到几首白话好诗,因为现在的所谓新诗其实根本不是新诗,只不过是把外国人的诗搬过来模仿去写罢了,实际上还是代表着资产阶级的利益的。倒是工农们有几首不错的白话诗歌,但是工农们很少写诗歌。

毛主席说“我冒叫一声,旧体诗词要发展,要改革,一万年也打不倒。” “中国诗的出路,第一是民歌,第二是古典,在这个基础上产生出新诗来。形式是民歌的,内容是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对立统一。太现实了就不能写诗了。”“诗,当然应以新诗为主体” 我们现在也应当认为,诗要以新诗为主体,但是绝不是市面上这种新诗,而是如毛主席所说的,追求旧体诗词的改革创新,追求民歌古典的融合,追求内容与形式的完美统一。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真正属于无产阶级的革命诗歌。毛主席说旧体诗词“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特性和风尚,可以兴观群怨嘛,怨而不伤,温柔敦厚嘛。” 马列毛主义的文艺工作者既然在中国闹革命,就不可能避开中国的古典诗歌。因此,马列毛主义的文艺工作者要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现状有个了解,也要了解新诗。我在这里稍微讲一下旧诗的现状。旧诗在小的方面一直有许多方面的斗争。但总的来说主要还是两条路线的斗争,即主张使用平水韵和主张使用新韵的斗争。我来介绍一下平水韵: 《平水韵》是由其刊行者刘渊原籍为江北平水(今山西临汾)而得名。平水韵依据唐人用韵情况,把汉字划分成106个韵部(其书今佚),是更早的206韵的《广韵》的一种略本。每个韵部包含若干字,作律绝诗用韵,其韵脚的字必须出自同一韵部,不能出韵、错用。清代康熙年间,后人所编的《佩文韵府》把《平水韵》并为106个韵部,这就是广为流传的平水韵。

平水韵是唐朝人的语言。大家不要以为主张使用平水韵没什么,觉得这是小事,这其实是资产阶级学阀的阴谋诡计。我们要清楚,语言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在六七千年前汉语和藏语是一家,同属于原始汉藏语。六千年后却分化成了听起来完全不同的语言。在一千多年前的唐朝语言与我们今天的语言也是有很大差异的。差异之大比粤语和普通话差异还要大。在这种情况下却还主张使用平水韵,就会导致旧体诗词如毛主席所说的一样“束缚思想,又不易学”。至于新韵,就是以普通话为基础的贴近当代人语言的韵书,他的好处自然不用我多说了。

可惜的是,平水韵暂时获胜了。自中修资产阶级复辟以后,文艺界也迅速发生了资产阶级复辟的现象,由于新韵的旧体诗词的难度极低,大家只要会拼音就能写,引起了资产阶级学阀的极大恐惧,因为他们清楚诗是最能表达情感的工具,他们要扼杀无产阶级的声音就必然要扼杀无产阶级的情感,于是他们就要提高写古典诗的门槛,不让广大工农群众写古典诗(中国的新诗本来就已如同毛主席说的那样,并没有好的发展,做了新诗不成便只能看古典诗歌。)。于是乎大批资产阶级在文艺界的代表人物提出了“写旧诗就应当用旧韵,否则不是旧诗”的主张使用平水韵的方针,要求大家写旧诗必须要用平水韵,大家,这不是极其可笑的吗?

我们都知道,格律的产生是为了诗词的音律和谐。可是他们用唐朝的语言来写诗,他们却又不用唐朝的语言来读,试问,这难道不是背离了格律的本来意味吗?可笑的是,他们还自诩为唐诗宋词的捍卫者。他们作为官僚资产阶级的孝子贤孙,很顺利的通过了批准,在各地成立了很多诗词组织,例如中华诗词学会,上海诗词学会等。这些个诗词学会隶属于中国作协,自然而然的是资产阶级政治挂帅。他们有着全国大部分的诗词资源,«诗刊»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刊物当然也登新诗,新诗是基本不需要格律的,但也都反应的是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的生活情感,一并没有好作品。

还记得我们前面所说的主张平水韵和主张新韵的斗争吗,接下来我们又要讲在诗歌表现形式上的斗争。即资产阶级学阀的老干体和其他体的斗争。老干体又称政协体,看名字就能看出一二,我直接说大家可能不太懂,我给大家转录几首大家就明白了

奔向小康争上游,和谐社会舞东风。

放开喉咙歌盛世,光明路上大步走。

《庆祝建党八十周年》: 沧桑巨变出尧天,日照红旗色艳鲜。

八十春秋兴百业,三个代表育千贤。

安邦治国人心顺,立党为公鱼水联。

讲话精神堪赞美,承前贵在铸新篇。

大家读完什么感受?相信马列毛主义的读者一定被恶心到了,这完全就是古代的应制诗的现代子孙,为了博中修党的恩宠而作的垃圾诗词,完全代表着中修官僚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我也不过多赘述。老干体的对立面就是其他的体,有很多,但总体来说都是反老干体的,对于这样的我们自然应该大力支持。很可惜,这次依旧是老干体赢了,因为老干体有着资产阶级的支持,各种诗社,诗词学会都在作这种垃圾诗词。

这个«诗刊»刊物自资产阶级复辟以后就为资产阶级占有,发表了大量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人物的诗,表达的是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情感,是文人墨客的顾影自怜,并且有很多老干体诗。这些诗丝毫不反应广大劳动人民的生活和情感,这也是为什么诗在被誉为“诗的国度”的中国完全没落了的原因,大家能看到的诗已经完全失去了他本来的作用,变成了阿谀奉承之作。

马列毛主义的诗人应该以鲜明的态度,竖起反对平水韵和老干体的大旗,正如毛主席所说“无论文艺的任何部门,包括诗歌在内,我觉都应是适合大众需要的才是好的。现在的东西中,有许多有一种毛病,不反映民众生活,因此也为民众所不懂。适合民众需要这种话是常谈,但此常谈很少能做到,我觉这是现在的缺点。”最早的诗歌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我们现在也要让诗歌重新回到劳动人民中去,这正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们要创作真正反映无产阶级情感和无产阶级生活,反映我们时代的阶级斗争的真正的革命诗歌,这是我们在旧体诗词革新的道路上所必须要做的,不然我们只能眼睁睁着旧体诗词完全被资产阶级学阀垄断而无任何办法。

最后再指出一点格律问题,我们写诗词要不要遵守格律呢,我认为是要的。如马克思对拉萨尔所说“既然你用韵文写,你就应该把你的韵律安排的更艺术一些。”,也如恩格斯对拉萨尔所说“在韵律方面您确实给了自己一些自由,这给读时带来的麻烦比给上演时带来的麻烦还要大。”但是我们马列毛主义的诗人不应该死啃格律,那只会陷入形式主义的泥坑。马克思曾评价过那些死啃格律的诗人“我们的专事模仿的诗人们除了形式上的光泽,就再没有别的什么了。” 正如文革期间诗歌理论书籍«诗歌漫谈»(天津人民出版社出版1976版)指出的一样“但是,反对形式主义,并不意味着可以忽视艺术形式。”诗歌内容与形式的辩证关系是: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又反过来影响内容。不可否认的是,符合格律的诗歌读起来绝对比不符合格律的诗歌更加顺畅。但是我们要注意了,我们并不是要创作古典诗歌,而是要革新它,探究出新的形式,因此不必拘泥于旧的格律上,而是要研究出新的更有利于我们服务于无产阶级文艺创作目的的格律。正如鲁迅先生所说,押韵只需“押大致相近的韵”,而不必拘泥于那精确的一种韵上。

鲁迅先生要求新诗“顺口、有韵、易记、能唱”,这是非常正确的,只有这样我们的诗歌才能广泛传播。同时我们不应忘记了诗歌的阶级性,我们必须创作无产阶级的革命诗歌。毛主席说“我们的要求则是政治和艺术的统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革命的政治内容和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 从来就没有哪一种艺术形式是独属于某一个具体的单独的人的。就像楚辞被屈原创作后还有他的弟子们学习创作,到后来顺应时代的发展变为了赋,被更多的人创作。诗歌作为最能表达情感的艺术形式也当然不能独属于某一个人,而应该属于广大劳动人民,诗是群众的。同志们,让我们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以我们崇高的共产主义思想为精神内核来创作反映我们时代的阶级斗争和无产阶级的真实生活的诗歌,为无产阶级文艺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